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尼《圣母悼歌》

时间:2022-07-31 01:50:19

罗西尼,这位十九世纪早期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家,人们纪念他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他的一生如此丰富多彩:被诸如司汤达这样的文学大家款待;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能与贝多芬相匹敌;他发明了美食家们津津乐道的“罗西尼菲力牛排”;他创作了《威廉·退尔》序曲和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罗西尼给人的印象通常是一个追求享乐的滑稽胖子,把这个形象和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联系起来似乎颇为怪异。直到灯光暗去音乐响起,人们才发现,罗西尼还有这样鲜为人知的一面。

罗西尼的代表歌剧《威廉·退尔》是一部长达五小时的史诗巨作,它具备巴黎所需的一切华丽盛大的场面,同时对十九世纪其余的法式大歌剧起了示范作用。然而在这部作品之后,罗西尼刻意回避了歌剧创作。他筋疲力尽,不知接下去该写什么作品。这位居住在巴黎的意大利人戴着胜利的桂冠退休了——然而故事还将继续。在那之后罗西尼还创作了一些歌曲、钢琴作品和两部宗教音乐作品——《圣母悼歌》和《小庄严弥撒曲》(Petite Mess Solennelle)。

罗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亚得里亚海沿岸城市佩萨罗一个不起眼的小港口,他的父母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热爱音乐。罗西尼早年经历了欧洲的革命和战争,之后民族情绪立刻开始席卷意大利,年轻的罗西尼对此非常清楚。他并非一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这个角色将由小他三十岁的威尔第来扮演——不过他的确从卑微的出身开始一步步成长为当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并且备受敬仰。

罗西尼的事业从威尼斯起步,但很快他经由博洛尼亚和费拉拉来到了伟大的歌剧艺术中心米兰,尤其是到了意大利最重要的斯卡拉歌剧院。他的歌剧《试金石》(La Pieta Del Paragone)首演成功,他因此声名鹊起还被免除了兵役。1815年,他搬到了那不勒斯,那里是当时英国贵族子女遍游欧洲大陆的教育旅行中最重要的一站,也是创作意大利喜歌剧的最佳地点。

罗西尼旅行的下一站是罗马,他前往那里指导他之前歌剧的复排以及他的最新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首演,但《塞》剧的首演成为了歌剧首演史上最惨烈的失败之一。不过,尽管经历了这一挫折,罗西尼在成为当时重要歌剧作曲家的路上行进得还算顺利。他在遍游意大利的同时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创作,这些作品中,有些已经被遗忘,有很多作品仅有序曲还被人们铭记,其余的因为有着令人难忘的旋律而被复排,最初也正是这些旋律让这些作品声名大噪。

虽然罗西尼在布莱顿见到了英国国王,但是他的作品在伦敦却难见天日。《威廉·退尔》被认为是罗西尼最后的胜利,也是他不再创作歌剧的最佳理由。瓦格纳和威尔第即将崛起,时至今日他们的影响依然巨大。罗西尼陷入了这样一种局面:他无法再继续创作,也几乎无法再适应一种新的风格。同时在多年放浪形骸的生活后,他的健康也每况愈下。不过,对于这位天才来说,仍有足够的时日来创作宗教合唱杰作。

1831年,一位西班牙主教委托罗西尼创作《圣母悼歌》。罗西尼原本计划创作十二个乐章,然而由于健康原因,他只完成了六个,其余部分都交由博洛尼亚作曲家乔瓦尼·塔多里尼(Giovanni Tadolini)创作。官方声明罗西尼患了腰痛,然而他的病似乎比这严重得多。1832年,他旧病复发,种种迹象表明他染上的极有可能是性病。

1837年,向罗西尼委约作品的西班牙主教去世,同时一位出版商写信告知罗西尼作品可以出版。罗西尼必须承认这一切并非他一人的功劳。尽管受到各种挑战,罗西尼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用自己的创作替换了塔多里尼作曲的部分,成为最终版本。

《圣母悼歌》(Stabat Mater)这种西方宗教音乐形式,是由弥撒礼仪中的继续咏发展而来。一般认为,《圣母悼歌》的文本作者是雅各布尼·达·托迪(Jacopone da Todi),这首诗歌主要描写圣母玛利亚在十字架脚下为爱子之死悲伤,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作曲家采用它来谱曲。

罗西尼的《圣母悼歌》为管弦乐队、四名歌手和合唱队而写,全曲分为十个乐章。作品没有刻意营造圣洁的氛围,极富歌剧性和旋律性,乍一听还以为是旋律优美抒情的歌剧作品,因而收到了有关音调过于悦耳、过分抒情、不具备严肃的宗教意味等等批评。罗西尼对此的解释是,他创作宗教音乐的意图是表达歌词精神上的感染力,而不是仅仅限于字面意思。巧合的是,罗西尼创作这部作品时他的母亲刚刚去世不久。

《圣母悼歌》之于罗西尼的地位就如同《安魂曲》之于威尔第。《圣母悼歌》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庞大的宗教音乐作品,其精髓在于它拥有歌剧般的抒情性。这部作品让四位独唱歌手在台前大放异彩,其整体框架毫无疑问是具有歌剧性的。然而即使撇开歌剧性的框架,作曲家也给合唱队以充足的发挥空间,这在首尾两个最重要的乐章中有充分体现。其余八个乐章分别为歌唱家演唱的三首咏叹调、一首二重唱和一首四重唱,以及三首由一位或者多位歌唱家与合唱队共同演唱的歌曲(其中有两首为无伴奏合唱段落,对瓦格纳深有启发)。

作品的开头具有一种神秘感,兼有戏剧性的情感迸发,合唱队演唱透出的紧张感牢牢抓住听者的心。第二乐章是男高音咏叹调《她那颗哀伤的心》,这也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男高音威武雄壮,富有戏剧性转折,让人仿佛置身歌剧院聆听罗西尼甚至威尔第歌剧中男主角的演唱。第三首《谁能不一起哭泣》是一首女声二重唱,甜美抒情的旋律更接近人间的情调而非天堂气息,管弦乐也迤逦多姿。作曲家赋予男低音声部微妙而敏锐的效果,在咏叹调《为了他人民的罪恶》中有绝佳体现。合唱曲《啊,母亲,爱之源泉》和《当我的肉体走向腐朽》具有早期教堂风格无伴奏合唱风格,极富表现力,展现了罗西尼的才华横溢。四重唱《阿门颂》也是优美动人,作曲家采用了一个大型的双重赋格作为结尾,强调了作品的严肃性。当然这部作品更为接近威尔第,而不是回到巴赫的传统。

《圣母悼歌》或许没有理发师的玩笑,也没有威廉·退尔的爱国激情,但是它用最通俗的方式表达了地中海沿岸人民生活中的信仰与信念,也显示出罗西尼在“退休”之后仍然有能力创作出新的杰作。

帕特里奇亚·帕切

帕特里奇亚·帕切(Patrizia Pace)的双亲都是歌剧演员,她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歌唱,又在都灵的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83年她赢得了维奥蒂声乐比赛。1984年,她进入玛利亚·卡拉斯声乐大赛的决赛。她十七岁时在热那亚第一次登台,两年后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演出了一系列歌剧主要角色。她曾在全世界的著名歌剧院演出,在演出歌剧的同时也在音乐会中亮相,尤以演唱巴洛克作品为佳。

安东尼奥·西拉古萨

意大利男高音安东尼奥·西拉古萨(Antonio Siragusa)1964年出生,进入科莱里音乐学院学习。他加入了贝利尼剧院的合唱团并以此开始歌唱生涯。1996年他获得了朱塞佩·迪·斯苔芳诺大赛的第一名,并首次登台演唱了《爱之甘醇》中的尼莫里诺。随后他在意大利国内的主要歌剧院演唱了一系列角色。他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次登台是演唱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唐·奥塔维奥。他还在美国、日本等地演出,同时也在音乐会中亮相。

上一篇:基于GDP水平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测度 下一篇:音乐信息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