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公共档案馆的形象塑造

时间:2022-07-31 06:57:33

论城市公共档案馆的形象塑造

1 引言

1.1研究意义

档案馆是人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种公共信息平台,但是由于我国档案馆对党和政府的依附性较强,有的还与政府机关合署办公,因此容易被公众误解为党委和政府的直属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较封闭的状态。 1郭红解认为,公共档案馆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由国家和政府设立与管理,馆藏资源属于国家和社会全体公民所共有和共享。2 而公共档案馆的良好形象,是其开放性实施的保证。

1.2国外研究现状

综合档案领域的研究,在现阶段档案利用的功能,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不足,但尚未普及档案图像,一个专有名词,现阶段情况,可以检索文件的公共档案馆越来越不在线,档案在线服务功能的实现是不完美的,有很多要优化。也有些国家的档案馆起到了领跑作用,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例如,美国国家档案局已经启用“数据库”搜索工具,在线可以访问多个数据库用户,其中包括30多个相关机构的相关文件,所以能大幅度提高档案文件的访问频率。

1.3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档案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档案馆的人员构成不合理,而且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中国人大教授冯惠玲也提到过:档案馆的公众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基础上的公众印象,二是档案馆的公共设施给予公众的感受。3 而王宏萍和郭小萍也在《档案馆的定位及塑造档案馆公共文化形象》模拟了创新运行机制下的新蓝图,发展档案馆新型文化产业,按照市场机制运行档案,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档案。

2 公共档案馆形象塑造

2.1公共档案馆的概念

公共级图像的概念是指公众的各种元素的组合通过形象的感知,它是公共档案馆的主体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评价的总和,而这个层面的形象通过上一层面形象的改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的总体评价。

2.2公共档案馆的特性

2.2.1服务对象

对党和政府机关传统档案馆,企业和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为主要服务对象,给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公共档案馆主要以满足公众的各种需求,充分发挥其休闲用的和个人的学习借鉴作用。

2.2.2管理方式

在管理方式上,传统档案馆和封闭的国家政治环境及保守的管理模式相适应;公共档案馆与国家开放型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其管理模式要开放许多,而且追求一种公开,平等的利用环境。

2.2.3资源建设

传统档案馆的馆藏主要是近代及现代政务机关要文,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会议纪要等等,以及解放初期的各种局馆单位的人事资料,以及一些历史资料,主要作用就是参考和凭证 ;而公共档案馆主要是陈列作用,查阅作用,所以其主要职能是为了取悦公众,满足公众的日常需求,甚至可以满足个体公民的参考服务的需要。

2.2.4利用价值

传统档案馆主要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制定相关政策和专家学者从事研究工作提供资料和服务,充分发挥其原始凭证和依据价值;公共档案馆主要为满足社会公众各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其休闲利用和个体研究等参考功效。 4

3 影响公共档案馆形象塑造的因素

3.1建筑特色是公共档案馆形象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之前,档案馆没有建筑特色,1985年“七五”期间才有了一定的档案建设规模。而当时所谓的符合条件,强调的主要是档案的保管,因此,环形走廊和小窗户成了当时档案馆的标志。档案馆的建筑建设是百年大计,对其形象塑造要有明确的定位。即档案馆的建设要以人为本,建筑要具备文化性、可持续发展性,而且在建筑上要走特色路线,找准自己适合的形象特色,要突破传统,把档案馆建设成地方文化和政务信息中心的地标性建筑。

3.2 “馆藏整合”是档案馆事业发展的保证

档案资源是国家开展档案工作的实体基础。它是指一直以来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总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档案馆馆藏的丰富和优化主要有几方面的内容:

3.2.1馆藏的丰富

首先,在档案馆资源收集方面,要突出“文化”特点,从丰富馆藏入手,增加档案馆文化内涵。要注重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当地历史背景,总结地方文化发展的趋势动态,概括出能反映各自具有特色、体现劳动人民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围绕该系统收集的历史档案,

其次,要扩大档案进馆的范围,降低入馆的门槛,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进馆数量。档案馆的生命力取决于它的馆藏,馆藏丰富是档案馆事业发展的保证,而一个档案馆的馆藏又取决于接收档案的范围。 5

第三,是要追踪一些重大事件的发展,使档案馆馆藏更加鲜活具体。

为了改变档案馆馆藏门类单一的不合理现象,档案部门也要跟踪一些大型活动的举办,近年来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世博会,沈阳市档案馆在这方面表现良好,不但收集了很多相关档案,而且及时举办展览,为我们一展世博会的风采。 6除了一些大型活动的举办,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也需要档案馆第一时间收集资料,入馆归档。

3.2.2馆藏的优化

首先,优化馆藏主要是要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

馆藏数量要依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不能盲目降低档案入馆门槛。近些年,通过馆藏建设的实际运作,我们逐渐认识到,在馆藏规模增加的同时,应着重优化馆藏质量。

其次,加强馆外调查,也是优化馆藏的一个有效途径。

档案馆要服务于社会,就必须要根系群众,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热点问题,掌握馆藏档案对今后社会需求的时效性,在充分调查档案,各类档案的选择集合,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反复论证,准确地选择档案,科学地确定收集单位,并编制出被收集单位的名册,从而保质保量地收集档案。 7

3.2.3馆藏的利用

在档案资源的提供利用上,要贴近社会文化生活。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档案馆馆藏文化资源,结合档案馆开放要求和社会群众需求搞专题性展览,传播公共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文化信息,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甚至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8 。把对公共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利用建立在已经开放的档案资源上,加强各环节的交流,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公共档案馆资源。

3.3提升公共档案馆形象的对策

3.3.1创新体制

首先是要创新档案馆的体制,以往的“局馆合一”体制已经不适宜现阶段公共档案馆的发展,要从职能上将两者分开,档案局和档案馆要有明显的社会分工,充分发挥其特殊的功能。需要对从前国家政府过度干涉,人员臃肿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的革新。按照市场化运营机制运作管理档案馆,充分开发利用档案馆文化资源、相关文化产品,实现建设新型档案馆文化产业的目标。 9

3.3.2精简高效

公共档案馆的管理,要尽量满足精简高效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公共档案馆的管理过程中,要精简分流工作人员,减少国家财政支出,支持群众举办公益活动,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档案产品的开发利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集结发展基金,形成全民共同办事业的宏伟场面。

3.3.3人文管理

在服务观念上,要建立起人文管理模式。作为公共档案馆,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原管理模式下的领导干部等公务方面的利用者,更应包括各行各业,各阶层,各种知识背景的所有的人民群众。其服务内容不仅包括原有体制下机关政务的文书档案,以及产品开发相关的科技档案,还需加大力度征集更多的档案资源,更多地收集那些能满足公众需求,与社会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料,把查阅者摆在首位,以热情,耐心,全面,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利用者。

4 结论

通过对当前公共档案的分析和公共档案馆公共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无论是公共档案馆的外观或馆藏的特点,设计或图像通信,图像管理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几项内容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保证了公共档案馆的形象塑造。通过对城市公共档案馆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影响其形象因素的探讨,特在体制、管理和政策方面提出优化公共档案馆形象的对策。

注释:

1. 张艳红,钟秋媚,罗佩璋.论档案馆形象塑造的途径和层次[J].中国档案.2011年10期.

2. 海.公共档案馆理论研究评析[J].档案学研究 ,2010年期.

3. 江河,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档案馆”――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述要[J].北京档案,2004年期.

4. 范玉敏,加强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原因及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期.

5. 钟保华.在发展档案事业中要更加重视档案馆这个主体建设[J].中国档案,2011年第9期.

6. 赵彦昌.试论档案馆馆藏的丰富与优化[J].兰台世界,2007年第7期(工作版).

7. 王钰,从档案价值形态特点看如何丰富馆藏[J].北京档,2002年期.

8. 方立霏.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放[J].中国档案,2005年第11期.

9. 王宏平、郭小萍.档案馆的定位及塑造档案馆公共文化形象[J].科学之友,2008.5.

参考文献

[1]张艳红,钟秋媚,罗佩璋.论档案馆形象塑造的途径和层次[J].中国档案,2011年10期.

[2]海.公共档案馆理论研究评析[J].档案学研究 ,2010年期.

[3]江河.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档案馆”――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述要[J].北京档案,2004年期.

[4]范玉敏.加强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原因及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期.

[5]钟保华.在发展档案事业中要更加重视档案馆这个主体建设[J].中国档案,2011年第9期.

[6]张桂香,刘丽.档案馆为经济建设服务策略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08年期.

[7]方立霏.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放[J],中国档案,2005年第11期.

[8]赵彦昌.试论档案馆馆藏的丰富与优化[J].兰台世界,2007年第7期(工作版).

[9]王宏平、郭小萍.档案馆的定位及塑造档案馆公共文化形象[J].科学之友,2008年05月(15页).

作者简介:

王建鑫(1983-),河南焦作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上一篇:衍生化技术在色谱法检测有机农药残留中的应用 下一篇:铁路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