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读书 真真切切感悟

时间:2022-08-01 06:16:57

实实在在读书 真真切切感悟

语文课怎样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笔者在乡村小学从事了十多年语文教学,多次参加各类学习观摩活动,在看多了课堂上的热闹后,静下心来思索良久,还是觉得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地读书。现在不少公开教学都有照相机的镁光闪烁,甚至有摄像机全程拍摄,课堂似乎成了戏台。也许是为了“上镜”,课堂上花样繁多,课件设计精美绝伦;游戏、表演博得满堂喝彩;煽情的过渡语文采飞扬,情到深处还能赚一把学生的眼泪;学生间互动以及和听课教师的互动无懈可击。精彩热闹得叫人不叫绝都不行。

并非笔者墨守成规,固执地反对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反对师生间的对话互动,只是觉得那些精美的课堂没有一点败笔和遗憾反倒不真实了,表演给人看的成分太多,学生读书的过程太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众所周知,要培养语文素养,读书时绝对不能忽视的环节。我想,形式再丰富,都不能挤占学生读书的时间,都不能淡化读书的过程,而且还要听到学生先读得不好(或部分学生读得不好),怎样慢慢地把书读好的。不少公开课,学生一站起来就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接着“啪啪啪”掌声表扬,就算读过了。时间多下来,不来点“抢眼”的哪成?于是唱的、画的、演的、辩的就来了,生成了不少思维的火花,可是都不姓“语”。无关语文的生成在偏离语文自身教学目标的道路上只会越岔越远。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就是听、说、读、写,读是基础,必须在课堂上听到所有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读通、读顺、读出自己的感情来。要在不断的朗读、诵读、默读、浏览训练中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语言内化积累的过程。古人把求学称为“读书”、“念书”不是在告诉我们学习语文要好好地读书吗?

一、朗读 、诵读,大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事实证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作文水平也不错,把课文读得添字、掉字、读破、重复的学生,作文一定不会通顺。教材中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文质兼美的课文,不大声地读它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八遍,怎能深入理解、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一些公开课,把朗读流于形式,是因为之前不知道排演了多少遍,学生一开口就读得声情并茂,读出老师想要的感觉来了。殊不知这种走过场剥夺了学生情感渐渐参与的过程,况且就是那么几个优秀学生在“救场子”,用我们扬州话说真是“架事”的。更多的学生只能在齐读的时候跟着哼,硬是被拖着跌跌爬爬往前走。必须指出,朗读不是语文课堂的点缀,形式再多样,都不能缺失琅琅的书声。初读时要听到学生结结巴巴地读,精读时要听到学生如鸟鸣、溪流般的声音和摇头晃脑的样子。不仅要朗读,还要诵读,像《莫高窟》中的“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飞舞;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如此工整优美的语言不反反复复读,怎能真正体会到其形象之美?还有如《九寨沟》、《二泉映月》、《草原》等课文中的精美语段,我们要精心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如痴如醉地读,在大声朗诵的过程中自己把文字想象为声音、画面、颜色等,一旦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便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理解的难题,从而有效地积累、内化语言,长期朗诵便产生了语感。对于意境深邃的古诗则更要强调熟读成诵,甚至不必强求现在就理解或描绘出诗中的画面来,像牛儿吃草一样,先吞下去再慢慢反刍。在我看来,读,本身就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目标,对话中的人文熏陶,辩论中的深层探究,表演中的才艺展示都是语文课的“副产品”,都为读书服务。离开全体学生扎扎实实又津津有味地朗读、诵读,再精彩,花样再多,皆为浮华。

二、默读,无声中的对话、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一、二年级就要练习默读,中高年级也相应提出了默读的要求,实在是非常必要,因为人的一生中大量的文字是在默读状态下经过的。不少公开课往往没有学生默读的时间,表演、音乐和画面欣赏倒更受青睐,占去了大量时间,恐怕是这些更能吸引学生眼球的缘故吧。细细分析,是因为平时缺少必要的默读训练,担心这个环节弄不好会“出茬”。其实默读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行为,一些叙事性较强和思想深刻的课文如《半截蜡烛》、《青海高原一株柳》等就必须给学生在一定默读的机会,学生在不受影响,不受控制的状态下,可以静静地与文本、作者对话,有足够的空间仔细推敲、玩味文字,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在边读边想或读读想想的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悟”出个性化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咀嚼,去寻觅,让思维的大门在这种静静的状态下开启。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要训练学生不出声、不指读。如果一开始做不到,就先小声读,再慢慢练习无声读,先读一些长句子,再过渡到小节和课文。中高年级要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性进入默读状态,边读边思考问题,抓住重点语句并适当圈圈点点。默读完毕要让学生把收获和疑惑说出来,从而让学生自己不断重视默读,不断调整默读的方法。长期训练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对课外阅读是大有裨益的。中高年级的语文公开课应该多一点默读的冷清,少一些声、光、色轮番上场的热闹。

三、浏览,一目十行中敏感捕捉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五、六年级要学习浏览。这一要求往往被不少教师忽视。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浏览能力了。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出一些问题,或提示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一目十行快速寻找想要的信息,也可以让学生间同时浏览课文,看谁在较短的时间内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到不回头,不停顿。浏览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阅读活动,必须在拥有扎实朗读和默读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否则更容易流于形式,扼杀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公开课上学生浏览的能力令人吃惊,老师刚提问过,学生就陆续举手,且回答精准。这是浏览吗?是电子扫描吧?刚开始训练时,不必强求速度,主要是能搜集到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所给出的问题最好有明确的答案,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可以让学生说说从哪些方面告诉我们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能说几点说几点。当然,不是每节阅读课都要有浏览的环节,课堂上的补充资料更适合用浏览法,以取得课内得法,课外使用的效果。

让我们的语文课少一点“去语文化”的热闹,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读书训练吧!

上一篇: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我的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