谈设计艺术的格调

时间:2022-08-01 09:48:11

谈设计艺术的格调

摘要:现代设计艺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格调”越来越备受人们的关注。同时,对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其专业水平、艺术修养、人品、个人综合素质等)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在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和物质方面需要的同时也要将其设计情感和理念在产品中充分表现出来。

关键词:设计艺术 宜人 情感 格调

一、设计艺术的概述

1.1设计始于需求

“设计”是和人类开始造物同时产生的。据考古资料证明:“世界各地最早最有代表性的石器,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砾石制成的,这反映出人类造物的“设计”意识,是与第一件石器同时产生的”。人类造物的功能、审美、观念、形式的产生,都是为了适应人的需要。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然表现,同时需求又是设计的基础和前提。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爱、等物质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支配着人们的动机去从事创造性活动。

1.2计艺术的本质

中外古今的设计不胜枚举,同类物品层出不穷,决不是单纯为了功能的发挥,其多样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人文背景。设计成为人对于物质兼精神的双重追求,而且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这种追求永远也不会停止,永远也不会衰竭。设计艺术的本质和目的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类与自然,社会、环境的谐调。艺术设计要体现人的创造性,个性,多样性多层次性,解决人与材料,技术间的矛盾。

二、设计艺术的格调在现在设计中的表现

2.1设计文化—设计艺术的前提

设计文化,本质上不同与纯文化,它反映的是商品经济氛围中大众的消费文化、商品物化的科技美,潜在地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哲学和艺术格调。设计文化除了体现技术的物化美以外,还潜在地反映产品科技美学层次以外的商业、经济等因素。如体现产品品牌和其他产品区别的特异性,名牌的信誉度、专利权、以及遵循国家技术标准而设计的严谨度等。作为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始终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作为信条,唯此,才能把设计中消费意识的取向上升到设计文化的高度。

2.2美观—设计艺术的关键

“美观”是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功能和物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追求变化与统一的最佳结合,创造出完美的艺术性形象,给人以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美是真的,善是美的”。美是设计师在从事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指导原则。设计者都会用美的方式来设计这个世界。“在发现美的地方,同时也就找到了真”。设计艺术应展现或暗示人类想象的完美追求与逻辑力量的统合;艺术最终的评价尺度是真、善、美的统一。

2.3宜人—设计艺术的基础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现代设计,其最大特征就是“设计为人”。一件产品不管制成它花费了多少劳动量,但若对人无用,那它是无论如何也胜任不了市场的。“以人为本,处处为客户着想”,最近日本设计师面对明显的社会老龄化趋势;积极开发轻量型的专供老年人使用的产品,以安全、方便、省力、健康为设计方向,并附以高技术成份。如新推出的电磁调理器,均装有防止温度异常上升的装置,有些还装备有加热板温度显示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自身价值的快速增长。宜人性设计就要求设计构思过程中,除了从物质功能角度考虑其结构合理、性能良好,从精神功能考虑其形态新颖、色彩协调等因素外,还应从使用功能角度考虑其操作方便、舒适宜人。

2.4情感—设计艺术的追求

人类的生活中不能缺乏情感,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有情感需要。对人类来说,设计绝不能仅仅停滞于物质的同化表现,不能仅满足于体现内部机构与外部造型的机械调和,而是要渗入人类深层的潜意识,沟通人类的情感,使之交流和融合。

任何一个设计师的潜意识里,都期望与使用者能在情感上沟通,用清晰明了的信息引起人们的共鸣,完成功能化产品的销售。现代设计须用一种全新的语言,反映文化与社会中的人性需求。因此,设计艺术应提倡符合人类自身健康、尊严,须对人与自然界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置身于现代科技被广泛应用的环境之中。

当今世界,国际化的趋势已经形成,高科技为实现设计创造了一切必要的条件。同行间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都非常接近,人们几乎很难辨别产品品质的优劣,作为设计师要想让自己的设计产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其作品上充分体现区别于他人的设计艺术格调。因此,在现在艺术设计中,格调越来越备受人们的关注。当代的艺术设计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的设计,而更多的追求精神方面内涵。

对于设计者而言,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加强自身人文精神相关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艺术家艺术设计格调的形成与其独特的生活阅历和独特的生活感受有密切的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完善个人修养,在今后设计艺术创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独特而又趣味的艺术格调。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著.设计艺术[M].山东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1.

[2]徐恒醇,著.设计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3]陈望衡,主编.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7.

[4]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

[5]徐恒醇,马觉民,张博颖,张楠,著.技术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7.

上一篇:浅析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浅谈中国工笔画与写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