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蛋为什么总碰不到好运气?

时间:2022-07-31 02:56:43

看看您的周围是否有这种现象?有些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不知为何总能左右逢源一帆风顺。相反地,有些人像是命运女神的弃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那么,为什么有人幸运、有福、运势强劲,有人倒霉、悲催、厄运连连?这两种人究竟有何不同?

我们提出“认知焦点化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以人们心底里究竟最看重什么为切入点进行的心理学研究。简单而言,就是从“人们在待人处事时能够从多大程度上关照他人”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尝试对人进行分类。

越是关照他人利益的人越走运

来看上面这张图表:横轴表示社会和心理的距离,以自己为原点,顺序依次为“家人?恋人朋友熟人陌生人……”越往右关系越远。纵轴是时间轴,表示人们在待人处事时思虑所及的时间跨度。是“只顾眼前”、“考虑三两天后的事情”、“顾及自己的将来”,还是“顾及全社会的将来”……时间跨度往上慢慢变大。连接横轴和纵轴的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即表示该人关照他人情况范围的大小。

比如,极端利己、一心只顾自己眼前得失的人,在横轴和纵轴上的位置都趋近于原点,完全不顾后果凭一时之怒就暴力相向的罪犯等即属此列。相反,越是顾及与自己关系极远的人,或者越是为遥远的未来着想的人,他们的曲线所覆盖的范围就越大。

结论就是,越是那些关照范围面积大的人能得到越多的实惠,越是面积小、自私的人越吃亏。这世界上其实存在着这样的法则——越是自私的人,越容易失去抓住好运的机会,越来越吃亏。

假如你觉得自己人并不坏但老是受挫,感到不管怎么努力总是不走运,那么你就有必要真正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心底真正关心的究竟是什么?即使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情,那也可能是你容易过于关心自己个人的不安或者眼前的事情。

利己和利他并不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对立概念,它们其实紧密相连,不过是程度的差异而已。有些人看上去很机灵却评价不高,原因可能就在于其心胸度量,也就是说潜在的关照范围比较狭小,利他性较低吧。

势利地算计利害得失一定会败露

老是计较个人得失行动的利己主义者,会暂时压过老实人得到实惠。但从长远来看必将受挫。那是因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以下三个原理在起作用:互惠不能原理、暴露原理、集团淘汰原理。

首先来看“互惠不能原理”。只把眼光放在自己得失上的利己主义者,在相互帮衬而成立的人类社会中,最终会成为“讨厌的家伙”被大家疏远隔离。这样,他就得不到好伙伴的助力使自己的力量倍增,也就不会有别人救助脱离窘境的运气,“互惠”变得完全不可能,结果比老实人吃亏。但因这个原理的逻辑容易理解,明目张胆这么做的人其实也属少数。

在心理学上,更值得注意的是“暴露原理”。所谓“暴露原理”,是说人们具备非常强大的辨识利己主义者的能力。

利己主义者为了防止因“互惠不能原理”被周围排斥,就会做些表面文章来掩饰。在他认为“如果利用这人的力量对自己有利”的人面前,他会好好表现,强调自己是个好人。相反,如果判断这人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就会以冷淡的态度待之。他会灵活施展这两种基于得失计算的势利态度。只是做样子的利他性。但是,不管怎么做表面文章,利己主义者总会很快原形败露。

利己主义者必定要吃亏的第三个原理是“集团淘汰原理”。这就是说,利己主义者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本身会自我毁灭乃至被淘汰。

在美国西部开拓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地痞流氓横行的城镇最后无利可图,于是城镇本身也慢慢变成了无人居住的鬼城。利己主义者即便辛辛苦苦夺取了天下,因为那个社会将自我毁灭,结果还是失去利益,最终吃亏。

企业也同样。即使实行成果主义取得了一时的效果,但整个公司如果过于功利,公司最终也会走向自我崩溃。

平时的“徒劳”危急关头起大作用

利己主义者追求效率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当时的效益,而另一方面,利他性高的人抛开生意参加各种聚会,或者自动充任那种不能带来利益的角色,这些平时看来都是一些非常没有效率的事情。

但是,当情况一旦从“平时”变为不同以往的危机时,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越是利他主义者越能应对变化。因为平时的“徒劳”所培育的人脉关系使其应对措施的选择变得更加丰富。平时的徒劳变成了缓冲剂,增强了自己应对环境变化的柔韧性。这就是已经被心理学证明了的“吃亏是福”的科学。

另一方面,只是一味计较利益得失的利己主义者,应对变化就很脆弱。短期看来高效率地取得了成果,但那些为了追求短期局部最优化而过度裁剪“徒劳浪费”部分的人际关系或者公司,一旦外部条件稍有变化就会急转直下。在因金融这一前提条件崩溃导致的泡沫经济崩溃或次贷危机雷曼冲击中,很多原本欣欣向荣的企业陷入危机,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吧。

以稍微长远一点的眼光来看,就知道世上本不存在绝对的稳定,变化必将发生。因此,利己主义者因与他人的关系缺乏而难以应对变化,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看出利己主义者长期来看必定是吃亏的。

(作者系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专业领域是与城市、国土规划以及公共政策相关的心理学,译者:linuxor)

上一篇:钟琪:让科普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下一篇:恐龙是如何O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