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影片

时间:2022-08-01 05:42:17

《唐山大地震》: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影片

[摘 要] 电影《唐山大地震》自2010年7月22日全国上映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轰动效应。本文从影片的题材、情节、细节、场景、表演、美术等几个方面,对电影《唐山大地震》进行简要评析,认为该影片以其“灾难”的题材支撑情感诉求的起点、震撼的情节触动观众深层的神经、微妙的细节感悟历史的真实瞬间、特效的场景勾勒跨越时代的回忆、真情的表演展示艺术的无限张力,纪实的美术不仅表现了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且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是亿万观众难得的“艺术大餐”,无愧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大片。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电影;震撼;艺术

电影《唐山大地震》自2010年7月22日全国上映以来,连创多项中国电影票房的新纪录,电影总票房已达到预期的效果,美国《新闻周刊》一再撰文介绍电影的轰动效应,称冯小刚导演为“中国的斯皮尔伯格”。本文从影片的题材、情节、细节、场景、表演等几个方面,对电影《唐山大地震》进行简要评析,认为《唐山大地震》无愧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大片。

一、“灾难”的题材:支撑情感诉求的起点

《唐山大地震》以“灾难”为特殊题材。人类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无数次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灾难也一次次考验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伦理道德。不少人记忆犹新的“唐山大地震”不仅是一次单纯的自然灾难,更是对全社会,特别是对中国的道德伦理、公俗良序的一次检测。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电影以“灾难”为题材,唤起人们对一段历史的回忆,展示了人们对死难者、幸存者以及生还者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不如说通过大灾后灾区重建,特别是灾难心理的重建,体现人类在灾难面前所爆发出的顽强意志、不言放弃和自我拯救以及互助互帮的大爱精神。

《唐山大地震》中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等特技效果,让观影者从视觉震撼中感受大灾难给生命带来的痛楚。同时,又跳出物化的灾难,把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人生命的脆弱、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助和人性本真,都用直白加艺术的方式加以解读,以此由表及里,从生理到心理,从表面现象到心灵思考,从自然现象反射社会精神,足以使观者艺术地体悟到一种审美和心灵上的“地震”。

二、震撼的情节:触动观众深层的神经

“先救谁?”“儿子还是女儿?”电影在大地震发生后就把一个很大的难题留给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那个母亲十分无奈地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而这个决定改变了她那个家庭每个人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才慢慢抹平的情感泥坑。影片情节可谓感人至深,正因为大爱的人类、善良的人性和良知的呼唤,才更加显示艰难的人生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也让观众在心灵震撼的同时,领略到来自艺术的感人肺腑的“震撼”。

笔者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成功的主流影片。《唐山大地震》的背景是灾难,内核是亲情。《唐山大地震》没有像一些人期待的那样成为《2012》《阿凡达》式的特效大片。作为故事的背景,只用了4分钟去展现“23秒”大地震的场面,但也够触目惊心了,可以说这是一种更令人心灵震颤的表达。

三、微妙的细节:感悟历史的真实瞬间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横跨30年历史的灾难片,如何还原20世纪70年代的生活情景是冯小刚导演面临的一大难题。剧组为了真实再现当时的风貌,一比一搭建了城市一角的实景。张静初首次看到场景时非常震撼,“我第一天到达他们搭的76年唐山那条街,一进去我就傻了。因为真的里面什么都有,有电影院、邮局。”方大强的饰演者张国强认为场景的真实是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特别历史、表达灾难主题的基础,像红旗大院、前进食杂店、 供销社、小卖部、路灯、电影院、医院、群众演员的服装、自行车,等等,把一个特别的历史时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不容置疑细节上影片确实下了工夫,还有尽可能用当时的一些道具,小到一个铅笔盒、饭盒,大到缝纫机和那个时代的衣柜、箱子等不少小细节,比如说方大强给孩子买冰棍的六分钱、北冰洋汽水、放冰棍的保温桶等,细节上基本上是无懈可击。在庞大的道具量基础上,冯小刚导演更是精益求精,对所有细节都注意周全。张国强透露:“包括那六分钱的道具,冯导都要自己看看是不是70年代的,就精细到那种程度。”

另外在细节的处理上,杨庆祥认为电影中表现的现实主义洞察力也值得称赞。杨庆祥说:“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细节,方登在噩梦中惊醒,养父和养母赶紧冲进孩子的房间,养父过去帮女儿按摩,接下来的镜头是养母很生气养父的表现,说:‘孩子都多大了,你怎么能穿成这样进孩子的房间?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却很好地表现出导演的现实主义洞察力。还有就是冯小刚对方登这个角色的把握,方登的心中可以说是伤痕累累,但是她一直很沉默,话不多,用沉默来表现力量,没有什么比无言能表现更大的力量。 ”

四、特效的场景:勾勒跨越时代的回忆

在计划拍《唐山大地震》时,冯小刚就强调特效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不能表现好这场地震的话,以后故事的基础就没了,后面的情感纠结等就很难存在。为此,冯小刚专门请来韩国团队负责现场特技,助阵解决“营造真实地震氛围”的大问题。比如地震在晃的时候,什么东西不倒呢?就是圆的东西,就是工业用的烟囱不会倒,只会折断而不会散掉。树、电线杆不会倒,只能移动,这是团队经过很多的资料分析出来的。所以《大地震》是朝着真实的方向去做的,做的东西就是让它第一符合物理反应,第二质感特别真。正如冯小刚解读《唐山大地震》特效时,称其比《2012》更显真实。

对于“唐山大地震”之前的动物反常现象,冯小刚选择了“蜻蜓”,当时有文字记载,“蜻蜓如蝗虫般飞来,飞行队伍宽100多米、自东向西飞,持续约15分钟之久。蜻蜓飞过时,一片嗡嗡的声响……”而冯小刚称他收到的信息是200米宽,10公里长。影片中,这个场景是通过特技完成的,冯小刚自信地说:“如果我不说,观众不会相信那是电脑做的。”

关于李晨的“断臂”,这个现场特技是拍不出来的,团队在他的胳膊上做上跟踪点,在电脑里把胳膊擦去,再在上面弄上一个三维做的小“肉揪”合成起来,就是现在的效果了。还有就是70年代唐山的全景,现在上哪找去?早就旧貌换新颜了,这是在他们搭的实景基础上,用三维加绘画拼成的。在震后的大全景废墟的镜头里,他们也加了许多救援的三维人和车。

作为故事的背景,只用了4分钟去展现“23秒”大地地震的场面,但也够触目惊心了;而用大量笔墨去显示地震带来的社会地震,利用艺术化手法,一次一次放大,用很大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示一个地震后支离破碎的家庭,描述他们经历地震32年来顽强生存、抚平震痕的心路历程,这却是一种更令人心灵震颤的表达。总的说来,影片的特技效果确实是一个亮点,勾勒出人们一次次跨越时代的难忘回忆。

五、真情的表演:展示艺术的无限张力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观赏性很强的电影。徐帆的表演有突破,陈道明、吕中的表演到位,张静初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李晨更是表现不俗,这些都是电影值得关注的。

作为全剧灵魂人物,徐帆把母亲“李元妮”演活了,为此,她获得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无论是面临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时的绝望,还是不肯搬新家只怕丈夫、女儿记不得回家路时的固执,徐帆用不着痕迹的演技,塑造了一个在极度自责和痛苦中,煎熬了30年却从未放弃希望的母亲。这般炉火纯青的表演既得益于徐帆多年积淀,也与她的个性有关――和李元妮相似,骨子里透着执著。

剧中陈道明也让人眼前一亮,他饰演的养父王军官深爱女儿,内心和妻子一样,唯惧她终有一天会离开,但父爱的大度又让他支持女儿按自己意愿到外地读书。小登的不辞而别,把意气风发的他折磨成一个失魂落魄的老人。陈道明把父亲心中的爱和痛,演绎得十分到位,让人倍感温暖之余却唏嘘不已。

本片开始的大地震部分,有人拿它跟灾难片来比,灾难片一般是指向未来的,力求动作夸张,而《大地震》这样的电影诉求是指向过往,应该力求真实。以数字特技来实现巴赞的“现实渐进线”和纪实主义的理想,这是最近几年的一个新的电影课题。尽管商业大片在2010年的中国电影中占有重要比重,但是以现实主义艺术思想表现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的主旋律影片仍然是中国电影的主角。在我看来,把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现实作比照,现实主义电影,尤其是主旋律题材的电影,正处于一种“景观”式的现实主义状况之中。这不但是电影艺术家们的创作心态,更是国家电影的发展模式,电影美术为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正如当下中国主流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同样进入到一个“景观”式的现实主义美术样式之中。

六、纪实的美术:产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力

2011年10月,第20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霍廷霄凭《唐山大地震》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诚然,《唐山大地震》中霍廷霄放弃了他以往绚烂华丽的美术风格,而以纪实化、生活化的方式精雕细琢当年唐山地震后发生在两个家庭之间、横跨三十余年的动人故事。毋庸置疑,三十多年来,唐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震前的老唐山消失了,而电影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借助实景的重新搭建,营造容易唤起人们历史回忆的场景空间,霍廷霄的“含而不露”美术观念和真切纪实的视觉效果,让他第四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

难怪霍挺霄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表现横跨30年历史地震灾难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我们也不难看出《唐山大地震》是中国电影美术近年来的一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电影中一幕幕奇异的真实景观以及电影的梦幻空间很大一部分是由美术师们创造出来的。由此,我们进一步分析社会变迁和当代思潮对中国电影美术产生的影响,电影人一方面以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野审视历史积淀下的社会因素和历史记忆;另一方面,他们把电影美术和当代艺术思潮、新艺术手段等联系起来,不仅仅把真实当做电影美术的惟一标准,而且有效地把影像造型、服装道具和场景空间统一于电影的美术造型之中。

总之,《唐山大地震》一反“灾难片形式大于内容”的固定创作模式,影片中的情感震撼超过了特效的震撼。可以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展示中国人大爱、友善的心灵史诗,真正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正如《当代电影》主编张建勇用“震撼、感动、兴奋”来形容看过《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感想,他认为《唐山大地震》最强烈的震撼是用朴实无华的现实主义手法所展现的唐山人民的心灵状态。毋庸置疑,电影《唐山大地震》以其“灾难”的题材、震撼的情节、微妙的细节、特效的场景、真情的表演以及纪实的美术,打动了观众的情感,触动了观众深层的神经,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是亿万观众难得的“艺术大餐”,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大片。

[参考文献]

[1] 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刘萍.影视导演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宏森.《唐山大地震》启示:现实主义的现代化过程[N].人民日报,2010-07-24.

[作者简介] 张俏梅(1972― ),女,安徽安庆人,西北美术学院硕士,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艺术。

上一篇: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铁梨花”的形象赏析 下一篇:影片《入殓师》平中寓奇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