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时间:2022-07-31 05:15:04

[摘要]如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在以货币为中介形成的关系网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逐渐转变成利益关系,“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通过呈现J市某小学一名四年级学生M对陌生人的态度,具体地分析当下儿童对陌生人过分警惕的心理。通过分析儿童对陌生人警惕、甚至敌视的原因,进而反思这种态度对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虽然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具有其必要性,但若过分夸大与陌生人交往的危险亦会导致不良后果。

[关键词]儿童;陌生人;陌生人社会;过分警惕;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27-04

一、陌生人与陌生人社会

齐美尔曾指出:“陌生人既不是熟人,也不是和你永远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那种人。”[1]没有任何交集的人,对一个人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而熟人则是“信得过的人”,对熟人的信任不需要任何理由,是一种情感信任――“因为我认识他,所以我相信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熟人社会”给予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的结合体,所以在‘乡土中国’中,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2]而介于熟人与没有交集的人之间那类人,即陌生人,则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对于陌生人,我们不知道他的来历,不知道他的生活环境,不了解他的一切,可是偏偏需要与之交往。有的只是眼神接触之后便擦身而过;有的是旅途中相识,谈天说地,到达目的地后便各奔东西。无论如何,这种交往形式都比较短暂,甚至转瞬即逝。

首先提出“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他这样刻画现代社会的陌生性:“我们打开包装和罐子吃下陌生人在遥远的地方制造和加工的食品;我们不知道这些加工者的名字或者他们的任何情况。我们搬进陌生人的――我们希望是精巧地――建造的房子。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时间是被‘锁’在危险的、飞快运转的机器里面,如小汽车、公交车、火车、电梯、飞机等里面度过……因此我们的生活也掌握在那些制造和运转机器的陌生人手中。”[3]在这样的一个陌生人构成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功利化,金钱利益取代了情感联结,哪怕只是善意的微笑也只能在封闭的熟人社会中流通。若有人在马路上对一个陌生人微笑,会被认为是不怀好意。所以,陌生人之间也有“礼貌的不关注”这种存在方式。有人这样描述陌生人社会:“我们离开了小镇,来到了大城市,走出了小胡同,搬进了高楼大厦”,“我们人际交往的圈子随着社会的变迁被强行地扩大了一层又一层,不管愿不愿意,我们总要置身于不同的场合,面对形形的人群”,如此,我们“来到了水波纹的最外一圈,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4]在这样的陌生人社会里,孩子对于身边的陌生人有怎么样的认识呢?以下是笔者与J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M的交流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她对陌生人的态度和看法。

二、儿童对陌生人态度的个案呈现

(一)从“熟人”到“陌生人”

访谈者:以前在农村时和邻居熟悉吗?

M:嗯。

访谈者:那时候有没有互相关心帮助过?

M:有关心啦!(M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关于关心的话题到此结束。)

访谈者:就是一些小帮助?比如缺东西,会……

M:哦,那就借别人的。但现在不会了。

访谈者:现在和邻居聊过天吗?

M:没有。

在农村,人们与邻居的交往较为频繁,在小事上也会互帮互助。如今在城市社区中,家家户户房门紧闭,即使在路上遇见了,也只是点头问好,有的甚至当作没看见。“远亲不如近邻”已成过往,邻居俨然成了陌生人。

(二)“陌生人都是坏的”

访谈者:你有没有跟陌生人说过话或帮助过他?

M:不可能。(语气相当坚定)

访谈者:为什么?

M:陌生人不都是坏的吗?

访谈者:谁告诉你陌生人都是坏的?

M:(叹了一口气)小时候家长就会跟我说不能跟陌生人讲话哦。

访谈者:今天我在图书馆遇到一个陌生人向我求助,还留给我联系方式呢。

M:陌生人不能乱讲话。他给你写了什么字,你都给他撕掉扔进垃圾桶,千万不要理睬他。

对于与陌生人之间是否进行交流的问题,M显得很惊讶。“怎么可以和陌生人说话呢?”“陌生人都是坏的!”“千万不要理睬他!”言语中透露出对陌生人非常警惕的态度。当她说要把纸条撕了扔进垃圾桶时,脸上的表情是那么认真、那么坚决。

(三)“他们太脏了”

M:最近有一个外国人给乞丐吃薯条,“薯条哥”。

访谈者:你会那样做吗?

M:(摇头)看到乞丐都很那个,太脏了。

访谈者:除了太脏,还有什么感觉?

M:没了。就觉得不该跟他讲话。

访谈者:乞丐向你要钱,你会……

M:那些要钱的乞丐,都不一定是真的,他都带回家给自己用。

访谈者:乞丐要钱不给自己用,给谁用呢?(M笑而不语)有没有觉得有些乞丐挺惨的?

M:(打断访谈者)不会。

从生活环境看,M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量较大,然而她对乞丐的态度并没有因“薯条哥”而有所改变。“太脏了”“就觉得不应该跟他讲话”“他们是假的”等语言表现出对乞丐的厌恶与蔑视。

三、儿童对陌生人过分警惕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一)儿童对陌生人过分警惕的原因探析

1.社会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其影响也慢慢渗透到乡村。农村现在家家防盗门,户户防盗窗,前前后后都是高高的围墙,邻里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减少。“人们习惯于对同类斤斤计较、防备算计”“大家都躲在自己编织的‘茧’里”“因对陌生人的生分和畏惧,而不敢敞开真诚、开放的心怀”,如此,“整个世界充满了陌生人的逻辑和伦理”。[5]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现代人需要隐藏的欺骗、伤害和怨恨日益增多,人们学会了带着面具生活,学会了趋炎附势,学会了掩藏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受到的教育都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离真实越来越远。慢慢地,儿童也学会了武装自己,与陌生人保持距离成为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基本方式。

2.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校是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安全性受到广泛的重视。中小学生大多被要求佩戴胸卡(一种身份的象征),限制出入校门。之前网上曝光了校园凶杀事件,学校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出入限制更加严格。正如一个高中女学生所说:“有时候,你可以从铁栅栏看到学校里面,就像监狱一样。”学校里的儿童与陌生人相遇的机会大大减少。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负有责任,尤其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教育中,教师不免会提醒学生对陌生人加强警惕。如今,课本中的“小明”对陌生的敲门者显示出友好礼貌的行为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儿童被告诫独自在家时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正如在《小红帽》的故事中,陌生人被异化为“狼”,“狼”要吃小孩子,因此不能给他打开房门,更不能轻易对他打开心门。这就有了面对陌生人时的戒备,面对不同于自己的人时的提防。[6]

3.家长的过度防备意识

有位家长在网络上提问,如何能让幼儿理解“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并遵守这一告诫,得到的最佳答复是“小朋友是小白兔,陌生人是大灰狼,大灰狼会吃掉小白兔的!”“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是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因为陌生意味着有潜在危险,这对于自己的“小宝贝”是一种威胁。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这种危险,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对陌生人拒之千里。“老拐子”是家长恐吓儿童时常用的一个身份,而这一身份也深入儿童的内心。刘晶波教授曾指出,驱使家长给儿童讲“老拐子”的动机可概括为两点,即让儿童服从自己的要求和为儿童的安全着想。每当听说“老拐子”要把自己带走,儿童就会变得听话、顺从。“老拐子”成为危险的陌生人的典型代表。

(二)儿童对陌生人过分警惕的负面影响

1.助长对他人的不信任,关心迁移难度大

教育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关心他人、懂得爱他人也值得他人爱的人。关爱产生于交往,若儿童没有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谈何关心他人?有学者认为:“接近意味着责任,距离和隔离则意味着责任的飘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陌生人视为危险的存在,没有与他们面对面接近的机会,哪里有对他人的同情和责任?”[7]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内尔・诺丁斯从关心自己、关心亲近的人、关心陌生人到关心动植物和地球、关心物质世界和知识,阐述了一种关怀圈理论。迁移学习理论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儿童关心他人的品质的形成需要创设多种情境,经过反复实践才能积淀为一种稳定的行为。当儿童对陌生人保持过度警惕,甚至是敌对的态度时,这种关心、这种爱难以迁移,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儿童自我封闭的情绪。

2.人际关系淡漠,不会与他人交往

马丁・布伯在阐释“我―你”关系时,提出“生活中没有孤立的‘我’的存在,孤立之‘我’的想象和感觉‘绝对构不成人生’”,“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当陌生的‘你’与我相遇时,我步入与‘你’的直接关系里”。[8]我们的教育旨在培养儿童“共在型人格”,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单子式”的存在,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父母的孩子,是爷爷奶奶的孙子(女),是老师的学生,是同学的朋友,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可是,这些关系中我们忽视了陌生人。在如今“老人摔倒不敢扶”的社会风气下,老师、家长告诉儿童的不是“在外面要尊老爱幼”,而是“在外面要注意安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孩子心中因此产生“陌生人都是坏的”“千万不能理睬陌生人”“千万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想法也不足为奇。然而,这种警惕性若过度发展,会进而演变为“不要随便和别人谈心”,这个“别人”也会从陌生人泛化为自己亲近的人。结果会导致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儿童性格孤僻,淡于交际,产生孤独感;二是产生“人际泡沫”,即所谓的朋友很多,却没有真正知心的,加剧孤独感。

3.不利于养成健全人格

如今,家长抱有“人心隔肚皮,事事皆可疑”的心态,通过哄骗、威吓等手段(如上文所述“大灰狼”“老拐子”)让儿童对陌生人持有戒心。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乖巧、听话、顺从、规规矩矩,但同时失去了对陌生事物、陌生人的探知欲望与热情。正如高德胜教授所指出的:“创造往往与冒险行为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安全教育夸大陌生环境的危险,慢慢会使儿童养成一种避开陌生事物的心理倾向,而这种心理倾向不会自动划界于人际领域。”[7]成人生活在“看过、听过、做过”的世界,在这个狭隘的世界里,没什么值得进一步观察。而孩子不同,他们对每一件事、每一个现象都充满了好奇,这种态度也是发展创造力所必需的。儿童在自主交往、自主思考、自主判断以及情感自发涌现的过程中,其道德责任感才能真正从内心建立起来,才能习惯性地产生主动承担责任的行动,并从中享受到道德情感和行为所蕴涵的愉悦。[10]反之,如果儿童处于一种压迫的、受控的环境下,他只会慢慢地学会迎合别人的喜怒哀乐,学会服从,却不会去反思,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四、结语

在这个道德钝化、同情疲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趋向于利益衡量。处于各种不同环境中的人学会了武装自己,学会了转换不同的面具。人际关系的淡漠,都市生活的冷漠、孤独,使我们慢慢地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在这样一个陌生的世界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危险性”。为了让孩子尽可能地免于此种危险,家长、老师在教育中时刻向儿童灌输“陌生人是危险的”这一观念,让孩子“远离陌生人”“懂得保护自己”。可是夸大陌生人的危险本身也存在危险,因为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儿童对人性的态度,影响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及其健全人格的培养。

也许社会确实变得复杂了,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实功利化了,也许陌生人确实越来越危险了,可是当教育儿童要有安全意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度”及其方式。尤其不要通过“恐吓式教育”使儿童谨记陌生人的危险,这样儿童虽然顺从听话、规规矩矩,却会慢慢失去反思自我、反思生活的能力,这对儿童来说亦是一种伤害。

参考文献:

[1]方旭东.生活在陌生的社会[J].百科知识,2011(6):51-52.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9.

[3]〔美〕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M].高鸿钧,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6.

[4]俞花.你相信陌生人吗[J].百科探索,2007(2):50-51.

[5]马晓红.新时代、新德育、新课题――读《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J].思想理论教育,2008(24):83-87.

[6]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

[7]高德胜.夸大陌生人危险的危险[J].思想理论教育,2007(Z2):6-10.

[8]〔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钢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9.

[9]夏惠贤,汪小丽.论自由对学生成长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8(4):10-19.

上一篇:高职女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就业指导对策 下一篇:泰国东北部华文民校汉语教学现状与反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