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幽默的特立独行

时间:2022-08-01 12:59:05

记得那只特立独行的小猪吗?它不畏世俗,不接受人类为它安排的一切,它向往自由的世界,哪怕生活并不一定如意,但它敢于挣脱锁链的束缚。而到今天,这只特立独行的小猪肯定已经垂垂暮年了,但我们还记得它,哪怕它的主人已离开我们15年之久,因为这位主人也是那样的特立独行,英年早逝却愈加感染着人们对他的记忆。通过这只特立独行的小猪还有他的妻子,他存在了我们的精神里,他就是王小波先生。

都说“天妒英才”,英才早逝我们惋惜不已,忆起英才内心有伤痛。但想起王小波,内心却总有笑意,哈哈,是那样幽默的笑意,是那只可爱而令人敬佩的小猪,是那个令人心酸的绿毛水怪,还有那个到处身份变换的“王二”,当然还有那个夜奔的红拂……

初看这些角色,千万不要惊异,这难道是一个正统的学者写出的东西吗?当然不是,正统?这大概与他搭不上边吧!正统是啥?正统是学派一脉相传的嫡系。王小波可不是,他不是哪个学派的传承弟子,否则他也写不出那只特立独行的小猪了。但身后的王小波却在妻子的整理中、人们的阅读中,成了人们精神的导师,成了人们的正统学问。

未读王小波之前,觉得他的文章肯定深奥难懂,那只小猪背后肯定藏着什么玄机,要不然一只小猪怎么能传承一世呢?读来才觉得是趣味盎然,让人手不释卷,没有读经史子集的头痛不已,没有看泡沫剧的无聊透顶,而是浅显却不失回味。浅显是因为独特的语言手法,回味是因为他的现实指向。

当然这样的回味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有人说王小波的文章只有荒诞而毫无事实价值。黑铁时代、青铜时代、黄金时代,什么绿毛水怪,什么哲人王,就连他的粉丝联盟都叫“王小波门下走狗联盟”,没有一点像正规学者的样子,虽然他曾经是北京大学的社会学所讲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要知道他可是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爱尔兰人士是崇拜乔伊斯的,卡夫卡则是《变形记》的主人。

生活的趣味不是能够通过数据的分析、理性的思考可以体会出来的,生活不是只有板着面孔就可以的,那样的生活就太无趣了,无趣的生活需要点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就是带着这种趣味来到世上的。他行走在人生的边缘,他独自创立了自己的时代:黑铁、青铜、黄金,还有他的怀疑,他将自我对人生的判断赋予了文章,并将这种判断传递了出来,当然他本身并没有想向外传递什么,但人们认可了他的那种内涵。太多的英才总是在身后才光芒四射,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社会的悲哀,但他们活得却自由自在。因为于他们,名利只是浮云。

有人说读不懂王小波,有哲人的诗意却又孩子气,他大概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勇敢的小猪,在天真中却能看透生活的真谛,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成人的天真总是需要有人来包容的。

王小波是幸运的,有一个比自己厉害很多、却不“嫌弃”自己的妻子――李银河,当男硕士与女博士结婚,想想该是怎样的踌躇,但李银河让他忽略了这种尴尬,因为自己需要的绝不是一个比自己学历还高的丈夫,自己需要的是心有灵犀的精神伴侣。不过像李银河这样的人绝不是能够轻易就追到手的,王小波的一封封情书能感动这样一位女博士,可见他的情书必是韵味深厚、情趣盎然,而这位李银河女士也绝非等闲之辈了。

当王小波逝去,当人们在他的周年纪念日里一遍一遍的祭奠着这片精神家园,一遍一遍地向他的遗孀李银河询问时,李银河会怀念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丈夫,但绝不会凄惨地过生活,她依然谈笑风生,就像自己的亡夫还在一样,为他整理文稿、为他出书,为他回答“王小波的走狗们”许许多多想知道的问题,为他辛勤地耕耘着这片精神的家园。因为在李银河的眼里,自己的亡夫只是在这片土地上消失、而重新生长在另一片精神的家园中,他为那里的人们讲述着自己的真实,这时王小波就变成了那个在水中生长的“绿毛水怪”,而李银河就是那个在岸上、想下水与亲人相聚却不得的岸上人,因为此时的李银河尚未完成她在岸上的工作,有她在就有自己的亡夫在。

当李银河在我国的性学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王小波也已经成为知识青年的必读课本。这位“荒诞”的先生到底有多伟大?只知道那个时代的人经历了、经历了插队,能看到更多的人性。王小波的文章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他给予人们神秘黝黑的洞口,点到为止,而在洞口里面则是读者慢慢品味的放肆的比喻和辛辣的反讽。

这位“荒诞”的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剖析在不经意的语言中透着灵气,那绝对是王小波的个人自传。王小波所写的都是生活中他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比如在云南插队时的兽医看命,比如小学生的朦胧往事,比如他对《祝你平安》的事情。王小波的语言轻松幽默,他的文字不需要正襟危坐来欣赏,他的文字只需舒服的躺着、只需轻松地阅读。

人们总是想从动物社会中的自由来影射人类社会的不自由,他替我们做到了。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人类就是这样,当自己从被设置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人类就想设置别人,当没有能设置的同类时,便转向其他地方。那只特立独行的小猪就这样突破着人类的限制。那是一种真实。在冯唐看来,王小波的好处是有趣性、说真话、纯粹个人主义的边缘态度。冯唐是谁?冯唐就是那个写出《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的“贫嘴”博士。

“物以类聚,人与群分”,冯唐的一位师姐曾经说过,王小波的文章“挺逗,坏起来和你挺像”。一位密友曾在一段时间内捧着手机看冯唐的小说,刚开始,她甚是不好意思,觉得不是那么高雅,而后来却向周围的人不断地推荐。大概王小波给人的感觉同样是这样:看似毫无深意却寓意深广。

文章需要寂寞,文章自古憎命达。生活在低处,生活在边缘,才能对现世若即若离,不助不忘,保持神志清醒。既然人们已经写了这么多深奥的东西了,他难道不可以简单的欣赏一下生活,向生活发出自己最真诚的声音吗?文章是孤独的,但王小波绝不是生活的边缘人,绝没有闭门造车,无论王小波笔下的“王二”是怎样的身份,小学生也好、工人也罢,或者是一个辛苦的养猪者,他总是那样喜欢看一些深奥的书籍,比如卡达耶夫的《雾海孤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描述越南战争的《南方来信》,还包括“反面乌托邦三部曲”:乔治・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奇妙的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

王小波是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王小波在他的怀疑三部曲的总序中说,他对人生的三大基本假设是:凡人都热爱智慧,凡人都热爱异性,凡人都喜欢有趣。他说,智慧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充分享受人的自尊的基础,性是一切美的来源,而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前提。王小波的文字是有趣的,他给人们带来的同样是文字的乐趣。

1997年4月,因心脏病突发,王小波走了。有人曾经写过,生活是脆弱的,其中的乐趣并不多。现在,有个人不提供这种乐趣,他死了。他文章的名字总是很怪诞,他看似边缘的性格决定了他看似怪诞的名字,就是这些比较怪诞的名字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所以我们的生活才没有那么百无聊赖。

只是15年过去,有人仍没能看完王小波的故事,仍没真正读懂王小波的人生。不管喜欢与否,起码王小波告诉我们,当猪逃跑在甘蔗地里自由自在地生活,那头特立独行的猪已经长出了獠牙,虽然认识王小波,但已不容许他走进了。这种冷淡使王小波痛心,但他却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因为能真正走进他的人也只能是真诚的人、智慧的人。

上一篇:林语堂:中国人的国民性 下一篇:丹青难写是精神 塞外艺苑绽绮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