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31 04:13:20

初高中数学衔接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化改革,初高中数学的课程衔接问题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回顾,总结衔接方法,归纳学习方法才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程衔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48-02

初高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差异性。高中教材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但是因为各科的学习任务繁重,反而课时减少,例题、练习和复习题也明显增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所以说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让学生跨越学习中的困难,是高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基础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中关键性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学生跨越初高数学课程差异是具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会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进行情景创设,引入课程内容,才能让学生在生动和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思考、尝试和探索的喜悦。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在于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持久性学习兴趣的养成。另外,高中数学教学还需要积极地创设心境,因为在数学教学中心境与讲授的深度和广度是联系在一起的,数学教师精心准备不同层次的提问素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对学生成就感的激发,可以让他们从心底对数学产生热爱之情。例如我所任教的学校在初高中课程衔接过程中,以各种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以个性化、针对性活动促进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掌握好难度对比,引领学生精准进行知识回顾

将初高中数学教材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高中数学在深度、广度,以及抽象性方面更强,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需引领学生对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进行精准性回顾,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在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进行衔接的过程中,整理和分析需要进行衔接的内容是一个关键性环节。目前在衔接过程中一类内容是在初中已经删除,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没有添加的部分。例如常用乘法公式的分解,其中包括立方和,立方差,十字相乘法,以及简单的分组分解。二次根式中的最简化二次根式,同类根式的概念和运用,根式的化简和运用。方程和方程组,其中包含可以化为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以及含有绝对值的方程和含有字母的方程等。其外还包括三个“二次”、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和证明,图形和圆等部分的内容。

另外一类涉及到衔接问题的是相对于教师的原有认识概念。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难度已经明显降低了。在数的概念中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学生习惯使用计算器,而笔算、口算的能力已经降低。因式分解中的提取公因式,以及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法不超过两次。在三个“二次”中配方方法要求降低,也就是只解在一元二次方程中有简单要求的,以及直接用公式法不超过两次,在多项式之间只要求运用定点公式,以及运用最值进行计算的部分。在证明中已经删除了繁难的几何证明,证明中已经淡化了证明技巧,在反证法中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含义,辅助线只考虑添加一条辅助线的情况。对于一些总体、个体和样本的概念不要求严格的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旧知识对新知识形成有效挖掘,例如在平面几何中的一些知识,比如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相交中,在立体几何中就已经不成立,所以说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知识连续性需要步步引导,进行逐步衔接。从教学的便捷性来说,对衔接方面知识的传授和补充需要根据教学安排,进行统筹传授,或者说是利用教师专门传授的方式,或者是利用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

三、积极总结教学衔接方法,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过渡

如果说初中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还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以及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阶段,那么进行高中阶段后,课程教学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更上了一个台阶,观察、类比、归纳、总结和分析能力都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高中生在数学课程上不仅需要建立严格的数学概念,而且还需要掌握繁多的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做好课程衔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

首先,应做好教学思维过渡。课程衔接中思维过渡是关键,数学教师应积极地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寻求符合学生思维路径的方法,在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精准性和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持好教学强度和难度,做好循序渐进的教授。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渗透,比如在分类讨论中就可以逐渐引入含字母参数的讨论问题,在圆的讲授中可以积极提出一些关于圆的定义和定理。

其次,应加强解题思路训练。在数学学习中划归思想是很关键的,学生的联想能力对解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比如立体几何的解题过程中就是一种从空间图形有效向几何问题转化的能力。所以在空间中可以从平行转化为空间,实现解题的便捷。而在证明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反证法和实例法进行论证,可能在解题过程中添加一条辅助线,就可以让学生茅塞顿开。

再次,应做好知识总结归纳。归纳知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形成很好的锻炼,尤其是教学中需要积极对新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掌握好基础性知识,尤其是需要让学生学会对各种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从厚到薄”,再“从薄到厚”。一个关键性环节就是需要形成知识分类,比如二次根式问题、圆的问题、三角问题等,以类别提领知识点,可以快速实现知识聚合,形成良好的衔接效果。

四、找到正确学习方法,维持初高中数学衔接效果

初高中的学习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高中学习更多的是从已有理性认识进入新的理性认识,最后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学习,只有在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空间才得以展开。

首先,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对高中生来说是课前做好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尤其是对自己的错误需要认真改正,独立完成作业是很关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良好习惯可以保证学习中快速的完成衔接内容。在高中数学学习的中良好习惯,就是自己不落下什么内容,以及可以成功的进行预判性学习。

其次,传授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关键的就是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尤其是让学生在自己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逐步养成的,尤其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网络等辅助手段进行自学的能力是很关键的。另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突出合作学习,对存在的问题互相讨论,以及形成在学习中的类比、快速推进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预习、听课复习,以及最后的总结和归纳,对高中的数学学习,其中的一个核心性环节就是形成在学习中的问、练、习、思、用的全面结合。

再次,培养学生高效的自学能力。对学生来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进行积极传授也很关键,但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性环节,是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是积极的促进学生“读”的能力形成,在数学的学习中,尤其是在高一数学的衔接过程中,读题是很关键的,在读题过程中需要读通、读顺、读细。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形成积极引导,只有在积极引导的基础上才可以快速形成对概念、定理、命题的证明等形成一套理解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

综上,虽然初高中课程衔接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因为高考教材的变动以及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一些新的要求,所以对高中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更需要互相学习,不断的摸索教学经验。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促进学生养成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构建和精准的认知结构,让他们能在学习中能快速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真正实现自我素质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峰.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年24期

[2]吕辉旺.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探究[J].高中数理化,2012年2期

[3]刘本立.如何巧妙衔接初高中数学[J].考试周刊,2012年38期

[4]潘旭秋.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剖析[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3年5期

上一篇: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探讨 下一篇:中职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的运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