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千古美文,培养诵读习惯

时间:2022-07-31 06:33:12

论读千古美文,培养诵读习惯

读千古美文,诵中华古诗、培养具有良好习惯的少年已成为许多教育有识之士的教学目标。为正确贯彻和实施这一目标,我校在权衡学生、师资等多方面条件后,决定以《充分利用经典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为研究课题,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努力探索有特色的、成功的教育路子,营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经典是圣贤思想智慧、人格心灵的结晶和化身。千百年的实践检验和当代实践证明,儿童诵读文化经典对开启其智慧、培养其道德、静定其心性、提升其成绩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儿童诵读,为读而读,是纯心之读,有特殊功效。童子之功,一日成诵,终身具有,这是成人读经所不能企及的。所以让儿童以一定时间诵读经典,使其渐渐 “化神奇为不朽”的人文感化是必要的。

一、社会背景

(一)社会现状

当代人传统文化在时代变更中遗失。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诸如《诗经》《论语》《弟子规》等曾在中国盛行2000多年的经典读物淡出了各类课堂。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的“私塾”启蒙读物淡出人们的视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现代人的整体语言表达水平日益下降,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与粗俗,基本无国学素养可言,这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然吹响,而大多数地方的基础教育依然还在被功利化的应试教育裹胁着一路狂奔。

小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大都不感兴趣。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与人文教育的缺失,使得在儿童教育这个关键阶段,家长们就让孩子苦学外国语言而丢弃国学经典,以至于很多学生能熟练阅读泊来的英文书籍,却看不懂本土的文言文章;满嘴的西方格言警句,对积淀着古老文化却知之甚少。

(二)时代要求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实施建议第二部分又提出: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二、培养诵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1.童子之功,一日成诵。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二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各种广告语、影视台词、校园俚语等等,都是所谓“无意识记忆”。所以我们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2.诵读古诗,学习语文。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新课标准》指出:“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所以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3.课内外诵读,授其方法。对语文教学的缺陷,这几年社会上批评得很厉害,有人甚至认为它“误尽苍生”。好端端一篇文章,非要拆开了、揉碎了,告诉你这是肺部,这是肝脏,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意境、韵律之美和人文精神。当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两多”(教师问得多,说得多),“两少”(学生读得少,说得少),切切实实让学生多读书。特别是古诗教学,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表达琅琅上口。

三、课内诵读

1.初读古诗。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歌读成什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2.熟读古诗。我们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 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 “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 “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3.诵读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展开想象。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悟意明理,再把想象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5. 拓展诵读。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

因此,诵读古诗文时,应抓童子之功时机,激发学生读千古美文,培养诵读的习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宋志平谈混合所有制的本质 下一篇:跨界并购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