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存储你的“骨质银行”

时间:2022-07-31 05:38:58

科学存储你的“骨质银行”

一个疑问:为什么骨质疏松更易困扰女性?

正常人体在30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这个时期也是骨密度最高的时期,40岁以后,由于人体生理机能减退,肠道钙质吸收率下降,就易导致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血钙量不足,如此一来,储存在骨骼中的钙就会被移出补充,造成骨钙丢失。

除了生理因素外,引发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还有很多,比如遗传体质、种族因素、钙摄入不足、大量抽烟、酗酒、服用某些药物、缺乏运动,或是进食高蛋白高盐饮食太多等都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只是女性骨质疏松比男性发病更高,还有几个特别原因。

NO1.年龄因素

女性20~40岁处于骨密度高峰期,之后骨量会逐渐丢失,骨密度也会随之下降。而男性骨量逐渐丢失相较女性约晚10年,这使得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远高于男性。

NO2.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是女性最重要的性激素,它具有促进骨形成与抑制骨吸收作用,对维持骨密度,提高骨量具有促进作用。可惜的是,随着女性年龄增加,特别是在绝经期后,卵巢分泌出的雌激素急剧下降,甲状腺激素的排钙功能却相对增强,使女性人体中大量的骨钙分解后进入血液,之后从尿中排出体外,如此一来,使得女性骨量丢失更多。

NO3.体重因素

研究表明,女性的体重与骨质疏松也有一定的关系。身材消瘦的女性,其骨密度往往低于体重正常或者肥胖的女性,这是因为体重本身是一种重力负荷,重力负荷可使骨骼中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增加,因此,体重较重的女性朋友骨密度相对较大。反之则相对较小,如此看来,身材消瘦的女性朋友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NO4.特殊时期因素

哺乳期是女性的特殊生理周期,偏偏此时却很容易患上骨质疏松,这是因为,女性哺乳期由于垂体分泌大量泌乳素,使得卵巢处于抑制状态,雌激素水平相对降低,低雌激素会降低骨密度。而另一方面,为满足宝宝生长发育需要,母体的钙质会随着乳汁转递给宝宝,也会造成母体钙质的流失,通常母体丢失的骨量在哺乳后10个月内都不能完全恢复,若不注意补钙,极易引发骨质疏松。

NO5.爱美因素

一白遮百丑,以白为美是年轻女性的座右铭,正因如此,怕晒太阳成了不少女性的通病。众所周知,人们晒太阳可获得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人体对钙质的吸收,晒太阳少,自然无法有效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直接影响体内钙质吸收,不利骨质强化。

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

骨质疏松称得上是一位“隐形杀手”,因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但随着骨钙流失,会出现以下症状:

腰背痛。70%~80%的骨质疏松患者会有腰背痛问题。

身长缩短、驼背。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随着年月更迭,每椎体可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会缩短3~6厘米。

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呼吸功能下降。患者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居家自测的两种方法

是否患有骨质疏松,有两种专业的方法,我们可以在家自测。

方法一: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OSTA)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OSTA是医学家基于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绝经后妇女的研究,收集多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并进行骨密度测定而得出的。

STEP1:

首先我们可以自测OSTA指数,公式为:

OSTA指数=(体重-年龄)×0.2,其中体重以千克为单位。

我们举个例子,张女士今年45岁,体重40千克,那么她的OSTA指数=(40-45)×0.2=-1。

STEP2:

根据OSTA指数评估骨质疏松的风险,OSTA指数>-1,表明风险级别低;指数在-4~-1 之间,表明风险级别中等;若指数<-4则表明风险级别高。

由我们假设的张女士得出的数据来看,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处于中等,需要警惕。

方法二:一分钟自测法

一分钟自测法是由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提出的。

Q1:你的父母有没有轻微碰撞或跌倒就会发生髋骨骨折的情况?

Q2:你的父母是否有驼背?

Q3:你的年龄是否>40岁?

Q4:你曾经因为轻微碰撞或者跌倒就伤到骨骼吗?

Q5:你有曾经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品的经历吗?

Q6:你的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了超过3厘米?

Q7:你的体重是否较低?

Q8:你经常过度饮酒吗?

Q9:你每天都要吸超过20支烟吗?

Q10:你是否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Q11:你有过患痢疾腹泻的经历吗?

Q12:不到45岁的你是否已绝经了?

Q13:除了孕期,你曾有过1年没来月经的经历吗?

Q14:你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营养或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病史?

Q15:50岁前,你是否做过卵巢切除,且没有接受激素替代治疗?

以上15个问题,如果你任何一条问题的答案都是“是”,表明你有患上骨质疏松的危险。

特别提醒:虽然以上两种自测方法都是科学且极具针对性的,但也不能说明进行自测后高度怀疑有骨质疏松可能的朋友就一定患病。想要确诊,应到正规医院进行X线骨密度检测。

骨质疏松,分级预防

一级预防:30岁前,日常饮食要均衡,多吃一些含钙高的食物,比如海鲜类、乳制品、豆制品等。每周至少3次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以促进身体对于钙质元素的吸收,从而强化骨骼。同时,还要做到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碳酸饮料;少吃高糖、高盐的食物,以免影响人体对钙质元素的吸收。

二级预防:30岁后要定期检查骨密度,根据自身情况,遵医嘱进行合理的补钙。35岁以后的女性,注意多从食物中摄入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异黄酮和木脂素。异黄酮主要存在于豆类、水果和蔬菜,大豆含量最多。木脂素主要存在于扁豆、谷类、小麦和黑米以及茴香、葵花籽、洋葱等食物中。

TIPS: 重视骨质疏松,积极配合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的朋友,一定要积极治疗。通常,除了补充钙制剂、维生素D,还应遵医嘱补充一定的雌激素。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应特别加强防摔、防碰等保护措施,避免意外摔伤导致骨折。

上一篇:香槟,永远的奢侈与浪漫 下一篇:《脑内中毒大作战》:一堂恋爱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