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妇幼保健院NICU腋静脉BD留置针的应用体会

时间:2022-08-01 05:18:06

章丘市妇幼保健院NICU腋静脉BD留置针的应用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NICU新生儿腋静脉BD留置针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BD留置针的区别。方法 将本院NICU病房收治的643例新生儿, 分别采取腋静脉留置针和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留置针。结果 腋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长, 静脉炎、液体外渗、导管阻塞发生率低。结论 在NICU使用腋静脉BD留置针为新生儿进行静脉输液, 留置时间长, 安全系数高, 可以减少频繁穿刺静脉的次数, 减轻患儿痛苦, 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关键词】 腋静脉;BD留置针;NICU

静脉留置针, 又称套管针, 20世纪30年代已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 20世纪90年代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逐步推广和应用。目前我国在临床上也开始广泛应用[1]。它不仅操作简单, 可以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 同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患儿的血管[2]。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和摄入营养的重要途径, 采用腋静脉留置针可建立长期有效、经济、方便的静脉通路, 且静脉炎发生率低, 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章丘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2013年10月NICU病房收治的643名新生儿患者, 全部采用静脉BD留置针技术进行静脉输液, 随机分为实验组269例, 采用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374例, 采用头皮静脉、手背静脉、大隐静脉等留置针输液。两组患儿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规格型号24G×0.75, 流速19 ml/min,

医用输液贴采用6 cm×7 cm的3M透明敷贴。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体重、病情轻重、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方法 头皮静脉、手背静脉、大隐静脉组按照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操作常规进行。腋静脉穿刺, 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红外线辐射台上, 头偏向对侧, 身体略向对侧倾斜, 将手臂轻轻拉直、背伸, 使手臂外展与躯干成110°~140°角, 腋窝充分暴露, 尽量无皱褶。用5 ml注射器抽0.9%氯化钠注射液接头皮针, 自肝素帽扎入预冲留置针并排气成功, 不用止血带, 请助手固定患儿躯干并将肩部略抬高, 用一手拇指按压穿刺点近心端, 以固定腋静脉避免滑动。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 用75%酒精棉棒由内向外消毒皮肤两遍, 消毒范围5 cm×5 cm ,待干。操作者左手握住上臂左右轻轻转动, 从而能够清楚看见腋静脉走向, 然后绷紧皮肤, 右手拇指和食指持留置针针翼与皮肤呈10~20°角进针, 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 将外套管缓缓、全部送入血管内, 固定外套管, 退出针芯, 用3M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外接管折成S型或U型, 胶布固定, 连接输液器, 进行静脉输液, 用胶布固定头皮针, 以防脱落。输液完毕, 进行封管, 新生儿不能用肝素液封管, 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 ml, 脉冲式正压封管, 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退出针头, 保证生理盐水冲满肝素帽及留置针管内。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每日输液前常规用75%酒精消毒肝素帽两遍;连续输液时, 每24小时更换输液器及头皮针;每周更换3M敷贴1次。

1. 3 护理 对患儿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宽容心, 付出超越亲情的、至高无上的爱。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发红、硬肿、渗血, 有无炎性分泌物, 敷贴下面有无皮疹等。敷贴有污染或脱落时, 及时更换。每日输液结束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 ml, 脉冲式正压封管, 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退出针头。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液体外渗, 触摸、对比两侧胸肌、腋窝、腋下至腰的范围, 班班做好交接,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结果

2. 1 留置时间 实验组有62例留置4~5 d, 94例留置6~7 d, 114例留置8~13 d;对照组有125例留置2~3 d, 83例留置4~5 d, 66例留置6~7 d。

2. 2 堵管 实验组有9例堵管, 占3.3%;对照组有97例堵管, 占25.9%。

2. 3 液体外渗 实验组有13例发生液体外渗, 占4.8%;对照组有69例发生液体外渗,占18.4%。

2. 4 静脉炎 实验组有4例发生静脉炎, 占1.5%;对照组有27例发生静脉炎, 占7.2%。

3 讨论

3. 1 腋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 腋静脉与腋动脉伴行, 位于腋动脉内侧, 在体表投影相当于上肢外展90°, 自锁骨中点至肘窝中央的连线上1/3。腋静脉一般暴露良好, 位置表浅, 相对固定, 肉眼可直观看到血管走形, 易于穿刺成功。且血管较表浅, 穿刺时误入动脉的几率低, 若损伤腋动脉时, 因无骨性组织遮挡, 容易压迫止血;引起血管相对较粗, 血流速度快, 不易发生渗漏, 保留时间相对较长, 腋静脉留置针穿刺为理想选择[3]。

3. 2 腋静脉留置针堵管、液体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低 腋静脉收集上肢深浅静脉的全部血液, 其管径是手背静脉的3~8倍, 血流量是手背静脉的15~35倍,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 从而保持了血管的完整性, 减少了堵管、液体外渗、静脉炎的发生。因其管径比头皮静脉及四肢静脉的管径粗直, 血管壁厚, 因此留置针软管游离于腋静脉内, 对静脉的刺激性相对较小, 输注高浓度及对血管刺激大的药物, 可迅速降低液体外渗率, 且腋静脉位置隐蔽, 可免受外界触碰, 敷贴固定牢固, 不易折边, 安全性比较高, 即使手臂下垂, 留置针也不会打折受阻[4]。而新生儿头皮静脉及四肢静脉血管表浅、细小, 静脉回流慢, 这些部位放置留置针,长时间刺激血管壁, 易发生堵管、液体外渗、静脉炎;静脉管壁薄, 弹性差, 持续输液血管侧压增加, 通透性增高, 易使液体外渗。上下肢静脉管径小, 留置针进入血管后紧贴血管壁, 且留置位置大多在关节处, 易受活动、屈曲、哭闹、换尿片等动作影响,使套管在血管内移动、弯折、刺激或损伤血管, 而发生堵管、液体外渗、静脉炎。

3. 3 护理患儿较方便 由于腋静脉位置隐蔽, 可免受外界触碰, 敷贴固定牢固, 不易折边, 安全性比较高, 所以不受限制, 新生儿可自由活动, 不影响各种护理操作, 特别是应用呼吸机及CPAP的新生儿。头部偏向一侧, 喂奶方便, 避免吞咽不及时引起呛咳, 并可防止呕吐物或胃食管反流引起窒息, 两侧交替。

本项研究说明, 腋静脉BD留置针技术是一项简单、安全、易操作的静脉留置方法, 因其具有穿刺成功率高, 留置时间长, 堵管、液体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低, 可以减少频繁穿刺静脉给患儿造成的痛苦, 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为病情危重的新生儿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 减低医疗费用, 减少医患纠纷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秀云.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和体会.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3(12):190.

[2] 邹海燕. 108例静脉留置针应用的护理体会. 当代医学, 2010, 16(25):116-117.

[3] 邵丽婷. 腋静脉穿刺术在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置管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当代护士, 2013(9):39-40.

[4] 张丽华. 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展. 临床护理杂志, 2009, 12(8):61-62.

上一篇:2例双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百草枯中... 下一篇:24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