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整复的护理

时间:2022-08-01 06:21:42

【摘要】1.1 一般资料 本组250例患者中男180例,女70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44个月。其中4个月~1.5岁为200例,占80%;>1.5~7岁为50例,占20%。发病至就诊时间4~48 h,平均12 h。患儿主...

25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整复的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肠套叠患儿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整复的护理方法。 方法 选择250例患儿,采用彩超仪下行水压灌肠整复,并结合灌肠过程中护理、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统计复位成功率及所发生的并发症。 结果 首次复位成功率88.0%,复位总成功率为96.4%,3 d内复发20例,再次水压灌肠整复,所有患儿无一例出现肠穿孔、呕吐物误吸等并发症。 结论 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弥补了以往治疗方式的不足,减轻患儿的痛苦。

[关键词] 急性肠套叠;彩超;水压灌肠;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c)-0120-02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偶见于成人及新生儿,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以阵发性腹痛、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呕吐为主要症状[1]。目前临床上常采用X线下空气灌肠或手术复位治疗[2],但这两种方法损伤大、治疗并发症多。本科2011年3月成功开展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整复肠套叠,2011年9月~2012年8月经超声诊断并在其监视下行温盐水灌肠复位治疗的小儿急性肠套叠25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0例患者中男180例,女70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44个月。其中4个月~1.5岁为200例,占80%;>1.5~7岁为50例,占20%。发病至就诊时间4~48 h,平均12 h。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痛,部分患儿可触及腹部包块。其中180例伴呕吐,150例有血便,200例可触及包块。超声检查均于右侧腹或中上腹部探及特征性包块回声,纵断面呈套管征,横断面呈同心圆征。全部患儿于灌肠前均无腹膜炎征象及肠穿孔等并发症。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采用彩超仪,高频探头(5.5~10 MHz)。加热装置:热水实时监测加热。连接装置:Foley双腔导尿管、三通管、50 ml注射器。压力监测器:拆去充气球囊的血压计。污物收集:大号垃圾桶。生理盐水若干瓶(500 ml/瓶)。患儿取平卧位,先行清洁灌肠,方法如下:采用39~41℃生理盐水,采取回流式清洁灌肠,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灌入量和灌出量,清洁灌肠后10%水合氯醛(0.5 ml/kg)口服或保留灌肠镇静,16号~18号Floey管插入4~6 cm,气囊内注气25~35 ml,用T管连接Floey管,侧管接血压计监视水压,另一端注入37~40 ℃温生理盐水灌肠,压力控制在60~88 mm Hg。对初次复位不成功者,可进行补液并延时30 min~4 h再次灌肠复位,累计≤3次。

1.2.2 护理干预方法

1.2.2.1 灌肠过程中护理 掌握适应证:患儿全身情况良好,腹胀不明显,无腹膜刺激征,发病24 h,但一般情况良好,腹胀不严重,又无高热或中毒症状,可酌情考虑。灌肠前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患儿全身情况,观察如有腹膜刺激征、肠穿孔表现禁忌水压灌肠。观察便血的颜色性质及量,注意患儿呕吐情况,观察有无脱水、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及营养,水灌肠复位后观察病情。水灌肠复位成功临床表现:水灌肠后患儿安静入睡,不再哭闹,停止呕吐;部分患儿仍有哭闹,但不是典型的肠套叠腹痛表现:突然性发作,阵发性哭闹,患儿双手紧握,双腿蜷曲、惊慌、面色苍白,间歇性哭闹,腹部肿块消失,口服活性炭0.5 g,6~8 h可见大便内有炭末排出,排气,排出黄色大便,或先有少许血便,继而大便颜色变黄。如患儿仍有烦躁不安,阵发性哭闹,仍触及腹部肿块,应怀疑是否重新发生肠套叠,立即通知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1.2.2.2 饮食护理 确诊肠套叠后应暂禁饮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肠套叠整复后禁食≥4 h,暂不添加新的辅食,保持发病前饮食习惯。禁食期间根据医嘱补充水、电解质、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1.2.2.3 健康教育 充分告知患儿家长彩超下水灌肠的目的、风险,签署水灌肠协议书,告知患儿家长肠套叠复位后重新套叠的临床表现,及时就诊的重要性[3]。教会家长如何观察患儿有无呕吐、腹痛、便血等肠套叠再次发生的症状,如患儿有腹痛等不适,及时就诊。注意饮食卫生:不食不洁食物,不暴饮暴食,进食后不做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有便秘者给予缓泻剂,必要时给予灌肠,促进其排便。避免腹泻、肠炎、高热等肠套叠诱发因素。婴幼儿辅食添加遵循循序渐进,逐步适应,在季节交替,尤其夏季炎热以及婴儿患病期间暂缓添加辅食,以免消化不良诱发肠功能紊乱。

1.3 复位标准

超声动态观察显示水柱沿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方向迅速充盈肠腔,到达套入部位显示“半岛征”及“杯口征”[4],随着注水量增加,肠腔内压力增加,“同心圆”或“靶形征”逐渐向回盲部退缩,套叠包块逐渐缩小,直至最后消失,回盲瓣开放呈蟹爪样,水流迅速进入小肠,小肠进水呈蜂窝状,灌肠复位成功。患儿安静入睡,继续保持压力10~15 min拔出Floey尿管,并给予抗感染、解痉、补液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250例在彩超实时监视下行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注入温生理盐水量350~850 ml,平均(500±50) ml。首次复位成功220例,成功率为88.0%,2次延时复位成功15例,3次延时复位成功6例,有9例经3次延时复位失败而改行手术治疗,复位总成功率为96.4%。3 d内复发20例,再次水压灌肠整复。所有患儿无一例出现肠穿孔、呕吐物误吸等并发症。手术患儿发现5例为继发性肠套叠,其中3例为Meckel憩室,1例为回盲部淋巴滤泡增生,1例为回盲部囊肿。

3 讨论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管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好发于3岁较少见,约占6%。原发性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婴幼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而引起,肠道炎症和饮食改变等因素所致肠功能紊乱为其诱因[5]。肠套叠早期诊断治疗非常重要,但部分病例常不能确诊而耽误治疗。高频超声检查对肠套叠具有特异性成像表现,如“同心圆征”、“套筒征”[6],已成为小儿肠套叠首选的诊断方法。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为X线空气灌肠复位,有较高成功率,但需在X线监视下进行,X线辐射对小儿骨骼和性腺的发育可造成影响[7-8]。本组显示超声监视下行温盐水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有较高安全性及复位成功率,延迟灌肠复位进一步提高成功率,且具有以下优点:①避免患儿的放射线照射;②水压灌肠优于气压灌肠是因为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一旦气体压力超过病变肠管壁可耐受的压力,可以产生爆炸性穿孔,迅速造成高压气腹,出现病情危象;③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影像清晰,可以了解肠管的扩张程度和弹性,正确评估复位的可能性,可以清楚地观察肠套叠脱套的整个过程;④灌入的生理盐水在肠腔里形成透声窗,更有利于发现肠管畸形、息肉等病变;⑤温热的生理盐水进入肠腔对缺血、炎性反应的肠管起到理疗作用,复位成功放出生理盐水起到冲洗肠道的作用,减少毒素吸收,术后发热、腹泻少,肠道功能恢复快。

综上所述,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弥补了以往治疗方式的不足,大大减轻患儿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承凤,万香,刘少青,等.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37,39.

[2] 王海霞.彩超监视水压灌肠复位法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41例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293.

[3] 王琰.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35.

[4] 骆敏.超声监测下水压灌肠整复肠套叠成功后的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3):186.

[5] 章晓华.小儿急性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65例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2):97-98.

[6] 胡岭峰.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319-320.

[7] 雷淑琴,李庆丰,梁淑华,等.超声引导下电脑遥控水压灌肠仪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护理经验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7):784-785.

[8] 祝伟宏,李红卫,欧玉平,等.彩超监视下盐水灌肠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价值[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0,9(1):40-41

(收稿日期:2013-05-16 本文编辑:李亚聪)

上一篇: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产后出血的效... 下一篇:输液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