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活动趣味教学方法实践

时间:2022-07-30 10:10:06

幼儿数学活动趣味教学方法实践

【摘要】结合指南,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来进行幼儿数学教学,不仅能提高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数学活动教学质量。本文围绕幼儿数学活动趣味教学展开探讨,说明了如何智解教材,来创造和重构教学活动的内容,阐述了如何以幼儿为中心来实施数学活动的趣味教学,为这方面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幼儿 数学活动 趣味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52-02

引言

在新的发展时期,实施和发展幼儿数学活动趣味教学目标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能让幼儿初步认识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围绕有用和有趣是这个目标的关键,如何遵循幼儿认知规律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学习数学创造一条有效的学习道路,让整个幼儿数学活动充满趣味使幼儿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1 智解教材,追“有趣”、求“有实”的前提

(1)目标重构

反思:原“目标1”,侧重表述了幼儿活动的方式:点数;“目标2”则立足于幼儿空间领域发展的大基点,比较宽泛。“修改后的目标1”,阐明了活动的重点“能找出藏起来的积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过程的清晰表达体现了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据此“目标2”中对思维过程提出了具体形象的要求:能清晰表达观察内容,并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

(2)准备重构

反思: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是培养幼儿空间观念不可缺少的途径,虽然原活动也准备了实物模块,但是其数量仅仅适用于教师的操作示范,大部分的幼儿缺少操作尝试的机会。“修改后的活动准备”把原有教师的实物操作引申为形象生动白板课件操作,立体积木的随意拖拉演示,让“藏起来的积木”无处遁形;人手一份正方体积木,寓抽象的思维于直观操作之中,多维度的演示、摆弄,让“感知立体图形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成为可能。

(3)过程重构

反思: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幼儿空间概念的形成一般都是从观察开始的。原设计中,观察“立方体空间存在形式”所占的比例较少,以单个形体及一幢房子的拆分为主,幼儿尚未品出数积木的方法,就已然跨入抽象式的操作练习,且练习量较大;修改后的过程摒弃了原有的思维跳跃式设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二层楼向三层楼的过渡、数积木方法的梯式挑战、回归生活的实际运用,妙趣横生地把活动重难点――“找出藏起来的积木”蕴含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体现了以孩子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得数积木的过程充满趣味,数立体物体的方法扎实掌握。

2 慧读幼儿,追“有趣”、求“有实”的关键

(1)主体参与,把幼儿的生活作为活动的起点

幼儿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呼唤教学方式的改变。原活动中“数积木”过程,从奇妙的口袋游戏导入,虽激起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但目标指向单一,以“说出形体的名称”为主,游戏缺乏递进性,与第二环节虽有衔接但思维跨越大。修改后的案例,在生活化的问题“工人叔叔是怎样造房子的?”引领下,唤起了幼儿“记忆库”中关于空间概念的感性经验,使数积木的过程与幼儿空间观念、数数方法、实际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相关联,运用关键经验的回忆和现场正方体积木的观察,使经验与游戏巧妙融合。“一层一层往上造”看似是一个生活常识,却早已激活数积木的思路“一层一层数”,更启迪了幼儿有序数数的智慧“一排排数、一列列数”,触发了幼儿参与造房子游戏的高涨情绪开关。

(2)主导退让,把幼儿的需要作为活动的挑战

活动中幼儿的想法是变化多端的,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也会随时出现,抓住瞬间因势利导并随之提升拓展是至关重要的。“能找出藏起来的积木”是整个数积木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一系列渐进式的问题“造这幢房子你们用了几块积木?我怎么从图纸上看,造这幢房子只要用3块积木,第四块在哪儿?”层层推向隐藏积木的寻找。“你怎么知道最上面一块下面还有一块?说说你的理由”,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调动了孩子主动表述的欲望:“如果没有下面这块积木的话,上面的一块不就要掉下去吗?”重难点揭秘的主动退让既使“活动目标1”完美诠释,又包含了教师对幼儿自学能力的敬畏、赞赏。退让,在这里只是“形”的示弱,却孕伏着幼师课堂教学的更大推进。

(3)主动操作,把幼儿的认知作为活动的求新

一个活动就象是一次完美的旅行,“旅途”之中孩子是不喜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原设计枯燥乏味,大部分孩子对任务式的操作“不感兴趣”。因此,我们从“如何找到藏起来的积木”这一“关键疑问”着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把活动的材料从单维引向多维、从游戏引入生活。从图形的简单叠加,到看似简单的组合变化,均在不经意中抓住对幼儿空间思维概括与创造性的激发,使幼儿掌握了数积木的方法“上面有下面必然有”,幼儿的空间认知思维畅通无阻,且渐行渐远,趋于深刻、求新:原来为了节约空间,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有如“数积木”般摆放……在幼儿数学活动中,追求课堂的趣味灵动是永恒的主题,对《数积木》的反思性重构,既体现了教师智解教材、慧读幼儿的全过程,又彰显了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发展。对幼儿数学活动预设课程进行“创造性”重构,是一项看似简单却极其复杂的工作,给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

3 结语

由上文可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的趣味性十分重要,其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需要经常关注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现象,不断总结和分析,从现象到本质进行考虑,常常反思和归纳,做好智解教材、慧读幼儿这两个步骤,努力做好幼儿数学活动趣味教学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方绍媛.新课标下幼儿数学教学实践浅谈[J].速读旬刊,2014

[2]黄瑾,刘社娟.中儿园教师数学领域教学知识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3(01)

[3]甄丽娜.如何有效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结束环节[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1)

上一篇:刍议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下一篇:浅议中职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