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作文指导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8-01 02:28:40

探讨小学作文指导的有效策略

摘要: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上,笔者主要采用以下两点教学方法:寻找“闪光点”,引领感悟,培植自信;利用“代表作”,迁移知识,快乐写作。

关键词:作文指导;闪光点;自信心;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59-1

一、寻找“闪光点”,引领感悟,培植自信

我很欣赏一位著名音乐教育家对弱智儿童训练时的做法,例如让孩子数数字,伸出五根指头让孩子数,孩子数出了三根,他高兴地对孩子说:“你真的太伟大了!第一次就数了三个,只不过少数了两根。”如果是我们大多数人,肯定会骂孩子太笨了,笨得不可救药,而他却大加赞赏,使孩子自信心大增,可谓高明之举。事实上,学生的作文有时偶尔会有一两处非常动人、非常优美的地方,这是很可贵的创作灵感刹那间的光顾。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这难得的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使他对自己产生信心,而不能过于苛求学生一定要写出世间最美的文字来。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师自己没有多少文学上的造诣,却要学生写出达到文学水准的文章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从实际出发,降低对学生的标准,尤其是对那些作文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重视培养他的自信心,可能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我班有位学生,原先对如何作文章可谓一窍不通,经过如此的尝试,现在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已有一定的提高。他在一篇题为《冬天的感觉》的周记中这样写道:当你走进冰雪覆盖大地的冬天,你只有一个感觉:冷、冷、冷……你总会把“冬天”和“寒冷”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你的疏忽。因为冬天大自然的温馨与生机是那么不经意。有一天,我走过大雪纷纷扬扬的石子路,惊奇地发现崖缝里冒出一个小绿点,原来是小草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向我们透露春的信息……这段话,寥寥数语,写出了自己对冬天的感觉,通过对小草的描写,表达对春的向往之情。这不就是灵感光顾时的神来之笔吗?当时,我就抓住了这个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褒扬。从他那闪亮的眼眸中,我看出了一向在作文上毫无起色的他大受感动,顿生自信。其他同学也似有所悟,频频点头。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一边在扼杀学生的自信心,一边还在大失所望地埋怨学生。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的体验,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来克服他们的自卑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利用“代表作”,迁移知识,快乐写作

1.读。读是评改的基石。孩子写完作文后,往往不能静下心来去读一读。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安排时间让孩子放声朗读习作,那么他可能会发现一些简单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错误,而在一旁凝神倾听的孩子,由于“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心理作用影响,往往能及时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错误,从而自己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所以作文讲评课上,老师不用做填鸭式的讲解员,而要做一个指明方向的导游人,把课堂上的讲评权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要把作文批改后筛选出来的典型作文——“代表作”准备好,先请一名“代表作”的作者走到讲台上,把自己的作文“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地读出来(不要读老师改过的文章),然后老师不作任何点评(贬或褒),让其他同学在小组里面自主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或贬或褒,然后大组之间交流,选出该作文有哪些优点和最明显的一条缺点(只有一条)……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有意掩盖学生的不足或错误,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这可是提高写作兴趣的法宝,千万毁之不得。如果我们同学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老师要拿它作“药引子”,被同学批得千疮百孔,可想他的自尊、自信何在?正如前面所言,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自信心,再说,有些问题甚至错误他也会在以后的语文实践中自行解决掉,为什么非得在一节课上统统解决呢?所以其他同学提缺点只能提最明显的一条,而要大提特提写得流畅的、生动的、形象的、优美的语句,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等,只要他能听得出来,只管放开了给他说。老师的理解、肯定、尊重就会赢得学生的信赖与亲近,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2.评。评是改写的前奏。素质教育的课堂打破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形式,创设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开放、互动的氛围,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交流,而且体现了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碰撞的过程。评也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儿用词准确、传神、体现人物性格;这儿修辞手法用得恰当,把描写对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身临其境;这儿有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那儿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恰到好处地点明文章主旨,可谓画龙点睛;这儿使用了对比手法,那儿使用了首尾呼应;这儿是以物喻人,那儿是象征;这篇用顺序,那篇用倒叙……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该大加赞赏;只要他能发现,就尽管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讲去评。在这种氛围中,被评者想不到自己的作文有如此种种妙处,自信心大增,暗下决心,下次要写得比这还要好!其他人通过这种方式,无形之中在相互学习,化别人的神来之笔为己有,其效果要远比填鸭式的“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要好。

3.改。改是完善写作的桥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评”过之后的“改”目的更明确:要求学生只针对那不足的一条来进行。通过上述的“读”、“评”学生们的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这时更是各显身手、大放光彩的好机会,其作者可自己改,其他同学也可帮助改,改到通顺,恰当为止。当然,学生毕竟是学生,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时候并非都能迎刃而解,这时,就要发挥老师的职能:点拨甚至精讲,但讲的时候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老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自主感悟!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主张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将本次写作中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迥异的文章选取典型进行评改。通过实践,使作文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理解、易接受,知得失,辨长短,诱发学生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在“代表作”中写作,迁移知识,快乐写作。

上一篇:小学数学如何有效的实际教学 下一篇:优化思品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