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蚕种场大规模小蚕共育建设探析

时间:2022-07-31 12:05:59

柳州市蚕种场大规模小蚕共育建设探析

摘要 大规模小蚕共育是桑蚕发展的必然趋势。柳州市场蚕种场经过多年推广实践,开展大规模小蚕共育,建立健全的合作经营模式、小蚕共育设施、小蚕共育操作技术和小蚕共育管理机制,促进小蚕共育高速发展,实现桑蚕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小蚕共育;经营模式;设施;操作技术;管理机制;广西柳州

中图分类号 S8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01-02

自2005年我国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桑蚕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湿季节长,多批次高密度滚动养蚕,小蚕用工较多。小蚕共育具有“四省”即省劳力,省投资,省蚕房,省桑叶;“三高”即蚕茧产量高,质量高,效益高和“三便于”即便于管理,便于消毒,便于新技术推广等特点[1]。柳州市蚕种场与宜州市宜佳桑蚕有限公司合作,并于2014年底创立益佳桑蚕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大规模小蚕共育基地,开展大规模省力化小蚕共育,取得良好成效。现将小蚕共育实践总结介绍如下。

1 经营模式

目前为止,根据生产上共育的规模和性质,小蚕共育经营模式有4种,即工厂化小蚕共育基地、商品化小蚕共育公司、联户共育和小蚕共育专业户4种模式[2]。基地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市场,建立企业合作小蚕共育模式。小蚕共育蚕种由柳州市蚕种场生产,经企业进行专业化蚕种催青和分种,为基地小蚕共育打下坚实基础。基地进行合理租地栽桑,修建房屋、养蚕设施等措施,根据市场及农户需求,有计划地进行小蚕共育,并对小蚕进行售后跟踪服务,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形成“蚕种场+合作社+基地”的多方合作,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省力化,具有投入当年回本、次年产生利润、风险低的特点。

2 设施配备

2.1 严格选址

小蚕共育基地建址于河池市罗城县四把镇,占地面积2 600 m2。当地气候冬暖夏凉,自然环境优异。基地采用钻井供水,远离工业污染,附近无化肥等厂矿,属于新开发蚕区。基地外200 m有公路,交通状况良好,与各蚕区距离适中,节约运输成本。

2.2 高标准建设蚕室

基地地面均进行水泥硬化。共建立专用共育室15间,共3排,设立前后走廊和对流窗。蚕室前后加盖1 m宽廊檐,走廊处用遮阳网遮挡,遮阳降温。其中小蚕共育室12间,每间可共育小蚕75~120张。另有桑叶室2间,储物室1间。蚕室顶层均采用隔热塑料夹芯板,并加钉彩条布密封顶层,便于消毒和保温保湿。蚕房做到“六面光”,保证光线均匀,空气流通。蚕房和共育人员宿舍、食堂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2.3 专业化小蚕共育设施

小蚕共育采用叠框式共育。蚕框规格为100 cm×80 cm,用木做边角,中间拉绳子,并在蚕框4个角加上5 cm的木脚,加高蚕框,增加小蚕通风透气,降温排湿。养蚕时垫上纸,利于通风,除沙时更换方便。每间蚕房门口都放置小型木架,用于装载喂蚕桑叶盆具。每次喂蚕用大盆装机切桑叶放置于架上,喂蚕时只需用小盆分装拿进蚕房,避免将装载切好的桑叶大盆拿入蚕房又回收桑叶室,造成交叉污染。各蚕室均配备空调,可适当调节小蚕发育。遇气温较低时,小蚕发育缓慢且不整齐,采用最原始的火盆加热,在蚕房对角离蚕框1 m远位置放置,用碳灰盖起火堆仅留中间拳头状小口保持室温,并在火堆上放置三脚架和水盆。配备2种尺寸的电动切桑机。1龄采用小尺寸切桑机,2~3龄用大切桑机切成1 cm×1 cm方块叶。在远离桑园和蚕房的地方建立蚕沙池,每季度清理1次,蚕沙及生产垃圾经焚烧、发酵等处理后返回田地,做到蚕沙无公害处理。配备柴油发电机等应急设施,以防备停电对生产造成影响。同时,配备电插式高压水枪消毒机3台,柴油发电式消毒机1台,消毒大缸6个。

3 操作技术

3.1 专用桑园,专人管理

桑园选用适宜广西栽种的杂交桑品种桂桑优62、桂桑优12和桑特优2号,这些品种具有发芽早、成熟快、叶质好、产量高的特点。桑园进行合理密植,栽植密度为4 500~5 000株/hm2;多施有机肥,尽可能保持N∶P∶K=5∶3∶4。在当地聘请有种桑养蚕经验的蚕农进行管理,全程负责桑园排灌、砍伐、病虫害防治、防灾减灾等一系列工作,为小蚕生长发育打下坚实基础[3]。

3.2 叠框式小蚕共育

采用叠框式小蚕共育,无须搭架,占用空间小,操作轻巧方便。蚕框一框一框叠放,养蚕时2个员工站立在蚕框短边对面进行操作,喂叶除沙方便,避免产生喂叶死角。

3.3 小蚕省力化二回育

每日只给桑2次,促进小蚕发育齐一、强健,减少蚕病发生,提高产量,同时可节约人工,减少成本和给桑量。1龄蚕必须加盖薄膜且封顶,2龄只盖四周。1龄眠前除沙,2龄起蚕直接加网除沙并发出。

3.4 特色收蚁

小蚕1龄起开始每日二回育。收蚁视当天工作而定。若当天需发蚕或小蚕喂养量多,则下午进行收蚁,每天给桑1次;若早上收蚁,则每天给桑2次。收蚁开始直接在蚕种纸上撒足量桑叶,30 min左右开始整座,直接将带有蚁的桑叶拍落到收蚁的白纸上,翻匀后平铺于纸上。收蚁第2餐前先喷撒防病药再进行给桑。

3.5 小蚕共育分室饲养

1~3龄分别在不同蚕室饲养,避免各龄蚕交叉感染。每间蚕房都配备独立的拖鞋和给桑盆,且每间蚕房前均放置消毒水桶,给桑前需洗手消毒,消毒水需每天换新[4]。

3.6 合理给桑,适时饷食

每次给桑前应观察蚕座密度,适当匀整,整座后应洗手消毒再进行喂蚕。同时要注意蚕喜欢爬堆的位置应多给桑,尽量避免小蚕挨饿,发育不齐。由于采取叠框式小蚕共育,框叠得越高,小蚕温湿度差别越大。因此,每次给桑后,应将蚕框位置调换,将最下和最上调换位置。眠前应适当补给细桑,以达到整批蚕日眠且眠性齐一。

3.7 调节好蚕室温湿度

蚕房温湿度一般保持温度为24~30 ℃,湿度为70%~80%,通过空调适当调节,合理控制小蚕发育速度,达到日眠和发蚕目的。上半年处于多雨水季节,应在蚕框下多垫1个空框,并铺上黑纸,避免最底层小蚕湿度过大。

3.8 合理控制光线

养蚕时用黑纸铺垫底层,促使小蚕往上爬,减少除沙时小蚕的损失。同时,在窗口处悬挂窗帘,遮挡阳光,避免小蚕爬堆而出现抓伤,发育、眠起不齐等现象。

3.9 实用的消毒操作

养蚕前,组织技术人员对共育室和桑园微粒子病情况进行全面预知抽检,弄清其分布情况,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做好养蚕各个阶段的彻底消毒。共育开始前,将养蚕用具搬出室外,阳光曝晒。蚕房坚持“两消一洗一烟熏”的消毒标准。消毒采用电动高压枪喷射,每次消毒前用大缸配好浓度适宜的消毒水,然后使用高压枪进行喷射。收蚁后第2次给桑前需喷洒小蚕防病药进行消毒防病,用纱布自制撒药小布袋,将防病药装入袋中抖落于蚕座中,避免小蚕因药物不均而爬堆。2龄蚕每天早上先撒石灰再进行给桑,彻底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3.10 专人分蚕,专车发送

收蚁时,蚕种由专人进行精细分种,确保每框养蚕量均匀适中。3龄蚕发出,由技术人员监督,根据蚕农定种量进行分蚕,并及时用冷藏车发送给距离较远的农户,保证小蚕数量和质量。

4 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小蚕共育的管理也日益完善。基地按照“基地负责人+专业技术顾问+专业技术员+技术工人”的模式配备普蚕小蚕共育管理队伍。配备基地负责人2人,聘用蚕种场生产专家2人担任技术顾问,深入生产一线指导,聘请桑蚕专业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5人全程监督,请具有桑蚕生产经验的工人开展小蚕共育。同时,派技术员进村指导,了解小蚕生长发育及蚕病问题,及时帮助解决蚕农在生产中遇到的饲养技术上的难题。

5 参考文献

[1] 黄艺,蒙霜.广西桑蚕小蚕共育经济效益调查分析[J].广西蚕业,2012(4):72-76.

[2] 王叶元,钟杨生,林健荣,等.广东省小蚕共育不同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J].中国蚕业,2009(1):57-59.

[3] 贝建设,莫琳,李玉杰,等.柳州市蚕种场建设原蚕小蚕共育技术体系的具体做法[J].北方蚕业,2015(3):40-42.

[4] 覃耀冠,韦冠睦,贝建设.广西小蚕共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66-267.

上一篇:文山烟区烟青虫发生规律及防治阈值研究 下一篇:烤房快速干燥对三七品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