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导学案设计编写与使用

时间:2022-08-01 12:00:52

化学导学案设计编写与使用

摘 要: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把学案作为问题的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让学生在学案中感觉问题、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确定一个中心问题,把该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整个学习过程的驱动力,共同合作来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在导学案实施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误区,如以“案”代“本”、导学缺位等。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导学误区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四年的时间,在莫校长的大力支持下,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在高中化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自己的体会。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我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问题上吸取了其他老师的经验。如何将化学新《课程标准》落实于自己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习惯及素养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几年在导学案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化学教研组深入研究,认真实践,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化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建立

1、导学案实施流程

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基于此我们化学教研组“导学案”备课的具体做法为: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一般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设、学法指导或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测评反馈、课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分量要适宜,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2、导学案的使用:

(一)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心得。

(3)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对于做错的问题要力争弄懂及时订正。典型问题加以收集整理,每科准备一个“纠错本”。

(4)要求准备一个学案夹,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导学案”进行分科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二)对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应该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并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必须抽查部分“导学案”,以了解学情,并针对学生实际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

(2)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按导学案的设计环节进行操作,对各项目标和措施进行不折不扣的落实。课后认真的写出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课堂的收获与亮点及时总结。

(3)导学案设计中突出化学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提高学生根据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4)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材处理能力以及电脑操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

二、使用导学案的一些问题

学案导学并非新鲜事物,早在新课程改革前,就普遍为广大教师所运用,但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和教材编写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实施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少活动设计,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学案中只有核心知识的罗列,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变相灌输。在新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甚至将教材中设计的学习活动略去。

(2)教材内容问题化、习题化,缺少思维内涵。不少学案实际就是满页的空格,把教材的主要内容都设计成填空,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填在空格内,是填鸭式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自学变成了机械抄写和对知识的梳理,缺少思维过程,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3)以“案”代“本”。导学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教材、文本反而成了配角。当前的课堂上,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理科课堂。导学案,本来是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文本的工具,可一到课堂上,教材、文本觉却大多退居二线,只有导学案在主唱主角了。

三、导学缺位成死穴

《导学案》多重视“学什么”的设计,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这里的“怎么学”更侧重于学习方法。因为缺少方法指导,自学质量不高。虽然很多老师都赞成学案设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具体如何指导,研究的却不多。有些老师会在学案前面笼统地说一句探究法、观察法等,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所以学法缺位已经成了“导学案”的“死穴”,有些看似学法指导的设计,其实,大多都是学习要求。

总之,我们高度认识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导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但是,实践证明,导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增强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我相信,通过"导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 下一篇:如何培养写作的创作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