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批评性话语的最新发展

时间:2022-07-31 04:26:41

关于国内批评性话语的最新发展

【摘要】批评语言学是Hodge, Fowler, Kress和Trew等在1979年出版的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语篇分析来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语篇的影响以及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举不胜举,尤其在西方,相关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不断涌现。最近几年,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多视角的研究综述,帮助人们认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进展与前沿。

【关键词】批评语篇分析 最新发展

在国内, 有关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介绍和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陈中竺(1995a,1995b)、辛斌(1996)两人发表应该是国内最早有关批评语言学的三篇学术论文。其中的辛斌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不断通过向国内同行介绍批评语言学,相关论文共19篇。2005年,辛斌出版发行了《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这也是国内第一本有关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专著。这本书对国内的批评性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几年,国内不少学者不断加入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行列,一些外语核心刊物也出现了有价值的批评性话分析的研究论文。国内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一下四个个方面:

一、理论介绍与综述性研究

(一)理论介绍

从1996年到2006年,辛斌对批评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论作了客观并且全面的论述:批评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不过20几年,我们不能说它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方法论。它在语篇分析的方法论上还是采取拿来主义。任何能用来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并产生令人信服的结果的理论方法它都不会拒绝。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析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来源,即系统功能语言学, 论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介绍了Thompson的意识形态分析框架,并且从及物性、分类、转换、情态等方面分析某语言在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陈宇韵、戴炜华(2004)研究了CD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理论及其常用的分析方法, 回顾了CDA的简短历史。纪卫宁、王庆新(2000)对建立在语言学理论基础上CDA模式进行了说明, 指出它通过描述、阐释、解释三个分析步骤, 对语篇进行分析, 揭示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和统治关系。王晋军(2002)阐明, SFL(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为CDA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CDA则为SFL提供了广泛的实践领域并为其理论发展提供了补充和借鉴。语篇的多功能思想, SFL的语言符号观, 级阶思想和语境理论是CDA的理论基石。而CDA对SFL的补充体现在语言变异、话语及其分析, 语言教育与语言教学,语篇、等三个方面。李杰(2005)强调,情态能表现说话人或作者的态度或评价。项蕴华(2004:19-23)对Fairclough的语篇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和阐述, 也涉及论述了Fairclough关于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语言、新闻语篇、批评性语言意识、语言与权力的关系等方面。她还剖析了非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弱点和批评语言学的不足, 强调要借鉴社会性理论,在对所要分析的语篇进行选择时,分析者应该注意所选语篇应具有反映实践的多样性,而分析时应该重视语篇的生成和解释过程。陈腾澜(2000)对西方法律语言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法律语言学应该借鉴批评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法律语言作批评性分析,作为对传统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补充,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吕万英(2006)的《法官话语的权力支配》是国内机构话语批评性研究的代表论文之一,是批评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李曙光(2006)从情态语言资源视角进行新闻语篇对话性研究,详细深入地探讨了新闻语篇中的情态及其与语篇对话性的关系。这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学视角对新闻语篇的对话性考察,很有理论价值。

(二)研究述评

述评性研究论文主要有11篇,其中两篇书评,一篇会议综述。陈中竺(1995b)对批评语言学进行了比较全面透彻的介绍。一般认为,这是国内首次述评CDA的论文。丁建新与廖益清(2001)从四个方面讨论分析了批评话语分析产生的理论背景,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石,批评话语分析论述的三个基本问题: 话语与社会;话语、控制与权势;话语与意识形态。他们还分析了批评话语分析对语言教学的启示。李素玲(2004)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背景、分析方法及发展状况进行概述,指出其在现实语篇分析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前景。黄国文、徐(2006)对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进行了概念区分,对批评话语学派的分析介绍非常到位,对该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该文信息丰富,很有启发参考价值。

二、对具体语篇的分析研究

具体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研究核心论文并不多,但这是国内语言学界兴起的新浪潮。许多学者借助批评语篇分析理论模式,从不同的视角,对大众语篇与历史名篇等进行批判性分析,或揭示意识形态和语言的关系,或揭示意识形态对语言的影响,或验证批评话语分析模式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价值等。陈中竺(1995a)从语法、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记者如何实施意识形态传播以达到权利控制的目的,指出,语篇并非单纯反映世界,语篇制造和改变社会过程,同时也为社会过程而制造和改变。张延续(1998)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从分类、情态、口语体等角度对美国新闻周刊进行批评性分析,他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揭示意识形态对语言的影响。任芳(2002)运用Hodge与Kress(1993)提出的重要理论模式--句式模式对《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关于中美撞机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这两篇新闻无论是对事件的描述,还是对中美双方形象的塑造,都存在明显的倾向性,提醒读者应批判地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彭建武、郭秀珍(2005)借助及物性概念,对纽约时报和美联社的两篇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了隐含于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同时验证了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分析大众语篇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吕万英(2005)以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从及物性、转换及人际功能系统等方面对世界几大报纸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指出新闻标题反映报纸的意识形态。呼吁读者在解读新闻时,有必要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尤其从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中预测文本所持的态度和立场,把握媒体的思想政治意图。另外,朱嫣然(2001)、田海龙(2003)、项蕴华(2004)等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具体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三、英、汉语篇的批评性对比分析

辛斌(2005-2007)在从事这方面的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他2006年的《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就是其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曹广涛(2003)的《汉英对比研究中的权力话语》一文,运用权力话语和后殖民主义批评分析了汉英对比研究中的盲点与误区。作者认为维护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独立和发展的标志,抛开自己宝贵的文化观念,是十分肤浅、狭隘和无知的,汉英对比研究应该致力于如何趋利弊害,如何将发扬传统文化优势和汲取外来文化精华有机结合。他指出,国内学者研究中存在的文化错位对汉英对比有消极影响,研究者应有权力话语意识并培植自觉的后殖主义反抗话语,汉英对比研究应该将权力话语的对等原则和伦理原则作为对比研究理论中的重要原则,以使汉英对比研究在新世纪后结构主义的语境下能够及时消解文化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从而走上多元化的发展轨道。苑春鸣、田海龙(2001)的《英汉政治语篇的对比分析与批判分析》很值得推荐和阅读。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的核心论文太少,很有研究空间。

四、拓展性理论介绍与纵深研究

机构话语研究在国外主要涉足三个领域:某一特定机构的话语;不同机构间的话语;机构人员与大众之间的话语,而国内相关的学术著述通常倾向于对某一机构单一的文体进行研究,而对不同机构文体间以及文体与机构背景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徐涛(2006)从动态辩证的语言观出发,运用批评话语手段,通过对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话语实践即高校办学理念的个案分析,对当代社会变革大背景下,机构话语秩序的再构建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据笔者所知,这是国内少见的机构话语分析研究,是国内有待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拓展。此外,徐涛、张迈曾(2004)的《高等教育话语的新变迁》机构身份再构建的跨学科研究也是这方面的纵深研究。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L.Language and Power [M].Longman Group Limited,1988.

[2]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3]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4]陈中竺.语篇与意识形态: 批评性语篇分析对两条罢工新闻的分析[J].外国语,1995,(3).

[5]黄国文徐.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6]纪玉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2001,(3).

[7]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

[8]辛斌,苗兴伟.话语分析的两种方法论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4).

[9]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2).

[10]辛斌,陈腾澜.语篇的对话性分析初探[J].外国语,1999,(5).

上一篇:新准则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下一篇:农户对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