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一善 润物无声

时间:2022-08-01 12:13:51

王仲熹先生是一位令人倍觉温暖的人,这股暖流来自他的平易近人,来自他的心存善意,来自他的品味高尚。他从一名普通人,赤手空拳,打拼出长青的事业版图,与国际上三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更继承父亲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美德,从小养成了从善的习惯,坚持“日行一善”,于童军总会、扶轮社等多个慈善团体倾付心力,随时随地扶助他人,荣获“中山市荣誉市民”称号,谱写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奉献故事,亦受到众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每一个脚印,见证奋斗的足迹

提及王仲熹先生的童年时光,正是兵荒马乱的岁月。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王仲熹先生出生在这一天,“因为经济问题,我从小就感受到贫穷的生活,但是那时处于战乱时期,没办法,只有慢慢地捱过去。”一个“捱”字既现实又无奈,更体现了他对未来的一种憧憬。然而正是这一段贫困的日子,激发了他内心最纯真的想法,“那时的我便有这样的心态,假如有一天我能帮人家,就一定要帮,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都要有帮人的心。”那时的心态,延续日后的几十年,王仲熹先生都是如此。

由于种种原因,王仲熹先生小学毕业之后,无法再继续中学和大学学业,16岁的他便迈入了社会这所大学的门槛。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靠努力去打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最初,他当过制衣工厂普工,也做过跑腿,帮人家送货,休息时就睡在店铺的门板上,“总之干过许多的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这都不是问题。”为增加知识储备,王仲熹先生一边当打工仔,一边当夜校的好学生,硬是将学业一点一点地重拾起来,而其中的坚持,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切体会。

或许说王仲熹先生是幸运的,也可以说他是等待机会之人。当时他在制衣工厂当普工,正好碰上厂里新聘了一位来自美国的专业人士,由于双方语言不通,略有英文功底的王仲熹先生被挑选为这位美国同事的翻译员,从而在职位和待遇上提升了很大的一个台阶。

两年之后,由于翻译员工作并不是王仲熹先生最喜欢的工作,于是他放弃了原有的优越条件,在当时的报纸上寻找机会求职。“那时我给招工单位写的求职信多达一百多封,功夫不负有心人,竟然有一封回复我了。”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那是一家日本洋行,王仲熹先生精心准备前去应聘,一切顺利。当谈到薪水之时,他不敢要高价,只试探地说了240多元。没想到老板十分欣赏他,二话没说,对他的要求一口答应,“好!薪水250元,明天上班!”竟然比预期薪水多了10元。在1960年,能拥有一份200多元薪水的工作,已算是十分不错,王仲熹先生欣喜不已,高兴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

这是一家规模较大的洋行,部门众多,他进入后被派往人造首饰部,从而使他真正地接触到日后将大展身手的行业。他介绍说,“50多年前,许多外国人都喜欢佩戴项链和耳环,带动了这个行业在香港的迅速发展。”在该部门,他不但对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与外国上司相处得十分友好,“我的上司工作十分认真,每天大多时间都待在办公室,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严谨、能干、注重细节。”同时他自身的刻苦、老实及很强的执行力也被上司所认可。

不久,因王仲熹先生的公事公办,做事考虑周全,特别是其擅长的英语沟通能力,又被一位上海老板邀请全权打理公司,担任公司的副经理,而那时的王仲熹先生不过22岁。“虽说公司规模不大,但所处位置极好,老板能放权予我,让我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样难得的锻炼机会,使王仲熹先生全方面地积累起自立的经验。

1966年,26岁的王仲熹先生开设了自己的公司——永乐洋行,专门从事人造首饰的进出口贸易,之后以钟士永乐洋行之名注册公司。凭着诚信、实在、互惠的经营法则,精益求精的质量、琳琅满目的款式,公司稳健发展,在行业里有口皆碑,客户泛及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领导香港饰物市场30多年,还曾创下了年销售近亿元的骄人业绩。

更令人感欣喜的是,从王仲熹先生公司里走出去的员工,历经公司的培养,有一大部分已成为老板(至今仍有23个)。“对待员工出走,要以正常的心态看待,就相当于培养了一批商业人才。想当初,我也是从别人那里学得经验,最终才开创自己的事业。”如此豁达,王仲熹先生不愧为人本纯真、心胸开阔的企业家!

每一次善举,释放真挚爱心

“后来,我的收入比较好了,但我从来没有放弃帮人的心态。”在一路经商的过程中,王仲熹先生仍旧坚持少年时代的童军工作,之后更参与香港圣约翰救伤队、扶轮社、香港航空青年团等一系列公益事业。

在王仲熹先生14岁的时候,还未小学毕业的他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当时的童子军,“童军里有这样一句名言——‘日行一善’,正与我的理念相符,所以我每天都帮人家,事件无论巨细,总之随时随地帮人。”从小开始的念头,在不停止的实施中,助人也成为了王仲熹先生的一种习惯,深入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细节。此后,他又担任了九龙地域荣誉会长,成为世界童子军协会会员,在香港童军长达五十多年的服务,并从未间断过。

慈善工作占用了王仲熹先生的大量时间,他还加入扶轮社二十多年,曾担任十几年的香港圣约翰救伤队会长,“香港圣约翰救伤队亦是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其中一个分支,专门为市民提供急救护理及相关服务。在圣约翰机构服务期间,王仲熹先生曾获颁授圣约翰勋章,由英国殖民地时代香港最后港督彭定康先生于1997年6月颁发。”在众多国际性公益事业上所做的贡献,王仲熹先生获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英国伊丽沙白二世女皇及王夫爱丁堡公爵、瑞典国王吉斯丁四世、泰国皇子等亲切接见,是首位获蒙古国政府颁授青年教育部勋章的外籍人士。

除去诸多的慈善团体,王仲熹先生亦以个人行为奉献社会。他有一张香港捐血卡及一张澳门捐血卡,至今已记录了他105次的捐血记录。自1984年之后的二十多年来,他积极锻练身体,保持健康,坚持每个季度献血一次,最后一次是在他70岁生日之时。“因为香港有规定,人若上了65岁就不接受献血了,而在澳门可以捐献到70岁。”因此在70岁生日之际,他特意趁这最后一次机会,无偿献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与香港卫生署签订了捐赠器官的合约,此份无私的情怀,并非大多人做得到!

上一篇:浅议远洋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IT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