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理念给我国幸福观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7-31 05:08:30

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理念给我国幸福观教育的启示

摘 要 幸福是一个古今中外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人们并没有因为经济生活的改善,而感到更加幸福。泰勒·本-沙哈尔所讲授的“幸福课”由于其科学严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该课程也因此打破了该校“最受欢迎课程”由经济学课程垄断的历史。对它的研究与学习可以为我国的幸福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 泰勒·本-沙哈尔 幸福 严谨性 实用性 可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对于什么是幸福,古今中外给出的答案是不同的,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价值取舍和行为准则”。 ①因此拥有积极向上,正确的幸福观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当前社会,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由于自身和外界的因素,他们的幸福观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诸如贪图物质享乐、功利化、幸福感知力差、抗压力差等等。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对它的研究可以给我国幸福观教育以启示。

1 泰勒·本-沙哈尔及其幸福理念的提出

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年轻的讲师,他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被学生誉为“幸福课”,打破了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垄断“最受欢迎课程”的历史。该课程于2002年开始,当时只有8个学生,其中2名中途退课。到了第二次有400多人,第三次则达到了850人……在年终的课程评估上,有23%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一生。成为了哈佛大学史上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也因此吸引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报道。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理念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外的合理内核进行阐释的。传统的心理学只是在出现问题时提出补救的措施,加以引导。与此相反的是,积极心理学则更关注事前,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们获得幸福,通过新方法和新习惯的学习和建立,以获得幸福的能力。

2 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理念的重要内容

2.1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沙哈尔认为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成功、金钱和地位都不是衡量人生的标准,衡量人生的标准只有幸福。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幸福是所有目标中的最终目标。要获得幸福就必须体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在完全没有快乐且频繁感受痛苦的生活中,几乎是没有幸福可言的。当然快乐不是指持续的情绪高涨的状态,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的起伏,但会在总体上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幸福不只是,我们需要这愉悦感的来源是有意义的。要证实我们的行为确实能够改变世界,而不是主观的感觉。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让我们从内心感到有意义的目标,目标的设置是自发的,而不是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标准。只有更高的目的或者使命感才可以使我们发挥全部潜能去追求幸福。

2.2 幸福并非无苦无获,且一定的痛苦是必要的

许多人认为,幸福要以痛苦为代价。沙哈尔认为,成功不需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只要做着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就能够享受过程,在过程中获得意义和快乐。即使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也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和眼光,在其中发现幸福,在过程中享受幸福。压力和痛苦是必要的,但目标难度必须要适中,不能超出能力范围。否则,容易带来焦虑和不幸福的感觉。但是过低的挑战环境也不能带来幸福感。因为这样使人们失去了奋斗的机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经历,同时也没法体验乐在其中的学习机会。“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②

2.3 幸福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

沙哈尔认为幸福取决于行为和练习。因此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练习方法,每个人通过对方法的学习,建立新的习惯从而获得幸福。幸福不可能通过一件事,或者在一瞬间获得实质性的突破,需要我们将习惯规律化,在日常的点滴中来积累,包括平淡无奇的生活经历。某一样东西不会提高或者降低幸福感。因为自己遇到快乐或者遇到痛苦时,没过多久依然会回到基本的幸福感水平。我们始终围绕基准线上下浮动。但是通过幸福的生活累积,会提高自身的幸福感基准线。

3 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理念给我国幸福观教育的启示

3.1 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沙哈尔注重积极力量和品质,认为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在我国,存在着家庭和高校教育异化的现象,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对学生的需求则不关心。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和独立的意识。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还是无法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他们的兴趣特长,注重的却是他们的智育。我们始终不能用积极的眼光去发现学习成绩稍弱的同学的闪光点,这是违背教育初衷的。因此我们要用积极的眼光,发现其闪光点,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3.2 不断丰富幸福观教育内容

幸福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因此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重视感动教育,生活条件的优越没有使许多大学生感到幸福,原因在于他们无法感知幸福。因此在高校中,开展类似于感动中国的主题活动,树立典型模范,让大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曾珍惜和感受到的幸福。通过对比,找到感动,通过感动找到幸福。

第二是开展挫折教育。沙哈尔认为,一定的痛苦和挫折是生活所必须的,它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幸福,相反让我们更加珍惜幸福,提高幸福感。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解决困难的自信心、恒心和决心的能力,使大学生具有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校亟需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只有身心坚强才能够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并在过程中获得自信和乐观,有利于幸福感的提高。

3.3 加强和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

沙哈尔的幸福理念认为,幸福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但是,这也是许多人所忽视和欠缺的。人生成就的取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因素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为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为非智力因素。”③幸福的能力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在智力因素的培养上,广大学校和家长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相对于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十分欠缺的。在这个社会上,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比如说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比如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和感恩的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好多大学生十分欠缺的。因此智力因素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对子女的成才是更为重要和迫切的。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在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 代玉启.幸福观教育: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

② 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90).

③ 徐九健.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J].和谐校园,2010.11.

上一篇:试论创业教育体系及参与者的角色 下一篇:高职院校动画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