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树屏:用科技穿山开路

时间:2022-07-31 12:06:05

蒋树屏:用科技穿山开路

他的作品遍布中国版图,从世界屋脊到巴渝群山,都可见他缔造的工程奇迹。

招商局集团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董事长、首席专家蒋树屏,用科技创新征服苍茫群山。

一生信条

深夜,自治区墨脱县。

一个香烟点燃的亮点,在茫茫夜色中忽明忽暗。

站立在险峻的嘎隆拉雪山下,蒋树屏一边抽着烟,一边用他那双黑亮的眸子,注视着黑白相间的大山。

雪山另一侧,坐落着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墨脱。

数十年来,墨脱只有一条烂泥巴路可以通汽车。每到雨雪时节,山上的塌方和泥石流就会频繁“光顾”这条路,汽车便不能进出。

国家几次投入巨资修路,但高耸的嘎隆拉雪山,将公路牢牢挡在脚下。

要在墨脱修公路,就必须打通嘎隆拉隧道!

2006年,蒋树屏率领的重庆交科院隧道专家组,向雪山发起挑战。

蒋树屏相信,巍峨的嘎隆拉雪山并非不可战胜。

此后三年,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年近六旬的蒋树屏背负仪器跋山涉水,取得了扎实的第一手资料。随后,他跳出常规隧道设计的条条框框,针对当地环境拟定出工程对策。

2010年12月15日,嘎隆拉隧道顺利贯通!

隧道贯通仪式上,作为科研负责人的蒋树屏,那双黑亮的眼睛熠熠生辉。

同大山较量近30年后,信奉科技创新的他,赢得了一次伟大胜利。

“只要有科学、懂创新,就能够战胜大山。”蒋树屏说。

20多年前,蒋树屏就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

梦想抉择

清晨,日本神户。

一个穿着有些土气的年轻人,站在第二新神户隧道工地上,瞠目结舌。

各种重型工程机械,正向大山内部稳健掘进。工地上引擎轰鸣,附近的山坡却依然绿荫如盖。

如此巨大的工程,竟没有影响环境和地质结构!

大阪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蒋树屏,被深深地震撼了。

见识了隧道科技的伟大力量,蒋树屏那双黑亮的眸子里,闪现出当年在黔江当知青的情景――那些被群山包围的村庄,那些在烂泥巴路上佝偻前行、不断跌倒的身影,还有那些渴望见到公路、坐上汽车的眼神……

“重庆多山,要发展现代交通,隧道科技必不可少!”蒋树屏对自己说,“我要把先进技术带回中国!”

在1984年这个终生难忘的早晨,初到日本的蒋树屏,找到了一生追求的目标。

蒋树屏开始为之痴狂地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会起床,坐两个小时电车到第二新神户隧道工地实习。下午,又乘车赶回大阪上课。深夜回到住处,他还要再学习两个小时。

本科毕业后,蒋树屏报考了世界道路工程学泰斗、神户大学工学部教授樱井春辅的研究生。

樱井春辅喜欢这个刻苦的年轻人。他主动帮助蒋树屏申请了神户市长奖学金。

在樱井春辅指导下,蒋树屏投入到世界顶尖隧道工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并顺利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8年,蒋树屏毕业在即。

“蒋君,你会留下来吗?”一天,樱井春辅问他。

“不,老师。”蒋树屏摇头,“在我的家乡重庆,连一条高速公路都没有。您教我的技术,我会在中国好好施展!”

樱井春辅听着,点点头。

筑梦舞台

1990年,中梁山。

建设中的大西南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在这里遇到阻碍:按原来规划的隧道断面体积,必须开挖大量土石方,造成施工成本居高不下。

如何才能缩小断面体积?回国刚两年的蒋树屏,想到了占用空间颇多的通风系统。他大胆提出改变通风设计,用竖井和射流风机代替体积庞大的通风渠。此设计方案使土石作业量骤减26000多方,节省工程投资3000多万元!

一片叫好声响起,蒋树屏却没空自鸣得意。

“当时,重庆还没有健全的公路隧道系统。”蒋树屏说,“导致这一现状的源头,是本土交通科研能力的薄弱。”

蒋树屏立志要改变这一切。

1992年8月,重庆交科院。

一群科研人员在烈日下搬运建筑材料。

蒋树屏扛着一截木料,走在最前面。

时任重庆交科院隧道研究室副主任的他,正带领团队筹建公路隧道及岩土工程试验室。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一边“客串”建筑工人,一边对付种种难题。

三年后,国内唯一的公路隧道及岩土工程试验室建成。它配备有长200米的实体隧道,科研实力位居世界第二。

同时,蒋树屏广发英雄帖,将分散在交通、科研院所、高校等系统的隧道科研力量集中起来,联合攻关。1991年,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分会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公路隧道科研起步。

针对当时国内公路隧道施工无标准可依的状况,蒋树屏主持编写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技术指导性著述,建立了行业技术规则。

打赢这三场“战役”,蒋树屏花了整整十年。其间,他入了党。“入了党,要干得更好才行!”他经常这样告诫自己。

21世纪到来的时候,重庆成了中国公路隧道研究的“领头羊”――在拥有先进的人才、试验室和工程质检平台之后,重庆具备了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隧道科研能力。

在这座平台上,蒋树屏开始翩翩起舞。

“天人合一”

2005年,“二环八射”高速路网相继开工。

“二环八射”共有36座特长隧道。其中,位于渝湘高速公路南川水江至武隆段的白云隧道,全长7140米,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蒋树屏和他的团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隧道所在山体是喀斯特地形,岩层渗水量极大。如果按传统方法施工,附近的地下水将从隧道漏走,整片山脉将因此成为荒坡!

“这么好的环境,绝不能毁在我们手里!”蒋树屏告诫团队,“一定要想办法,让隧道和自然和谐相处!”

此后,他带人数探群山,进行了大量勘察分析,发现原规划的隧道位置,处于山体地下水脉流经之处。如果将隧道移动到水脉之外,地下水渗漏问题不就解决了?

蒋树屏果断出招:将隧道向北移动500米!

难题迎刃而解。

初战告捷,蒋树屏团队又转战“二环八射”其他战场。

一路过关斩将,这支队伍遵循的原则只有一个:努力做到“天人合一”。

还有几个月,蒋树屏就将迎来六十大寿。望着镜中斑白的双鬓,这位科技工作者有些唏嘘――那个曾被外国技术震撼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是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和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的获得者了。

青丝染了白霜,但最初的梦想,蒋树屏依然在坚持。

“我还会坚持下去,直到祖国的群山都变成通途。”蒋树屏说时,那双黑亮的眸子,依然熠熠生辉。

上一篇:把杯子放下/生命是棵带伤疤的树/爱是最好的老... 下一篇:张猛:“我就是管垃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