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雪怡先生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综述

时间:2022-08-01 07:02:16

严雪怡先生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综述

一直关注这个栏目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开栏之初,有曾任职于上海电机学院的严雪怡老校长的《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一文,使大家看到了一位九旬老人在职教研究领域的孜孜不倦、真积力久。令人深感痛心的是,今年3月15日,这位新中国职教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和守望者与世长辞了,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60年办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职业技术教育观。在电机学院最近召开的严老追思会上,现任校长夏建国深情缅怀并系统总结了严老的职教思想,令与会者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也得到很多有益的启迪。

夏建国,1963年1月生,上海松江人,上海电机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教育学博士、教授、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984年,21岁的夏建国作为电机制造学校“”后复校招收的首届中专生毕业留校,两年后就被破格提拔为副校长;此后历任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党委书记兼主持工作副校长,电机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等职。作为严老的学生和接班人,夏建国长期潜心于职教研究,撰写出版有《高等技术教育学》《技术本科教育概论》《理想与现实:技术本科教育发展》《教育苦旅》《四年制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职教课程模式开发》《论技术本科教育》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过十多项部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并有多项获奖,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应用性本科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全国高职高专院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委员、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等职。

一、严雪怡先生生平简介

严雪怡先生,1921年1月出生于江苏苏州,曾就读于东吴大学物理系,并先后在桂林市翰林中学、南京无线电厂和华东电工局工作。1952年担任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机学院的前身)筹建委员会主任,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从1954年起,严雪怡先生历任上海电机制造学校副校长、校长,上海电机制造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1987年11月退休后任上海电机学院顾问;曾担任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筹备组副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机械工业部中等专业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严雪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职教工作者、实践者,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职教实践中,严雪怡先生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潜心的研究,形成了丰富而深邃的职教思想,先后出版《中专教育概论》《论职业技术教育》等4部专著,发表《论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重视培养应用科学人才与技术人才》《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等100余篇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在职教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享有盛誉。

二、严雪怡先生的职业技术教育观

近六十年的职教实践和理论研究,使严雪怡先生形成了一套丰富而深刻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也造就了其独特的职业技术教育观。

(一)立足人才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观

1.关于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严雪怡先生的人才分类思想其内容是不断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严雪怡先生首先引进了国外的“职业带”理论,并借鉴其划分方式,把人才类型分为工程师、技术员和技术工人。21世纪,严雪怡先生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在三类人才的基础上把人才类型区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四类。从人才分类标准出发,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分类标准,严雪怡先生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进行了本质的区分。他鲜明地指出,技术教育是一种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它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只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质量上的差异。只要正确定位,技术教育也能办成一流的教育。

2.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严雪怡先生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是培养高层次技术类人才必须解决的问题。五年制教学计划可以做到中职与高职的方向完全一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因此,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有效举措。如何实现有效衔接,严雪怡先生基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认为: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根本性问题。中高职学制的衔接需要由国家行业或地区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既是中职应当达到的目标要求,又是高职开设课程的起点。课程标准一般按高职的入口要求制定,两个层次学制专业不对口需要先学习一些“桥梁课程”。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文化课、核心专业理论课及实践性教学三个方面,并强调要明确三个方面在总成绩中的各自权重。

3.关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20世纪50年代,严雪怡先生在上海电机制造学校关于“教学生产双并重,学校工厂两合一”的探索和实践,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随后的几十年里,严雪怡先生一直坚持在产学结合道路上不断探索,总结经验。200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严雪怡先生总结四十多年电校开展半工半读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时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提出:开展半工半读后,既要完成教育任务,为国家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又要完成生产任务,为国家提供合格产品。他还指出,当前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提倡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又是适应21世纪新经济发展掌握新技术的必要。

4.关于经验技术与理论技术。严雪怡先生认为,工业革命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生产发展需要,科学原理进一步应用于技术领域,使得生产技术逐渐分成两类:一类是早已存在的通过劳动者反复实验而取得的“经验技术”;一类是工业革命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而形成的“理论技术”。生产现场的劳动者也因而分化为两种类型,即掌握经验技术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和掌握理论技术为主的“技术型人才”。针对两者的关系,严雪怡先生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现代社会中的技术应用能力是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紧密结合所形成的。第二,理论技术以经验技术为基础,理论技术应用于生产后,又会在更高的层次上产生新的经验因素。第三,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的技能型人才会因逐渐提高理论水平而转变为技术型人才,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的技术型人才必须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经验技术,否则他们的理论技术也得不到发展。

5.关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严雪怡先生认为,社会需要技术创新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他认为要做到三点:第一,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第二,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基础创新能力的基本训练,把教学计划的重点放在培养获取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第三,训练学生的操作和检验能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能力,严雪怡先生认为,主要是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新型信息技术设备和系统的能力等,这些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和课程中落实。

(二)发扬传统、彰显办学特色的学校发展观

1.勤工俭学,建社会主义特色中专。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严雪怡先生积极响应党中央教育方针,大力倡导“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改革试验,学校很快形成了“迈出教室进车间,出了车间回教室;学校中有工厂,工厂中有课堂”的局面。由于起步早,成绩大,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受到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学校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严雪怡先生代表学校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群英会。

2.提升办学层次,创办五年制技术专科。1978年复校之后,学校秉承长期形成的实干精神,努力发扬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并实践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面对这种形势,严雪怡先生做出了申请由中职升格为专科的决定,并提出借鉴日本的模式,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五年制高职)。经过多方努力,1985年7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成为首批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教育的三所学校之一。此后的十年,学校全力进行了五年制专科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专科办学成绩突出,2002年,学校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院校。

3.把握时代脉搏,发展技术本科。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形势,学校再次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学校领导认真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在发扬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举办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重大决策。学校的战略决策得到了严雪怡先生的大力支持,他认为,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他同时指出,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走特色化办学之路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内涵建设,只有建立具有符合高等技术教育规律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在真实的环境中从事教学”的教学改革观

1.从实践中学习,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国初期,针对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状况,严雪怡先生提出“要在真实的环境中从事教学”,走出了一条结合生产劳动进行教育改革的创新之路。在边学边干的同时,严雪怡先生还根据教学改革经验组织编写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本新教材《电机制造工艺学》,走出理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随后,他又鼓励和发动全校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蔡德泰教学法”便是这一时期学校教改成果的突出体现,开创了技术教育的新途径。

2.实验课单列,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实验课是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实验课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没有独立的地位,而是从属于理论教学。这种状况与现代化建设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很不适应。严雪怡先生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建议借鉴国外此类课程单独设课的做法单列实验课,提出“现代化建设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要明确各个专业培养目标对实验课的总要求,并把这个总要求分解为各门课程实验的具体要求,然后在大纲及实验课中予以落实”。

3.放活教学计划,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严雪怡先生认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学的配套改革、同步改革和全面改革。他认为,要放活专业设置、放活教学计划,制定弹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专业设置上,严雪怡先生提出扩大学校设置某些专业的权利,通过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做法提高学校适应变化的能力;在教学计划上,可以根据地区、企业和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以及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取开综合课的办法解决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时数减少的矛盾;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学生自主性活动,加强各门课程的联系,推广电化教育等。

(四)“使所有学生都成功”的学生发展观

1.尊重学生个性,相信所有学生都能成功。严雪怡先生认为,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传统教育体制主要按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选拔学生,没有全面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此必须变单一的学习模式为多种学习模式。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则是实现学习模式多样化的必由之路。针对统一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所带来的部分学生学习不适应问题,严雪怡先生提出,要实现学习弹性化,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才能“使所有学生都成功”。对于如何实现学习弹性化,严雪怡先生认为:一方面,要建立起一个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适应发挥个性特色需要的课程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制订两种学习计划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一是制订整体性的教学计划,用来安排统一的教学;二是为每个学生制订个体性学习计划,作为整体性教学计划的补充。他强调,个体性学习计划既要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又要充分反映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特色。

2.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严雪怡先生提出: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人人都能得到终身学习机会的学习化社会。任何教育都不是终结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亦如此,一个人的成长并不仅靠职前教育,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更有可能紧密结合实际需要,提高学习效益。因此,必须做好学制内的衔接与沟通,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具有“终身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在当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或成绩不及格的时候,教育者要深入分析是否存在学习模式不合适的问题,而不能简单地把这些学生统统称为“差生”。

(五)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相融合的教师发展观

1.在实践中形成一支善于进行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上世纪50年代,根据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严雪怡先生提出了专业科与实习工厂的生产小组合并,由教师和工人师傅共同担任专业科主任,既管理教学又负责生产的办学思想。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专业课教师要下到生产第一线,辅导学生的生产劳动;工人师傅也必须参与教学工作,给学生上工艺类的课程。通过在实践中培养教师,很好地解决了师资队伍的不适应性问题。

2.要有一些符合技术教育教学要求的“大师”。1985年,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水平向专科层次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有人认为,高职高专院校不需要“大师”。对此,严雪怡先生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各类教育都要有适合自己需要的教授,我们要有更多的适合高职教育需要的教授,而绝不是不要教授。为解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严雪怡先生力主从企事业单位引进、聘请富有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优秀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任教。他认为,学习国外经验,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习,这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努力方向。

严雪怡先生在五十多年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观。在今天看来,这些教育研究成果依然具有前瞻性,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细细品味。

上一篇: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及思考 下一篇: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