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弥撞钟引起的师德思考

时间:2022-08-23 10:36:04

小沙弥撞钟引起的师德思考

[摘 要]小沙弥以礼佛之心撞钟并在处理事物时加以保持,终成得道高僧。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对规范和准则的内化和实践,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只有高尚的师德,才能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培育出优秀的学生。

[关键词]教育;教师;师德;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45-04

[作者简介]荣宪举(1977―),男,河北枣强人,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清晨,住持方丈奕尚禅师刚刚从禅定中起身,寺里传来阵阵悠扬深沉的钟声。禅师凝神侧耳聆听良久,待钟声一停,他就忍不住召唤侍者问道:“早晨是谁敲的钟?”侍者回答:“是个新来的沙弥。”他吩咐侍者将这位小沙弥叫来,奕尚禅师问这个撞钟的小沙弥,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撞钟呢?”沙弥不知道老和尚为什么问他,便回答:“没有什么心情,只是为敲钟而敲钟。”奕尚禅师问道:“你在敲钟时,心里一定想着什么。因为我听到今天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真心诚意的人才能敲出的声音。”小沙弥想了想说:“其实没有想别的,只是我尚未出家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敲钟的时候应该想到钟就是佛,必须虔诚斋戒、敬钟如佛,要用如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司钟。”奕尚禅师听了很是高兴,他进一步提醒这个小沙弥,道:“往后处理事务时,都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将来你的成就会不可限量!”后来,这位小沙弥谨记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终成一名得道高僧,他就是继承奕尚禅师衣钵真传的森田悟由禅师。

现实世界中,工作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个人努力和社会需求两方面结合的结果。大多数人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工作逐渐稳定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往往被时间消磨殆尽,对工作就开始应付、敷衍。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是培养人的行业,教师在工作中敷衍了事,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受教育者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教师是教育的基石,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师德是教师的最基本素质,师德建设是教师素质建设的核心内容。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经途径。

一、师德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教师是以礼仪来教化士农工商的工作者,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无可替代。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师德是不厌与不倦的统一、言与行的统一、教与爱的统一、个别与整体的统一、宽与严的统一。教师的主要特征是敬业爱生、育人至上、作风开明、好学进取。教师的地位是崇高的,一言一行都为学生所效仿,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严于律己,才能为人师表。这样的认识非常深刻、到位。现如今,教师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在学校及社会上起到示范作用,从理论知识、实践操作、道德理想等方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指明道德发展方向,实现学生、教师、国家、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

新时代对师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师德新的内涵。教师的品格标准,应当比法官、公务员、医生和其他特定行业从业者更高。

(一)乐教勤业、博学笃行、献身教育。教师的职业平凡中见伟大,只有乐教勤业,教师才能自觉地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任务,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只有博学笃行,教师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做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献身教育,教师才能在教育中获得最大的乐趣,以苦为乐,以培养人为己任,奉献自己,照亮别人,也正是这种奉献精神和成就感,激励教师为教育献身而无怨无悔。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广泛的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会带来师生关系的和谐,心理和情感的相融相通。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使命,作为教师要始终明确育人是目的,是根本,教书只是工作形式,是达到育人的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有强烈的示范性。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学生思想有一定的独立性,模仿性很强且可塑性大,教师应以身作则,以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感召学生,处处为学生做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为人的引路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现如今,教师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传道者”变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由“授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探究的促进者。现代社会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每个人都可能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面临落伍的危险。在此背景下,作为最前沿知识拥有者的教师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开创新的教育方式,指导学生更新学习方法,如此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至于落伍。

二、师德的缺失

在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由于教师社会地位没有达到期望值以及片面的经济利益驱动,部分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漠视行为甚至伤害事件不时被披露于媒体。传统的“教师”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开始动摇并受到挑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方法不当,教育观念急需更新。“教有教法,但无定法”,每位教师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由于“应试教育”在国内还大范围存在,教师有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急功近利心态,教师因学生学习成绩差而歧视、侮辱甚至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依旧存在。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的基本理念要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育的反思性实践者和课程的开发者。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自身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二)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高度责任心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尤其是物质条件还不丰富,因为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政府对教育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相对较差,教师的劳动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也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相关的福利待遇。部分教师受经济利益驱使,做出了有违教师形象的行为,损害了教师的光辉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自身及社会各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很难得到及时更新和提高,自身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压力陡然增大,如无法得到正确的宣泄与解决,极易产生心理问题,产生有损师德形象的念头和行为。

(四)极个别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低下,不符合师德要求。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些年来,商品经济大行其道,部分人唯利是图,个别教师看淡甚至完全忽视了自己的教育职责和社会责任,丧失了自身的道德立场,做出了败坏教师形象的事。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个别教师的自身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虽是个别现象,但对于教师队伍整体而言,是个巨大的打击。

三、高尚师德的建立

较学问而言,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更为重要,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的质量。师德建设是一项整体工程,教师的师德素质与个人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生活环境等有密切联系,教师要提高师德水平,须做到以德修身、以德育人。

(一)深人学习、贯彻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国家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是师德建设的理论指导,各级各类教育部门、教学组织机构等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学习和工作中督促落实,将其作为教师考核、晋升等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让教师接受学校、学生、同行和社会的监督,促使其自觉履行师德规范,为推动师德建设顺利进行,建立高尚的师德,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与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严于律己。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很多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知识水平、道德素养、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显著影响。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自身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做到知行统一、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身为教师,不能仅仅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更应把它看作一项崇高的使命。把“教书育人”的观念贯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态度,辛勤培养下一代。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不断地成长与完善,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教师行为。通过在评价目标中加入师德评价要求,明确评价标准,制定详尽的评价方案,将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结合起来,建立以师德建设为首的教师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构建科学全面的教师评价制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既约束了教师行为,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求,也符合学校管理和国家教育发展需要,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全面育人的目的。

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高尚师德的形成,重在教师日常的学习提高与内在修为的提升,也在于教师对于教育和学生的无私奉献与孜孜追求。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师德的实践与师德理论转化的过程。同样是工作,与其在敷衍了事中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不如认认真真、踏实实干,在创造和不断进步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韦秀先.关于师德问题的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 陈承社.论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3] 李晓彦.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 张建江.师德内涵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9).

[5] 杨小秋.教师群体实践行为的内在法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6] 孙杰远.当代教师道德养成特征与发展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7] 王俊霞.浅谈教师德育教育[J].科技资讯,2006(1).

上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下一篇:不丹和尼泊尔高等教育机构中分布式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