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安”未必好

时间:2022-07-31 09:15:41

人的一生,谁都难保自己不生这样或那样的、大大小小的病,生病只是迟早的事。生病了,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开药,病人按医嘱服药,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

正因为药物对病的积极医疗作用,所以人们就常去医院开药,大瓶的小瓶的、急着要用的、以后备用的、五花八门,总想让医生给多开点药。似乎是身边无药,就如同家中无粮一样心慌,心里就没了“平安”。总之,不少人对药的依赖性是很大的。

科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创造发明了几乎是可治百病的各种药物,拯救了普天下无数人的生命,并且还将徐徐不断地有更多的新药问世,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药物在治疗疾病上的功效是谁都不可否认的。

但是,有句话即使是医生也不得不承认:“是药三分毒”,其潜台词就是吃多了并不好。还有一个事实,即“什么药用多了都会产生抗药性”。这就连小小的蚊子苍蝇和各种虫类尚且如此,何况不知强大了多少的人体?

生活中,我们就经常目睹和耳闻这样的现象。比如:患失眠症的人在从未用过安眠药的情况下,开始需要服用时,一两粒就可以使其进入梦乡。然而,久而久之地服用之后,如果不是渐渐地加大用量,效果就会大减,甚至不起作用。新的发现是,同一种药有进口和国产之分,原来用的是国产的,效果还不错,但改用了进口后。回头再用国产的,效果就不佳了。究其原因,就是抗药性在起作用。

笔者年轻的时候曾经历过这样两件事:有位同事在体检时,通过X线检查,发现他的肺部有钙化点。这位朋友就非常纳闷,自己在什么时候,不知不觉地生过肺病?又在什么时候,不知不觉地痊愈了?真是有点莫名其妙。另一位朋友就更为离奇了,从未患过乙肝的他。居然检查出他对乙肝有抗体,奇怪的是。那时候乙肝疫苗还未问世呢。

与此相呼应的是,有些人,什么伤风感冒、有点头疼脑热,根本就不在乎,既不去医院,也不用药,喝上一碗浓浓的生姜茶,或洗个热水澡,要么去桑拿房蒸一蒸,甚至去打上一场球来出出汗,再盖上被子美美地睡上一觉,感冒也就“走”了。笔者就属于这一种人,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如果有点发热或拉肚子什么的,全凭自愈。直到现在,有着公费医疗的我,都70多岁了,依然如故。这也许还是获益于小时候看不起病、买不起药呢。

说到这,对于有些人能自愈其病的原因,笔者就联想到:人体既然对药物能产生“抗药性”,是不是也会对疾病产生“抗病性”?而这个“抗病性”是否可以归结于他们自身免疫功能的强大?那么,免疫功能的强弱,不就是“抗病性”的强弱吗?看来,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才是御病于体外的良方。

人体免疫功能的强大,固然与先天的基因遗传、后天的锻炼强身有关,是否也是在不断抗击细菌、病毒的过程中逐渐强大起来的?

笔者绝非一概反对用药,本文之始,就已对药物发明的巨大贡献做了首肯。撰此拙文,只不过是想表明一点:如果不是什么大病,便应尽可能地减少对“药瓶子”的依赖,给免疫能力在抗击病毒中逐步强大起来以更多的机会,这才是生活中保“平安”的最有效做法。

上一篇:生活小窍门五则 下一篇:萝卜的恋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