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进展研究

时间:2022-07-31 03:58:34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进展研究

摘要:本文从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以及X线透视之下钡剂或空气灌肠复位术、纤维结肠内窥镜下气压复位术和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人士的研究有所启示,进而促进小儿肠套叠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治疗进展;手术治疗

肠套叠为小儿外科中的常见急腹症,主要是由于肠管的某部分及其依附在上面的肠系膜套入到附近的肠腔当中,进而造成不完全性的肠梗阻发生,为低位性的小肠机械性肠梗阻,其主要表现为回回结型和回结型[1]。临床表现为呕吐、阵发性的腹痛、腹部肿块和便血等,且往往会伴有肠坏死、腹膜炎、感染和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情况,在健康婴儿中较为多见。若是未得到及时的诊治,可造成肠穿孔和肠坏死,严重时可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其中非手术治疗包括钡剂灌肠、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等几类。本文就其主要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性分析。

1 小儿肠套叠的手术治疗进展

大多数肠套叠患儿并不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仅有少数患儿需进行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但采用开放性的手术治存有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如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且发生种类较多、手术创伤性较大等。所以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应对患儿的相应手术指证进行灵活的掌握。其主要的手术指征包括以下几点:①患儿的肠套叠属于小肠型;②经临床诊断存有明显的胃肠创孔或腹膜炎症状的患儿;③经过B超、X线和内窥镜检查确诊为存有继发性疾病的患儿,如肿瘤、息肉和憩室等;④患儿的肠套叠复发率达到3次,及其以上;⑤患儿的全身状态不佳,存有发高烧、神经萎靡不正和休克等症状[2]。

根据相应的调查研究显示,若是为肠套叠患儿行开放性的手术复位,可导致较高的复发率,一般可达到1%~3%。而分析手术之后频繁复发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手术不完全,由于治疗不彻底,未将其完全切除,造成疾病复发频繁。所以,为有效的降低患者在手术之后的复发率,在为患儿实施开放性手术的过程中,应对腹腔情况进行仔细的探查,尤其应注重对诱发肠套叠诱发因素的分析,例如息肉、肿瘤共和憩室。若是发现患儿存有继发性的病因,需在手术时及时的进行处理,并切除发生病变的肠管,提升治愈率。

2 X线透视之下钡剂或空气灌肠复位术的应用进展

在50年代,张信哲和余亚雄便对小儿急性肠套叠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技术进行治疗有过相关的报告,之后该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Fecteau等学者的研究报告中,共对258例患儿实施了灌肠复位术治疗,但其复发率高达10.8%。杨诚等学者则对2510例患儿实施了复位术治疗,复位成功率达到91.84%。另外还有学者应用该术对6396例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其研究结果显示,复位成功率高达94%,而肠穿孔的发生率仅为0.14%,且存有0.03%的死亡率[3]。

相较于应用空气灌肠完成复位手术,应用钡剂灌肠复位术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但也存在相当程度的不足。在X线透视下完成钡剂灌肠复位术可对肠套叠的整个手术过程进行清晰的观察,故具备较高的复位成功率。其对于肠套叠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可达到根治的目的。其主要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钡剂给腹腔造成的刺激相对较大,很容易出现穿肠,且在穿肠发生之后,腹腔中将会流入大量的钡剂,可导致严重腹腔内肉芽肿瘤和肠粘连等并发症出现。

3 纤维结肠内窥镜下气压复位术的治疗进展

我国目前在治疗、诊断下消化道疾病中对纤维结肠内窥镜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小儿肠套叠治疗中应用纤维结肠内窥镜进行临床治疗和诊断的情况较为少见,也鲜有文献报道该方面的应用。而刘里仁等学者在报告中指出,其应用内窥镜确诊小儿肠套叠35例,并在纤维结肠内窥镜之下予以患儿气压复位术治疗,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其治愈率高达91.4%,仅有1例患儿出现肠穿孔,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相应学者认为纤维结肠内窥镜下为肠套叠患儿进行气压复位术治疗和诊断属于一类新兴的、有效的方法。

另外相似的用于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为空气灌肠整复治疗,主要方法分为单纯的空气灌肠和辅助复位。采用该种方法时,一般通过彩超线阵探头机进行诊断,之后应用遥控灌肠整复仪完成空气灌肠治疗。在灌肠开始之前,应进行相应胸腹立伫片的获取,在对小肠的积气进行充分了解的条件下,让患儿仰卧,之后应用蘸有石蜡油的Floy氏管插入到患儿的当中,然后进行灌气操作,于气囊当中完成30ml左右的注气,在气囊达到相应的标准之后,将患儿的堵住,以防Floy氏管脱落。然后连接遥控灌肠整复仪,并将其启动。首先采用8KPa的诊断气压,并采用彩超线阵探头机进行动态观察,之后还需间歇性的进行气体的推注,逐渐的将气压加至15 KPa左右,在套头明显回缩,以及结肠影逐渐的增宽之后,应将注气操作停止,将压力维持约7min之后,停歇5min钟后再次注气[4]。最后在排气操作中,需辅以体外手法,完成复位之后,将气压控制在4-18KPa的低压范围内,并在30min左右进行拔管操作。

4 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进展

4.1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术的应用 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临床中逐渐采用B超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复位术。我国的影像学技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成熟的发展,国内的相应学者首次在B超监视下进行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且在B超监视下完成水压灌肠复位术治疗肠套叠。随着该类方法在我国范围内大量的应用,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报道也逐渐的增多。在相应的文献报道中指出:B超监视下的排除诊断率和确诊率达到100%,而复位成功率最高可达到96%,复发率则可控制在9.7%以下。另有学者对377例小儿肠套叠患儿采用B超监视下行灌肠复位术,研究结果指出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控制穿孔率在0.27%以下。

4.2 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的方法 在进行治疗之前,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术前准备,若是患儿哭闹较严重,可予以患儿1mg/kg射鲁米那针进行肌肉注射,约15min之后,让患儿仰卧。之后准备好3000ml的生理盐水,一个肠道冲洗袋、1根带有气囊的双腔导尿管和少量的石蜡油。于灌肠袋中放置经过预热的生理盐水,将患儿的会暴露出,并在造影管的上端进行灌肠袋的连接,并在灌肠袋的下端进行少量石蜡油的涂抹,之后将其插入患儿的直肠当中,另外在气囊中注入约20ml的液体或空气,完成气囊的内固定,将灌肠袋悬挂在高出床面80cm左右的位置,控制注水的压力为6~8kPa,控制液体的总量为300~900ml,将导管的开关打开,之后进行注水灌肠操作。同时应用B超进行严密的监视,对肠管中灌肠液的流动充盈过程进行观察,着重观察灌肠液进入到套筒中之后将套叠冲开的过程,根据观察结果,对灌肠液和患儿所躺床的高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在套叠团被冲开后进行10min左右的观察,以确保治疗的效果。

4.3 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效果 在刘夏芸等学者应用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法对36例患儿进行治的研究中,其结果显示,采用超声二维检查的符合率高达100%,一次灌肠成功的概率为83%,仅有3例患儿通过复灌成功,但仍有3例患儿灌肠复位失败,之后转为手术复位治疗。针对其治疗结果,研究者指出需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且在治疗中应规范相应的操作。如在进行超声监视和检查操作时,应控制好测量套管的深度,通常应将套入的长度控制在30~35mm。张红丽等学者应用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38例患儿,其结果显示复位成功率达到100%,复位时的水量控制为300~600ml;复位成功的时间为1-15min,且在随访调查中,患儿的健康状况良好[5]。根据其结果,文献还指出相对于X 线检查或辅助治疗,B超具备准确、迅速、可靠及图像典型,以及可对治疗过程进行动态观察的应用优势,可明确小儿肠套叠发生的具置,进而明确病因,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的作用,可将B超诊断作为首选的辅助治疗和诊断的方法。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具有特殊性,一般表现为小肠型的肠道发育畸形和肠套叠,该类疾病较容易造成肠坏死,故大多学者提倡进行早期手术,可将肠管坏死的发生率降低。另外,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相关学者在肠套叠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如肠道病毒感染和肠套叠之间的关系,在肠套叠细菌移位方面也取得较大的进展,同时还对血浆生长抑素和肠套叠之间的关系、胃动素和肠套叠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庞恩文.小儿肠套叠影像学诊治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1,7(24):254-255.

[2]陈超华.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6(z2):178-179.

[3]陈帆.门诊小儿肠套叠症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8(22):452-455.

[4]张亦鹏,石英,佐于忠,勤蒋.670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治疗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2,4(23):247-248.

[5]刘金凤,辛英.小儿肠套叠诊治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34):146-147.

上一篇: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麻醉诱导在老年患者支撑喉镜... 下一篇:不同药物治疗膀胱痉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