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作文其乐融融

时间:2022-07-31 04:34:05

“下水”作文其乐融融

第一步: 勤于动笔 坚持不懈

每次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我总是或课上,或课下,或之前,或之后,跟学生一样动笔,同甘共苦,并着意于以自己的“下水”,细心探索,借以指导学生“顺利过河”。学生写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我先凭着自己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做整理。 作文课上,我现身说法,因为自己试过了“深浅”,知道了“冷暖”,尝到了“滋味”,所以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写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作文交上来,不乏可喜之作。 学生写深受感动的事,批阅作文时,看到不少同学写的虽然是亲身经历的事,但由于缺少具体的描述,文章显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于是,我立即“对症下药”,动笔写了《当地震来临》。讲评课将我的文章印发给同学们,师生一起品读、比较、评价。最后让他们再修改自己的作文,优化升格,精益求精,修改后的作文确实比原来好多了。寒暑假,布置学生利用假期走向社会,捕捉素材,开校后大家展现自己的成果。我也同样“启动雷达”,不甘落后。度假回校,同学们从自己采来的“珍珠彩贝”中精心选材,自由命题,述自己最想叙述的事情,抒自己最想抒发的情感,立自己最想确立的主题。我也毫不例外,静坐疾书,按时交卷。这样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说服力强。真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很快地学生由羡慕喜欢老师,到激起了越来越浓厚的作文兴趣。

一次又一次的“下水”。使我深有所悟,作文愿望的强弱,写作兴趣的浓淡,与是否具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真感情是密不可分的。基于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特别注重抓准契机,为学生创造“记真事,言真情,写实感”的机会。正如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动而言形,理发而文现”。有一年暑假后,我跟同学们经常接触,听他们交谈,注意到他们虽已开学数日,可一提小学对初中的各种遐想时,仍然津津乐道,娓娓而谈,有用不完的激情,有着一种“要把自己的理想、情绪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的强烈欲望。要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修改作文。

第二步:拓展面积 步步进取

随着自己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我深刻地体会到:为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还应“高瞻远瞩”,不断拓宽“下水”面积,步步进取。我常常就学生在审题、选材、立意、构思、行文和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归纳,结合一定的写作理论,写成专题讲稿,利用作文课或课外活动为学生举办讲座,“从旁指点桃源路”,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看到有些同学不注重观察生活,不善于积累材料,不勤于多思考,以致作文无话可说,只是一味地编造,甚至杜撰。还有些同学写作文不下功夫,不费心血,总是把手头陈旧的“万能零件”随题应变,敷衍塞责,凑合成篇。于是,我指导学生在“新”上下功夫,给他们讲选材 、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专题。受到学生的欢迎。疗治了学生的作文病症,告诉了学生写作关键,教会了学生突破技巧。教学生既作文又做人。这样,既拓展了“下水”面积,又强化了“下水”习惯。每每面对案头桌边那油墨飘香的“拙作”,还真有点悠悠然呢!

要坚持不懈地以写促读,以写促思,以写促教。在写的过程中,自己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和提高,我又满怀信心地大胆地潜入了“深水”――撰写教学论文。让学生也来品评文章,谈看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真学习语文教学经念,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反复研读《教学大纲》体会其精神要旨,着重领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研教改成果。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取得很大的进步,也有不少的收获。近年来,我不断在各种各样刊物上发表文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蹒跚学步,确实辛苦,然而时时有着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收获,怎能不使人乐在其中呢!

“下水”作文,让我尝到了甜头,使学生提高了写作的兴趣,帮学生解决了难题,顺利牵着学生“过河”。它让人获益匪浅,“传道授业”,其乐融融。

上一篇:抓好作文教学的“源头” 下一篇:怎样指导聋生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