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文化人出口皆“文”话

时间:2022-08-01 09:05:20

冯骥才:文化人出口皆“文”话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当今公认的文化名人,冯骥才深知其理。因此,他言必有“物”,出口成“文”,颇耐咀嚼。

咬文嚼字痛批“旧城改造”

一次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对“旧城改造”这个口号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我特别痛恨‘旧城改造’这个词,建议取消它。”李瑞环主席问:“为什么?”冯骥才说:“中国有一句俗话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还有,把过年叫‘除旧迎新’,这‘旧’都是指不好的东西。如果把‘旧城改造’叫做‘古城改造’或者‘老城改造’,起码让人们知道这‘城’是‘古’的或‘老’的,它还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就能稍微引起重视一点。然而叫‘旧城改造’,就意味着把一切‘旧’的除掉都是合理的。这个词带给中国的破坏力实在是太大了!没有把‘文化’因素放进去的‘旧城改造’,只能是功能性的改造,实际上是再造。最近20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进行了再造。这种‘再造’,我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会把自己千姿百态的城市全部推平再造。”

李瑞环主席诚恳地说:“‘旧城改造’这个词当初是我发明的。那个时候老城区的老百姓生活得实在太困难了,我急于改变这种现状,所以就用了这个词。那时我们没有你们现在这样的文化觉悟啊。”

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古城改造”,或是“老城改造”,其核心词都是“改造”。从表面上看,只是一字之差,咬文嚼字罢了,似乎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其实则不然。冯骥才从文化的角度,发现了这个口号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这种“改造”缺乏“文化”的引领,过去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如果不再“咬文嚼字”,不再增强“古”“老”的历史文化意识,那么毁灭文化的悲剧必将会重演。言一字之差,道无穷忧患,对比鲜明,起到了强化人们文化意识的作用,既具现实意义,更见长远眼光。

引经据典反省文人使命

在谈到知识分子、文化专家这些“文人”应该起什么作用时,冯骥才说:

“对于文化,知识分子应该最先自觉。当社会迷惘的时候。知识分子应当先清醒;当社会过于功利的时候,知识分子应给生活一些梦想。知识分子天经地义地应对社会文明和精神予以关切、敏感,并负有责任。没有责任感就会浑然不知,有责任感必然深有觉察,这便说到了知识分子的本质之一――先觉性。先觉才会自觉,或者说自觉本身就是一种先觉。”

“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小说《卡门》的作者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20世纪60年代,世界工业化进程开始,马尔乐夫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的根。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它们将会在我们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

时下的文化现状乱象丛生,泥沙俱下,真正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备受漠视、冷落和摧残。有良知的文人、知识分子对此虽然是深恶痛绝,但是时间长了就见怪不怪了。冯骥才则明确否定了文人这种缺少担当的行为表现。他先是通过深刻的理论分析,道出知识分子应起到“先觉”的引领作用。接着引经据典,通过法国三个文人成功保护和挽救法国文化遗产的实例,强力反省我们的文人使命,从而产生了振聋发聩之效。

高屋建瓴透视低俗文化

我认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音乐、俄罗斯文学等。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提高。而当下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庸俗,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也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这股潮流?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要解决文化低俗化的问题,首先,国家要建立文化战略。应该有一个立体的金字塔结构,比如设立文化的荣典制,法兰西和日本都有艺术院士。我国在科技领域中设有院士,但人文领域中连一级教授也没有。其次,国家要帮助文化团体创造学术氛围。改变其行政化与非学术化的现状。现在人文领域中的学术界十分稀薄与模糊,文化与艺术批评多为社会媒体的舆论来代替。作品的优劣没有学术思辨,没有学术权威。这些事情应鼓励文化团体来做。第三,就是要把媒体文化版面和娱乐版面分开。现在很多报纸把文化和娱乐版面统称为文娱版面,文化娱乐版面都混在一块了。媒体应该把版面分开、把层次分开。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层次是不行的。

对于现实中“三俗”伪文化泛滥现象,冯骥才高屋建瓴,深刻揭示其巨大的危害,然后一语道破其“以文化谋利”的“天机”,令人警醒。不仅如此,对于解决文化低俗化问题。他还开出了颇有针对性的药方,直击病灶。宏观关涉到国家战略,微观细化到媒体的一个具体版面。条分缕析,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而有序,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冯骥才虽然句句都是“文”话,但是丝毫没有带给人卖弄文化的感觉,而带给人更多的是言者满腔的良知、热情、理性、睿智、远见和使命感。而这些,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人真正有“文化”水平的最好体现啊。也因此,冯骥才被无数的人所喜爱着。其富有真知灼见的语言,更是在给人以启迪和收获的同时,让人为之敬佩和折服!

上一篇:咱爸咱妈的暖 下一篇:牛培行:我一点也不“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