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执厥中 17期

时间:2022-07-31 06:02:46

像我外公这代农人,识字看书的不多,所以他们对凡是识字的人很尊敬。那时,每有乡镇政府或县里工作人员下村做工作,只听见外公他们口中都道他们为国家工作人员,吃国家饭,为老百姓做事。他们脑海中似乎还残留着天下为公的遗风。在他们眼中,小孩从一入学,就被看作是读书人,家中大人若是碰见村中在外就读的高材生,就会特意跟我们这些小辈说,这人读书如何如何之好。还有村中有人在外教书的,也会特意指明这位是教书先生,以后碰见要叫老师。记得有一年,村中一教书先生请外公帮忙割稻,人家硬是要留他吃饭,他不肯,那位教书先生说要给工钱,外公因人家是教书先生,说什么也不接受。最后对方买了一坛黄酒送给外公,他觉得无愧于心,方才接受。

至今回想起来,二三十年前的农村还保留着古中国的风仪,人人安于其位,互不僭越,且无高低阶层之妄念,彼此都有一份信守。特别是对不识字的农人来说,他们貌似愚昧无知,可他们的言行心念,又是如此契合孔孟和老庄的思想。譬如他们只觉得对子女有养育之责,无任何要求回报之意,子女对父母好坏,全凭子女自身为人。他们又常说凡事要有个度数,适可而止,连对小孩子的教育亦是如此。其实说来说去,他们过的就是一种无心的允执厥中的生活,就像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一样。记得小时,我坐在锅灶前烧火添柴,外婆在灶上炒自家种的土豆,她说炒洋芋头火要旺,不然不好吃,我就使劲往锅灶添柴,直到灶间都冒烟,她又说火太旺了也会不好吃;添好盐让我尝尝咸淡,我起身尝了一个说好香,她便说那就是咸淡扣好,菜蔬才好入肚。

农人不知什么叫守中,但他们却奉行守中之道,可能因为他们离天地最近也最亲。他们对事物懂得顺时而用,并不拘泥于僵硬的条框中。譬如我乡下的艾草,在不同时节有不同的用处。清明前,乡人采摘压榨成汁,可以做成节日的青团子;而等到夏夜,我们一家人在堂地前纳凉,点上一篷老艾用于驱蚊,它吐露着浓浓的烟雾,明灭间又夹带着清香的气味。坐在一旁的大人们摇着蒲扇,说着张果老这些神仙故事,才六岁的我喜在艾草旁,捉蛐蛐或萤火虫。天上有星有好风,明月伴随着阵阵清凉的夏风,此地虽是一个小山村,但却是天旷地清,清寂辽远。除此外,乡人还用艾草汤汁泡脚,可以安神疏通经络。这使我想起晚清人物张之洞,他身处晚清飘摇时局,却是难得一位守中之智者,他为时局开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子,就是守中的声音,只是此声音,在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下,如古琴之音幽微渺远而无人倾听。最有意思的是,他出身科举却反科举,因他看到此科举弊已远大于利。张公知悉中庸之道,不是公式,而是顺时变化的、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体。所以,在他眼中,中西方文明并不相害,而是如烹调可以相互调和,可惜,这种不偏不倚的至正至公,没能在我们二十世纪生根发芽。

中国人讲寻根觅祖,要明白自己的来处。守中,其实就是守住我们自身的本来面目。相较而言,我华夏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正是一种守中的文明。

(摘自《深圳特区报》 图/亦晨)

上一篇:俗话透露自卑感 下一篇:龙困浅滩 17期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