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一个博物馆的城市

时间:2022-07-30 11:09:42

圣地亚哥:一个博物馆的城市

1561年,西班牙人瓦尔迪维亚率领150名骑兵前往南美洲淘金,他在寻访秘鲁、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后,翻越安第斯山来到南太平洋边的一个小镇,也就是今天的圣地亚哥。当时小镇上的原住民阿劳坎人对这些西班牙的入侵者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抵抗……西班牙人虽然在小镇建起了要塞和炮台,但同时也给小镇带来了农业和工业带来了艺术和文化。到了18世纪时小镇早已发展成为南美洲第四大城市并且被公认为南美洲最繁华最美丽的一个地方。1818年智利爆发独立战争,在取得著名的“曼普战役”胜利后,智利脱离西班牙统治宣布独立,并定圣地亚哥为首都。

圣地亚哥被誉为是这个世界上拥有博物馆最多的一座城市,目前已经向公众开放的大小博物馆有近百个之多,更有两百多个博物馆还在修缮维护中……著名的智利国家博物馆在世界十大博物馆中高居第五,排名在它之前的是英国伦敦的大英帝国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和中国北京的故宫。几乎所有来智利旅行的人都会前往智利国家博物馆瞻仰并为它丰富的馆藏以及呈现出来的厚重多元的智利文化和历史震撼并且赞叹。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圣地牙哥举行了首届世界博物馆日。由此可见,智利这个狭长的小国家在世界博物馆文化上的地位是何其重呀!

博物馆文化的“地震学”

在圣地亚哥时,我曾经就智利的博物馆文化为何如此发达这个问题,求教过智利天主教大学社会与宗教学院的教援佛朗索瓦先生。佛朗索瓦认为,智利的所谓博物馆文化其实源自于智利是个地震国家这一事实。

去过智利的朋友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在智利各大城市很少有历史建筑。作为一个有着古老历史文化的古国,如今也只有圣地亚哥老城区还保留了一些屈指可数的所谓古迹,其余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全是一次次重建的新建筑。因为在200年里智利发生了大小地震百余次,地震除了破坏国家的民生之外更是席卷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所以历代的智利统治者们非常注重博物馆的建设和珍藏,年复一年地震文化便派生出了博物馆文化。

一个在现实中文化、艺术、历史甚至于民生几经被破坏割裂甚至断层的国家,它的荣辱兴衰和历史变迁却在博物馆里获得了生命。或许这就是智利博物馆文化的根基,而今天正是这一伟大的根基让世界知道了智利并为智利而感动……

同时博物馆文化也是智利人的精神寄托,每个周末在圣地亚哥的各大博物馆里,除了游客就是智利各所学校的学生和年轻人。弗朗索瓦告诉我,地震对现实生活的破坏,加速了智利人对博物馆文化的紧迫感和认同感。因为智利人觉得博物馆文化即是对因种种原因消失的那段历史的定格和回忆,也是对未来的一个交待和一份传承……

哥伦布艺术博物馆:圣阿古斯丁石像

在圣地亚哥众多的博物馆中,我个人觉得建于1807年的哥伦布艺术博物馆非常值得一看。在西班牙统治的殖民时代,这里是西班牙海关所在地。如今博物馆展示的是玛雅文明时期、奥梅卡文明时期和印加文明时期(西班牙入侵南美之前的那段历史)出土的文物。

通过这些文物,人们能详细了解到当年原住民们从中美洲开创文明一路向南的情景。尤其是展出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圣阿古斯丁石像、印加时代莫切人脸型模样的陶土器具都具有世界性意义……这些文明古迹原先全部位于圣地亚哥的圣卢卡山下,由于连绵不断的地震而遭受到了重大破坏,如今也只能在博物馆里去感受这一段足以影响人类发展的伟大文明史了……

智利国家美术馆:戈雅的画

在圣地亚哥森林公园里,有一栋白色的西班牙式建筑,看上去并不宏伟但却十分典雅和精致,一看就能感受到建筑的艺术气息,这栋建筑就是智利国家美术馆。这是一个不能不去瞻仰的地方,尤其是里面展出的一组由20位智利和西班牙画家画了12年才完成的描绘智利独立以来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的的巨幅组合油画《智利》,此画笔触细腻,充满了印加文化的印记,站在画前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美术馆的镇馆之作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的作品,1782年戈雅在圣地亚哥游历期间,画了一组题为《清晨》的画。这组画本来是挂在圣地亚哥戈雅故居内的,但是1920年智利大地震,戈雅故居被彻底毁掉了,好在故居内的画幸免于难被抢救了出来……

除了戈雅,智利著名画家克劳迪奥?布雷沃的作品也是足以吸引人们前去美术馆的原因。在美术馆里陈列着克劳迪奥?布雷沃当年在地震棚里创作的作品,最著名的一幅就是《圣卢卡山的溪流》。

1958年的一次地震破坏了克劳迪奥?布雷沃在圣卢卡山下的住宅,当他在临时搭建的地震棚里躲避灾难时,看见圣卢卡山下的山溪在流……这汪溪水其实每一天都在他眼前流过,但唯有这一次,当他居无住所的一刻,他才感受到了眼前一直在流淌的溪水虽然细细涓涓的,但此时却是那么强烈的冲撞着他的心。他突然觉得人生又怎能长久的安定在一个地方呢?人也要如这涓涓溪水流淌呀……

他在余震中完成了日后为他带来声誉的作品《圣卢卡山的溪流》后,便开始了他远离政治远离历史云游四方如溪水流淌的人生……很多年以来,他生活简朴,不事奢华,甚至断绝了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快乐和享受……他如宗教般虔诚地对待绘画,沙漠、湖泊、村庄和广阔的原野以及人和静物成就了画家1958年以后的生命。

国家历史博物馆:工业革命时代

如果对博物馆建筑感兴趣的朋友,我建议一定要去瞻仰位于阿马斯广场法庭王宫内的国家历史博物馆。首先它的建筑与众不同,黑色的钢结构和顶梁让人想起工业革命时代的风格和味道。后来一打听才得知,这栋建筑的设计者就是来自英国的著名设计师约翰?托玛斯。此人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的位于泰晤士河畔的现代艺术展厅,让他在欧洲声名雀起。

1952年约翰?托玛斯应邀来圣地亚哥为国家历史博物馆选址并设计,最后他选中了法庭王宫来实现他的设计。国家历史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最大亮点在于建筑主墙面能够反射外面的光线,然后投进来的光影与建筑内部融为一体,让人感觉到这自然的光影就是设计的一个部分。用工业革命的硬朗和朴素的元素与大自然相结合,正是约翰?托玛斯的设计亮点和主题。约翰?托玛斯在阐述他的设计理念和主题时说,只有与现实相结合才能感受到历史的真实……

历史博物馆展示了从殖民主义时代开始的智利历史上英雄们的画像、文件书信和他们曾经用过的物品……让人震撼的是,智利历史上的所有英雄和领袖,无论政见如何信仰如何,全都在博物馆内得以体现。

圣地亚哥博物馆:殖民文化的记忆

智利的博物馆文化不仅十分厚重,而且凝聚着强烈的人文情怀。比如圣地亚哥博物馆和殖民博物馆,这是两个非常独特的博物馆,陈列着殖民统治时期西班牙文化历史在圣地亚哥的足迹,让今天的智利人看到了圣地亚哥的辉煌源自于何处,也让他们了解并感受到了在西班牙对智利的几百年殖民统治期间,为智利这个国家的民生、经济和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1920年之前,圣地亚哥街头有许多西班牙的痕迹,后来大地震时全部毁掉了。为了不让历史也毁于一旦,智利政府决定建两个以殖民文化为特色的博物馆,告诉人们不要忘记智利的过去……有趣的是如今的圣地亚歌博物馆,当年是20世纪30年代智利总统的官邸,是他提议建殖民博物馆并让出自己的官邸的。他说这里应该摆放更有意义的东西。

智利之夜:奥希金斯大街的游历

奥希金斯是圣地亚哥乃至全智利最有人文气息和历史传承的一条大街,就如同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阿尔巴特大街一样,它见证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太多的苦难辛酸以及浪漫情怀……

我是在智利著名作家波拉尼奥的小说《智利之夜》中知道并且熟悉了这条名叫奥希金斯的大街的。小说以这条街上的风土人情为蓝本,深刻地刻画和剖析了午夜时分,在这条街上游荡的小偷、、街头艺人和流浪汉甚至警察……小说布局精巧行文流畅,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无论是体裁亦或故事情节以及创作背景,总会令人想起法国小说家欧仁?苏的名作《巴黎秘密》来。后来我知道,两人的创作风格竟也如此相似,都是将自己置于了小说的创作环境中。波拉尼奥为了这部小说的写作,连续三个月与流浪汉们混迹于奥希金斯大街的街头巷角……

很多年前,我就已经在波拉尼奥的小说中领略过奥希金斯大街的味道了,而当我真正抵达了圣地亚哥时,我又怎么会去错过这条街呢?而且我也要跟波拉尼奥一样,夜游奥希金斯大街,体验一下《智利之夜》的魅力。所以在抵达圣地亚哥的当晚,我便挎着相机驱车前往奥希金斯大街。

奥希金斯是个人名,这个被用来命名一条街的名字的主人,被智利人称为民族英雄。正是这位叫奥希金斯的智利民族英雄,领导智利的独立军经过多年奋战,赶走了西班牙人,让智利获得了独立。为了纪念奥希金斯的伟业,智利独立后,智利人便把圣地亚哥最主要的最有人文情怀的一条西班牙统治时期叫阿玛斯的大街,改成了奥希金斯大街,以纪念智利的这位开国英雄。

无论是在西班牙统治时期还是在智利独立以后,奥希金斯大街都是一条充满了魅惑的大街。圣地亚哥老城里几乎所有的著名建筑几乎都与奥希金斯大街相连。如著名的圣佛朗希斯科教堂位于奥希金斯大街的左边,闻名于世的莫内达宫则位于大街的正面由法国埃菲尔铁塔设计师设计的圣地亚哥火车站大街东面,被称为圣地亚哥母亲河的马波河则从街中央穿过。更有趣的是奥希金斯大街还宛如一根丝线,串起了圣地亚哥老城区里密如蛛网的大街小巷。

奥希金斯大街上有霓虹闪烁的世界顶级品牌的专卖点,有贵夫人有新生代的权贵;但是奥希金斯大街上更多的是最传统最贫民化的传统小店,最原始的酒吧,最穷苦的流浪汉和最可怜的女人……

在奥希金斯大街两旁的那些黑灯瞎火的小巷子里,我看到并感受到了波拉尼奥在《智利之夜》中描述的圣地亚哥夜晚的情景。

我继续在小巷里逛,虽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但街头巷尾的那些小店依旧开着。店虽然小,甚至有些破旧杂乱,但是蔬菜、水果、日用百货倒是样样齐全的。这种店的店主一般都是夫妻俩一同经营,在三十年前的中国也有这种小店,当时中国人叫它为夫妻老婆店。

我走进一家店,因为我不会西班牙语,而店里这对夫妻会一点英文,所以我们只能用眼神、手势和简单的英语交流。他们告诉我这家小店已开了二十年了,生意只能说是维持,生活嘛基本温饱。但夫妻俩却宁愿在这个小巷子里维持生计,却不愿去收入或许更好一点的地方工作。因为他们觉得小巷子里虽然不富,挣钱也有限,但这里有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人情。

我告诉他们,他们的这家小店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上海,那时上海的邻里街坊也是一家家的小店,我们那时去小店购物就像是串门,甚至有人半个月工资就花光了,那后半月的开销竟然全部都是从小店里赊账取货。没想到在奥希金斯大街的一个拐角处,在一家小小的“夫妻老婆”店里,竟然让我触景生情了一番……

维拉的歌声,阿朗索的画

继续游荡,走在著名的阿马斯广场。这里就是当年奥希金斯在此起义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地方,所以这个广场还有一个名字叫武器广场,因为当年奥希金斯就是在这里向工人们发放枪枝弹药的……

此刻是晚上十点多钟,但广场上已寂静无声空无一人了。不远处放着几个画架,画架上伫立着几幅女人的肖像,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我一看这场面就知道这是流浪画家的营生,靠画肖像过日子,晚上就席地而睡。这是波拉尼奥在《智利之夜》里写过的故事。有一次,波拉尼奥在跟人聊起奥希金斯街头的那些流浪画家的生活时说:“他们虽然辛苦,但生活自由有吉卜赛人的风格,席地而坐而睡。他们跟巴黎蒙马特的画家是不同的,蒙马特是生意,而奥希金斯则是生活……”

波拉尼奥在《智利之夜》中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晚上,一个颇有点姿色的姑娘来到画家阿朗索跟前,要求阿朗索替她画一张肖像。她说她叫维拉,是不远处巷子里一个酒吧里唱歌的。因为每天晚上路过这里都能见到没有生意却依旧拿着画笔和颜料席地而坐的阿朗索。维拉说她很为他感动,于是今晚想请阿朗索画张画。

阿朗索用最好的颜料替姑娘画了起来,短短二十分钟肖像画好了,维拉美丽的笑容被定格在了这张纸上。阿朗索怎么也不肯收钱,维拉便说那么我给你唱个歌吧。于是在奥希金斯寂静的夜里,传来了美丽动听的歌声,这是一首歌唱爱情的歌曲,这是一位流浪的歌手为一位流浪的画家在歌唱。维拉动人的歌唱吸引来了所有在奥希金斯的夜晚浪迹的人,他们伴着歌声跳着欢乐的舞蹈……舞者中不仅有流浪汉,甚至还有强盗、小偷、和流氓。但维拉的歌声却让这些人的心灵变得美丽了起来,至少在那一瞬间,他们象一个高尚的人象一个有礼仪的人在听歌在鼓掌在跳舞。维拉每天从酒吧唱完歌后,都会顺道来到阿朗索的画摊前为他唱支歌,而阿朗索也每天晚上在维拉唱歌时对她画张像。

波拉尼奥说,《智利之夜》出版后,他曾经去找过维拉和阿朗索,但是却毫无音讯。后来从那些流浪汉嘴里得知,维拉坚持了三个月之久,每天晚上在广场上为阿朗索一个人唱歌,但后来维拉生了一场病,不久便去世了。也有人说当时维拉让阿朗索替她画肖像时,就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了,所以她选择了这样的方式跟生活告别……

这就是发生在奥希金斯大街上的故事,没有纸醉金迷也没有灯红酒绿,但却有着太多的真情。虽然演绎这些真情的都是一些很平凡的小人物,甚至还有被人不耻的流浪汉、和小偷,但正是她们让奥希金斯大街孤寂的夜晚,有了一点亮色。

今晚奥希金斯的夜已经没有了阿朗索和维拉,只有孤零零的画架伫立在晚风里。但我却从画架上的那些画感受到了这样的一个夜晚这样的街头,曾经有过的浪漫和温暖。

印第安歌手弹着忧伤的曲子

终于见到酒吧了,就在阿马斯广场对面的那个街角。当年维拉是否就在这个酒吧里唱歌呢?从酒吧走到广场应该不远,那就当作这个就是维拉当年唱歌的地方吧。

然而当我走近这个翻译成中文叫“欢乐”的酒吧时,感觉上却一下子觉得这里不太像酒吧而更像一个嘈杂的餐厅。因为它即没有想像中酒吧应该有的时尚元素,也没有想像中的迷幻色彩,当然更没有迷人动听的音乐。只有每张方桌上摆满了的啤酒瓶以及里面喧哗的人声让你意识到这个像餐厅一样的地方的确是个酒吧。

我小小的失望的心情,等我一走进去便烟消云散了。这里不仅仅只是个酒吧,而且还是奥希金斯大街上唯一的一家智利人聚焦的酒吧。老板告诉我,这个地区其是有很多中国人的,但开张至今却没见过一个中国人,我是7年来第一个来这个酒吧的中国人。一踏进这里我就觉得这个地方绝对值得来,坐在这里的全是智利当地人,如果要了解智利人的夜生活,这个位于奥希金斯大街阿玛斯广场斜对面的看上去不像酒吧的酒吧,是一定要去泡一泡串一串的。

因为我是中国人,一走进酒吧在座的智利人就热情地向我举杯致意,还没有坐定的我就已经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好客。于是我也豪爽了一下,拿起就近桌上的一瓶啤酒,举过头顶向所有人致意:“朋友们晚上好,我来自中国上海,见到你们很高兴” 。说完我举瓶一饮而尽……这时掌声和口哨声同时响起此起彼伏。忽然间有人取出一把琴弹了起来,随着琴声有人跳起了舞唱起了歌。老板说我运气好,一进来便让这里的气氛热闹了起来。

弹琴的人叫马赛洛,一曲弹罢马赛洛举琴举瓶要与杯,于是我当仁不让又是一瓶啤酒一饮而尽。随着马赛洛的琴声在唱歌跳舞的是马赛洛的两个兄弟,歌手叫露易斯,印第安人;还有一个也是乐手,名叫摩尔。他们三人是街头音乐组合,这几天刚从秘鲁演出回来。他们说休息几天后就开始在奥希金斯大街上献唱。

随着马赛洛的琴声再次响起,三人直接就在酒吧里练了起来。乐手马赛洛和摩尔忧郁的琴声如泣如诉,露易斯则唱着忧伤的歌……

俯视着黄昏,我把悲伤的网,

撒向你海洋般的眼睛。

被抛弃的人如同晨曦的码头,

是离去的时候了,哦被抛弃的我。

他们竟然唱的是聂鲁达的诗,是那首著名的《绝望的歌》。

他们为什么唱聂鲁达的诗呢?而且选择了如此忧伤的一首。

马赛洛轻轻拨着琴弦对我说,因为聂鲁达的爱情诗写得非常美,我们很向往它诗歌中的美好生活,但是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唱他的作品,在他的诗里我们找到了我们要的生活。

智利的美味:圣地亚哥厨房

1875年,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有个叫阿突鲁的渔民,因买挣了一大笔钱。阿突鲁想用这笔意外之财投资点生意,因为他不想再在海上吃风吃浪了。正当他在纠结做什么生意时,他从报纸广告上得知,智利证券公司要搬迁了,房东正在寻找新的买主。于是他便把这栋原先证券公司的房子盘了下了,并把他的渔民兄弟叫来,让他们设滩设点把捕来的海产品直接在这里卖。于是昔日的智利证券交易所变成了“阿突鲁海鲜市场” 。

由于是渔民们产销合一,“阿突鲁海鲜市场”的产品又新鲜又便宜,生意也就越来越好。只是阿突鲁没有想到,很多年后他的这个海鲜市场竟然被法国《米其林美食宝典》评定为“世界十大美食圣地”,而“阿突鲁海鲜市场”从此也有了个很浪漫很小资的名字——“圣地亚哥厨房”。

“圣地亚哥厨房”,位于奥伊金斯大街上的一栋白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内。面对这栋建筑我在想,如果我事先不知这里就是“圣地亚哥厨房”的话,我会想它是什么呢?我大概会想它是个银行,我也会想它是政府办公场所,我还会想它有可能是处私人住宅,而我最有可能想到的它会是堵场……我绝对想不到的是,它竟然会是海鲜市场。

走进“圣地亚哥厨房”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美食的集市,米其林宝典称它为美食圣地一点都不为过。“厨房”里有我见过的海鲜,但更多的是我没有见过的。至于价格,便宜得让我乍舌,比如非常新鲜的如杯口一般大的海胆,在上海至少300元一个,而在“厨房”100元能吃5个,一个3斤重的帝王蟹,在上海即使有至少也要1500元。而在“厨房”只需200元……虽然“圣地亚哥厨房”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但当年阿突鲁的理念却一直在“厨房”延续着:迄今所有的摊主依旧是渔民;所有的海产品由于坚持产销合一,依旧新鲜便宜。这些已经延续了好几代的摊主们,牢牢地守着当年祖先跟着阿突鲁创业而置下的这份家产。

只是如今“圣地亚哥厨房”远比当年“阿突鲁海鲜市场”要热闹并且丰富了许多,因为,之所以被冠以“厨房”之名,是如今“厨房”里除了海产品摊位以外,还多了许多灶头和餐桌,客人们可以在“厨房”里买了海鲜直接交厨师上灶头烹饪当场品尝,也可以如就餐一般找个位子坐下点自己爱吃的海鲜,而价格跟自己在摊位上买的是一样的。开始我很纳闷,如此这般那这些灶头们挣什么钱呢?后来我知道灶头们挣的是点酒钱。因为智利人吃海鲜一定是要喝葡萄酒的,而这些灶头上的厨师绝大多数出身于酒庄,甚至有的灶头就是酒庄直接在此设的。所以这些灶头上的厨师们是非常懂酒的,推荐的葡萄酒也是价廉物美。有许多智利人甚至是为了喝到他们推荐的好酒而来此吃海鲜的。

一个皮科罗克(是一种大蛤蜊,亚白色的肉,味道象螃蟹)、一条科尔维纳(一种深海鲈鱼,是用黄油煎烤的)和一份洛科(各种贝类煮的汤),外加一杯塔拉帕卡(智利著名的葡萄酒庄)2010年份霞多丽(葡萄品种)白葡萄酒,这就是我在“圣地亚哥厨房”用的一顿午餐。

? 玩转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

智利首都,南美洲第四大城市圣地亚哥,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国境中部,座落在马波乔河畔,东依安第斯山,西距瓦尔帕来索港约185公里。面积13.308平方公里,海拔600米。夏季干燥温和,冬季凉爽多雨雾。人口646.53万(2004年),始建于1541年。1818年迈普战役(智利争取独立战争中决定性战役)后,成为首都。

圣地亚哥大教堂

始建于1748年,原教堂无钟楼。1780年当时的主教向西班牙皇室推荐罗马筑师华金?托埃斯卡进行大教堂和小教堂正面的修缮,教堂加以了新古典主义风格,两座钟楼在他去世一年后的1800年底完成。该教堂内共有三个拱形长廊,每个长廊长度均超过90米。智利历任大主教的遗骸均保留在大教堂内。

中央邮局

始建初衷为圣地亚哥第一居所,即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瓦尔蒂维亚的私人住所。殖民时期为历任总督官邸,自1810年智利独立至1846年,为总统官邸;1846年以后政府办公地点以及总统官邸迁至La Moneda宫,即现在的总统府。此后不久,建筑失火,然而有几面墙劫后余生,仍巍然屹立。1882年被建筑师Ricardo Brown改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中央邮局大楼的前身。1908年,为迎接智利独立百年庆典,建筑师Ramon Feherman为中央邮局增加了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第三层,并增加了一个穹顶。现该楼用于中央邮局,在邮局二层设有邮政博物馆。

拉莫内达宫

拉莫内达宫是智利的总统府,为白色建筑,是西班牙帝国在18世纪兴建的最大建筑,也是西班牙美洲殖民时期最赏心悦目的建筑之一,具有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拉莫内达宫原为皇家铸币厂,负责铸造货币。拉莫内达宫由意大利建筑师托斯卡(Joaquin Toesca y Ricci)于1784年开始建造,1805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22智利总统以及部分政府部门在此办公,1951年成为智利部级历史遗迹。拉莫内达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的遗迹,因为它见证了直接影响智利的生命一些事件,比如说1973年的轰炸,曾遭到大规模空袭。

圣卢西亚山

靠近市中心的230米高的圣卢西亚山是著名的风景区。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盘旋而上,直通山顶。山上有古希腊雅典式的白石门廊,门廊两侧是古朴、苍劲的巨型壁画。满山都是茎干肥硕、形态各异的仙人掌,色彩艳丽的花草点缀其间。山腰有一处“石泉”,泉水缓缓从造型优美的石雕顽童怀抱的罐子中流淌出来,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形成一潭碧水。山岗上的古堡、雉堞和铜炮年代久远,迄今保存完好。

武器广场

圣地亚哥的武器广场,又称阿马斯广场。四周汇聚着圣地亚哥城最重要的宗教、政治和文化机构。广场西侧是全智利规模最大、气势磅礴的大教堂,北侧有国家邮政局、历史博物馆和圣地亚哥市政厅。广场里还有民间艺人的歌舞、音乐和脱口秀表演。

巴勃鲁?聂鲁达

聂鲁达在拉美文学史上是继现代主义之后崛起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浓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表现了拉美人民争取独立、民主、自由的历程,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力量。由于“他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聂鲁达于197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奎卡舞

奎卡舞被称为智利的“国舞”。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是由当时风靡全智利的萨马奎卡民间舞蹈演变而来的。奎卡舞是一种节日舞蹈,热烈欢快,体现男女青年田园诗般的爱情。其欢乐的旋律,优美的舞姿,深受智利人民喜爱。

奎卡舞大致如下:舞者一男一女结对,男着马刺白裤,女着彩色花裙,手持白手帕,舞蹈开始时,男子向他最倾慕的姑娘走去并向她伸出手,姑娘站起来,陪他在舞池中小走一会儿。之后,二人面对面站着,举起手帕,在观众的鼓舞下开始起舞。

上一篇:弗朗兹·李斯特的“遗迹” 下一篇:仓山老洋房探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