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新区失宠新能源

时间:2022-08-01 06:41:56

宁波高新区失宠新能源

宁波高新区失宠新能源的原因更多来自于其产业定位上的失策。

在以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园区中,宁波高新区算是先行者,然而和园区内最大的新能源企业日地太阳能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先行者宁波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并不突出:高新区内的新能源企业寥寥可数,集群效应不明显;对发展不突出的主导产业的明显忽略,让入住的新能源企业颇受冷落;不到20平方公里的园区难以维系龙头企业的扩张需求。

宁波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值来看,都比较羸弱。

“光杆司令”的尴尬

“其实,高新区现在做得更多的是一种二次创业。”高新区办公室宣传科科长蔡志锋告诉本刊记者。蔡志锋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说话语调很轻,行事利落而内敛。

“1992年我国设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区。然而,1997~2007年十年间这个名单似乎冻结了,宁波高新区第一个打破沉默,一脚踢开了那扇紧闭的大门。”蔡志锋做了一个推门的手势,兴奋地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我相信很多园区初建时并无明确的主导产业,以哪个产业为主导,要看当地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后续的招商引资情况”。

显然,宁波高新区没有现成的基础。

1999年,甬江南岸这片近2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片稻田和村庄。相比之下,宁波市中心的经济发展可谓热火朝天,那里是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在服装、注塑机、水表、汽车零配件等多个领域已经拥有“单打冠军”甚至“全能冠军”。

不过,工业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响、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总量大的热闹表面下,却是产品附加值低、自主知识产权少、科技水平低、高素质人才少等问题。

宁波人向来不乏忧患意识。针对已有的工业基础,宁波市提出“科教兴市”工程,宁波科技园区(宁波高新区的前身)带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应运而生。

他们很快发现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纵观当时国内发展较好的园区,如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大连高新技术园区等高新园区,无不依托人才济济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而宁波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制造业工人不少,但高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力量非常薄弱。此时园区的主导产业只是外贸和食品加工等。

而这时,海曙区的一家企业和宁波高新区的命运连在了一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家名为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日地太阳能的前身,下称宁波太阳能)的企业逐渐被住宅区包围,周边的民房像一层硬硬的壳,束缚着宁波太阳能发展的手脚。

“当时公司占地面积大概20多亩,被包围在一片炊烟中。这对企业的规模发展形成了限制。到2007年,企业决定挣脱这根绳子。”日地太阳能的副总经理王振军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在宁波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那一年,宁波太阳能搬进了宁波高新区,这是第一家入驻园区的光伏企业,甚至也是宁波高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仅有基础。

宁波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海国告诉记者:“宁波高新区将重点支持2~3家优势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带动园区新能源产业,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品牌。”然而至今宁波高新区的光伏企业仅有两家,除宁波太阳能之外,另外一家是不久前刚注册成立的升科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尽管日地太阳能今年预计投入4亿元,从国外引进了8条金属镀膜生产线,力求扩大产能,然而仍有专家表示:“美国硅谷的繁荣、我国东部沿海乡镇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当地企业集群的发展。未来5~10年是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应用大规模展开,分工格局快速形成的重要阶段。只有一两家企业的产业格局,不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效应。”

其实,园区也一直试图促进新能源的集群发展,力求在日地太阳能、风神风电、中银电池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引导其他中小企业向新能源专业园集聚,为巩固这个态势,宁波高新区在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光电产业链,同时在建光电产业园。

近几年,随着光薄膜领域的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纸质电池领域的宁波博能印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入住,宁波高新区新能源产业的冷清场面有望改善。

“非主流”的难题

“能做航天飞机,也不一定能做好小风机。这个行业水很深,还是不做为好。”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曾当面告诫风神风电的董事长徐剑雄。然而,徐剑雄还是当即决定要踏上小风机制造的孤单之旅。

2002年盛夏,徐剑雄依靠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技术和中国一拖集团的制造组建了宁波风神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风神风电)。宁波高新区的风电产业便也有了第一根苗。直至多年以后,宁波高新区才引进另一家风电企业――安洲风电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风神风电董事长徐剑雄地拿起一个风机模型,这个不足半米高、印着风神风电的小玩意儿更像是一个玩具。他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无论是功率,还是产品大小,我们和金风科技等兆瓦级的大家伙都有很大差别。风神风电生产的小风机功率大多在30千瓦以下,最小的只有300瓦,块头不会超过20米,最小的也就一米有余。”

做第一台小风机,风神风电用了两年时间。宁波风神风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杜尚斌笑着说:“你说的没错,就是两年才做出一个小风机。为什么呢?因为风机要经过四季的检验,然后不断调整,这其中涉及到20多个专业。”

产品一经检验,徐剑雄这个精明的宁波人就在自家门口做起了生意――总投资3.8亿、总装机容量4.95万千瓦的宁波慈溪徐家浦风电场示范工程。徐剑雄投入400万元,获得为该工程生产样机的机会。

这个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当风神风电打算在高新区复制一个示范项目时,却发现并不容易。“风神风电牵头申报了一个示范项目,打算建一个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示范区。但申报好几年了,高新区也没有批这个项目。”杜尚斌说,“原因应该是因为园区不愿意投入资金吧,风电不是宁波高新区的发展重点”。蔡志锋的话似乎也印证了风神风电的猜测。

“我们是被政策遗忘的角落。国家、地方对新能源都有补贴,对大风机有补贴,到目前为止,对小风机几乎没有任何补贴政策。”杜尚斌说。更让杜尚斌耿耿于怀的是,专做小风机的风神风电也是园区扶持政策忽略的角落。

起初,风神风电还颇为欣慰,宁波高新区在税收上面对风神风电等新能源企业给予优惠:其他企业的交税税率是25%,而他们仅需交15%。不仅如此,根据园区的“瞪羚计划”,即便这15%,还有一部分可以返回自己的腰包。

新能源产业收回投入周期长,投入成本较大,资金问题一直是很多企业的一块心病。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被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歌德巴赫猜想”。风神风电这种成立没几年的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匮乏,于是,宁波高新区为解决这类企业的融资问题,于去年启动了“瞪羚计划”。

“瞪羚计划”并非宁波高新区首创。“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的羚羊,业界通常将高成长中小企业比喻为“瞪羚企业”。很多园区都已启动“瞪羚计划”,希望藉此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宁波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海国也说,管委会设立了5000万元创业孵化专项资金,力争每年培育3~5家“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型企业”。

“‘瞪羚计划’本是一项雪中送炭的举措,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成了绣花枕头。”风神风电的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这项喊了一年的政策,到现在还没有实施。”

对此,宁波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说:“宁波高新区产业扶持的政策,有些是口袋政策。新能源产业规模不大,企业成立时间不久,政策上如何扶持,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和完善。”

“贴牌”的无奈

宁波高新区是浙江省的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是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杭州高新区)。“杭州高新区对企业的部分优惠政策已近期限,宁波高新区进入国家队,预示新一轮的增长点可能会倾向宁波。这是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好机会。”有业内人士乐观地预测道。

宁波高新区也野心勃勃地拿出了新能源和节能的“十二五”规划:做强以太阳能产业为龙头的新能源与节能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效率、高稳定性的光伏器件,迅速做大组装和集成应用规模。宁波高新区计划到2015年集聚新能源和节能类企业30家以上,总收入实现2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和节能产业集群。

然而,土地资源的匮乏却扼住了宁波高新区新能源产业的喉咙。

“为扩大企业规模和产能,日地太阳能正在筹建一个光伏产业园,但却不是在高新区。”王振军告诉记者,“之所以把日地光伏产业园这个孩子托与他人,是因为这边没有地。”日地太阳能现在在高新区占地仅100多亩,而这在园区已经是最大的企业了。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由宁波太阳能投资的日地光伏产业园即将落户宁波开发区机电园区。日地光伏产业园投产后,预计年产太阳能电池将达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1000兆瓦,目标是成为全国前三名的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年目标销售额150亿元,这对任何园区来说都是一块肥肉。

上述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给了日地太阳能700多亩地。王振军也告诉记者,日地已经在做规划,企业投产指日可待。

为解决这个当务之急,宁波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崔秀良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去年上半年,宁波高新区和江北区签订了一个协议,把高新区的牌子挂到了江北,成立了高新区江北园。他说:“对高新区来说,更重要的责任是为全市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人才、服务支撑的功能。比如在其他县市区建立分园,把高新区的一些好的项目输出,实现联动发展。”

相对狭小的土地面积也倒逼宁波高新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土地布局和产业布局,千方百计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因此,虽然名义上新能源为主导产业,但高新区却把服务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蔡志锋说:“宁波高新区土地资源有限,现在必须优先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楼宇经济为主,制造业为辅。我们目前就是要把第二产业做精,做出亮点,把第三产业做大,做出规模。”

蔡志锋不认为这是对主导产业新能源的弱化。“宁波高新区要做示范性的高端产业,宁波太阳能只能是宁波的新能源示范企业,中国最大的碱性锌锰电池产品生产基地中银电池也是如此。”蔡志锋还表示,“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好的环境。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新能源产业有引领整个宁波产业革新的作用。”

其实,从整个宁波市来看,尽管新能源势头正盛,但事实上目前新能源产业产值占宁波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非常小。”宁波市北仑区科技与工业局相关负责人也如此告诉记者。

宁波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海国说:“宁波高新区应该有更高的发展目标,比如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在产业基础、政策规划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追风标榜新能源产业为时过早,对于新能源产业,宁波高新区下一步需要做的可能不是拔苗助长,而是施肥培育。

上一篇:中国生物质能人物地图 下一篇:山东民资掘金机电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