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

时间:2022-08-01 06:32:38

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

建立年金制度是一件企业、职工、国家“三赢”的事。尤其是对于职工来说,企业年金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可以解决退休后待遇偏低的问题。企业年金的责任主体是企业,年金制度是企业依据自身经济状况建立的企业保障制度。建立企业年金的前提有三个:一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具有经济承受能力,三是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在一些私营企业,由于还没有形成劳资协商、谈判机制,雇员往往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推行,雇员很难督促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一方面,社保基金的风险承受度相对较低,必须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谋求尽可能高的收益,不可能为高收益而去冒高风险;另一方面,社保基金是长期资金,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

一、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

1、允许进入成本列支太少。目前有26个地区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优惠比例介于4%~12.5%,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12.5%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根据国资委135号文件,中央企业可在税前列支工资总额的4%。但这仅限于企业年金基金征收阶段,在基金运营和支付阶段还需纳税,同时,除新疆外,还没有针对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

2、税收优惠政策未普遍体现。由于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尚未落实或力度不够,许多有实力、有条件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尚处于观望态度。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对企业年金缴费实行免税或推迟征税,是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国家(如美、英、日等国)一般在企业和职工缴纳年金费用及年金基金投资这两个环节免税,只在退休职工领取企业年金时进行征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职工都享受到税收优惠,有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源头上应以税收优惠政策拉动,资产运作中应以风险控制,但目前我国的企业需求没有释放,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出台,投资环境不理想,监管体系尚未建立,配套法规缺失。

如果缺乏税收优惠,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就缺乏优势,即使是经营效益优良的企业,也将更愿意选择即期型员工福利而不愿意选择企业年金这种预期型员工福利。而对于国家而言,税收优惠则是以微量的直接税收让利调动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而实现增进劳动者福利及国民福利的目的,显然税收优惠促使企业年金的发展符合国家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中,税制的优惠是最重要的政策支持。

3、运行成本的制约。我国社会保险中企业征缴费率已超过了企业工资总额的30%,接近国际上通行的警戒线,加上住房公积金,再建立企业年金,过重的税费负担使很多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压力普遍沉重,企业的理性决策是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员工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企业年金相当于“期货”,与其建立企业年金,还不如增加员工当期收入,以解决更现实的问题。

同时,按照劳动保障部23号令的规定,受托人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0.2%;托管人提取的托管费不高于托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0.2%;投资管理人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1.2%;账户管理人的管理费按每户每月不超过5元人民币的限额,由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另行缴纳,没有明确列支渠道。企业年金的收益呈不确定性,而委托管理的成本却呈刚性,在企业年金缺乏收益保证的情况下,较高的运行成本也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

4、市场风险的影响。理事会受托在企业年金起步阶段是个非常好的创举,能够实现资源的自我开发和利用。同时,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相对稳定,而市场形势则变幻莫测,目前急需解决的是理事会的法律地位问题。

二、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必须强制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时,必须改变以前的自愿建立原则,而实行强制建立:凡是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都应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违规者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1、从企业来说。尽管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仍不乐观,如果按照自愿建立的原则,则企业年金制度很难在全国推行。即使是在国有企业效益较好的时候,也存在企业不愿意建立职工年金的倾向。在国有企业中,受多种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短期行为被强化,以致于在企业收入分配上,经营者更注重满足职工现期收入增长的要求,以调动职工实现当前经济目标的积极性。而企业保险的效应主要不是现期的,而是预期将来的,当前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作用较弱,也不直接反映企业现任领导的政绩。这种长短期效应的差别性,促使经营者宁肯多发奖金、多提工资,而不愿意为职工建立养老年金。而在快速发展的非国有制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主要的经营目标,建立企业年金所需费用是其利润的扣除,因此如果法律不强制这些单位建立企业年金,非公有制经济是不太可能主动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的。

2、从企业职工来说。企业职工也有类似的短期心态,认为几十年后的事情看不准,不如现在多拿钱实惠和实在。加上在我国没有形成劳资协商、谈判机制,劳动者个人甚至工会组织与单位的力量相差悬殊,没有法律的强制推行,劳动者很难督促单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特别是企业年金制度将要成为养老保险体系的主干,从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内在要求出发,也需要用法律的强制力来推行企业年金制度。

3、从国家制度来说。在以前单一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体制下,我国的企业年金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实行的是自愿建立的原则。现在企业年金将成为整个社会体系的主干,不再是补充性的层次,因而其建立也不能再是自愿的了,必须强制推行。1995年原劳动部的《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中,规定了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二是生产经营状况比较稳定,三是民主管理基础较好。从当时的背景来看,作出这样的规定可以限制国有资产的流失,预防国家财政税收的减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今后这样的限制就不能再要了。企业年金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社会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应将企业年金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城镇的各类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

因此,企业年金制度虽然是企业行为、自愿建立,但实质上与国家政策有关,受到政府监管,至少带有半强制行为,应该是强制性。否则,国家政策无力执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将更加艰难。

由国家鼓励到企业实施,由政府、企业管理到市场化管理的过程,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经历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探索和企业年金规范三个阶段,这与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担负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资源正是我国启动企业年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三、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总规模仅为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的10%左右。据统计,未来三年企业年金总量每年将增长1000亿元,各类企业年金总量可达5000亿元左右。据保监会预测,2010年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世界银行更是乐观地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才起步,需要参照、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是,中国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的经济、社会状况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国外成功的经验未必能够成功复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因此,既借鉴国外经验又尊重中国国情,才能使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营与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和高效的轨道。

企业员工退休后需要养老保险这一生活支柱,员工退休后步入弱势群体,而弱势群体是输不起的。企业年金基金是私人财产,受委托管理这部分资产的机构也输不起,尤其是理事会性质的受托人没有任何承担风险的能力;就是法人受托机构,其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极其有限,况且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遭遇风险的赔偿责任。因此,应建立一套完整地确保受益人资产安全的制度,比如风险准入机制。运作企业年金不仅要具备市场准入资质,还应该建立风险托底机制,比如再保险机制、投资担保机制等,还有配套的监管机制以减缓企业年金运行风险,而资产运营风险让受益人承担是不公平的。作为市场行为,用户是有选择权和知情权的,他们会从业绩、份额、品牌等方面选择最好的机构,企业年金的投资不是短期行为,不是图一时收益较高,而应是长期较好。企业年金基金是长期投资,不是投机。目前我国市场尚缺乏适应企业年金性质和特点的保本和适当收益的金融产品,应针对性地开发适合企业年金的金融产品,提高基金收益率,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破旧易,立新难,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应从充分保护受益人的角度,在政策和制度上健全内在激励机制、减缓外部市场压力,尽快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缴费税收优惠力度,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更应依托行业、企业的资源,充分调动源头的积极性,建立托底机制,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市场监管,逐步推动我国企业年金事业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非适用性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基础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