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的农业“联合国”

时间:2022-07-30 09:55:05

天山脚下的农业“联合国”

2005年10月下旬,位于天山南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已经开始迈进漫长的冬季。当记者来到地处托什干河谷冲击平原上的乌什县时,一些当地的农户正忙着把今年最后一季刈割的紫花苜蓿送到大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收购点。依据国家退耕还林优惠政策,乌什人从1999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施植草计划。新疆大川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2001年走进这片南疆沃土。农业是投资多、见效慢的产业,这正是众多投资者对其望而却步的原因。4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川在农业工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怎样,政府、企业、农户又分别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收益?

“‘大农业’是按工业化的标准来搞农业。大投入、大手笔是必须的。”这是大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艾斌为他的“大农业”下的定义。作为一个中小投资者,艾斌是怎样把他的“大农业”构想变成现实的?

商人与政府的合作

乌什县地处塔里木河的源头,天山的雪水千百年来滋养着这片纯净而肥沃的土地。1999年,乌什县政府开始着手实施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产业化种植,并针对苜蓿加工业开展招商引资。

乌什县招商引资的消息让当时正在做纺机配件生意的艾斌动了心。虽然乌什地处边远的南疆,交通不便,但却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生态农业的所有条件。

2001年,艾斌与乌什县政府达成了协议,在乌什投资建立苜蓿加工厂。政府拿出3万亩荒地来给企业作示范基地,前20年不收费,由企业对土地进行改良,以此为样本,在全县建立起规模化的紫花苜蓿种植地带。

艾斌一再对记者强调的是,真正的大农业是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然而3万亩荒地,仅土地改良的成本每亩就需要1000元。3000万元的资金需求,让艾斌真正体会到“大投入”三个字的含义。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面前,艾斌想到的是如何最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身边的资源。

在艾斌的构想中,企业对当地各种农业生产资源的整合是借助于这样一种模式来实现的:通过向农民收购产品,帮助政府完成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把原材料集中到企业这个大的生产基地中来,实现规模化生产,由企业将产品统一推向市场。至于政府划拨的3万亩荒地,除了开垦出一部分建立示范园之外,其余则进行规模化的转包,联合一些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经验的农业开发个体和小型的农业企业,走出一条农业工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在这种构想的基础上,新疆大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很快在这片沉寂了千年的沃土之上建立起来。

疑似订单农业

艾斌没有想到,看起来很美的构想操作起来远非想象中那样轻松。政府划拨给艾斌的3万亩土地虽然是荒地,可当地的农户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土地是自己的。“我们自己的土地,为什么交给别人来开?”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当地的农户都对记者表示,这就是当时自己最朴素的想法。

艾斌并不慌张,在他的资源整合构想中,政府也是可利用的资源之一,而政府这一资源,对企业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其服务机能。“农业工业化的道路,不是要把农民排除在外,而是要把农民变成农业企业的工人。”在政府的协调下,艾斌组织人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土地开垦出来后,企业在用工上首先考虑当地的农户。农民自己的生产不受影响,又可以在新开垦的荒地上获取额外的收入,很快,荒地开出来了,大川农业拥有了自己的农业示范园。

要搞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仅仅依靠农业示范园无疑是不够的。“这仅仅是一个标准化的可复制的样本。”然而,当艾斌开始以农业示范园为标准向农户推广紫花苜蓿的种植时,这些淳朴的农民又不干了。“种粮卖不掉我们可以自己吃,种草卖不掉了怎么办?”站在如今已经一望无际的苜蓿地里,须发皆白的老农向记者坦言自己当年的顾虑。

让农民种什么和让农民不要阻止企业开荒不同,仅仅依靠政府的协调是无法达到目的的。相反,企业在这里还要帮助政府承担起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为此,大川农业开始不断组织免费的技术培训,从选种、种植、收割为农民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指导,并承诺对农户种出的苜蓿全部收购。“我们和订单农业不同,为了保证农户的利益,农户种植出的苜蓿,只要交来的,我们全收。因为规模化生产的路线决定了企业有这样的消化能力。”

谁来承担市场风险

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户的利益永远是一个三角关系,虽然最终结果由三者共同决定,但三者之间却也必然存在着利益的分歧。

“在早期收购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农户为了高产,让苜蓿长得非常粗壮了才收割销售,甚至经常遇到草里面夹杂着石块的情况,为此,机器不知坏了多少次。”大川农业负责基地管理的副总经理焦富疆告诉记者。

知识上的缺乏还只是小事,在企业运作初期,更大的矛盾在于农户难以理解企业的分级收购制度。

艾斌向记者介绍,紫花苜蓿只有在出蕾期收割,才能保证其原有的价值。在收购之初,大川按国家质量标准,将苜蓿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苜蓿每公斤0.8元,二级每公斤0.6元,三级每公斤0.5元,级外每公斤0.3元。用价格杠杆来要求农民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

“他们说是几级就是几级,他们说多少钱一斤就多少钱一斤,这在当时让我们的确很难接受。”在收购点前,农户阿不都沙拉木一边反复地仔细点数着自己手里的一叠钞票,一边小声对记者说。2003年,因为在苜蓿等级的认定上与企业存在着分歧,一些农户甚至上访到县人大,状告大川农业坑农骗农。为了让农户明白分级标准,大川农业邀请全县的人大代表到企业来参观,了解企业的质量标准和监督机制,然后再由人大代表到农户当中做工作。

在市场培育期,为了提高农民种草的积极性,大川甚至对农户交来的一些不符合加工要求的苜蓿一样照单全收,由企业来承担市场风险。“农业工业化,主要是向深度加工方向发展。”大川在做牧草加工的同时,开始对优质苜蓿进行植物蛋白的提炼。艾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苜蓿中提炼出的蛋白,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达到每公斤30美元,而各种成本加在一起,每公斤不过5元钱。通过深加工产生的农产品附加值,才是企业看中的利润空间。到2005年,示范园加上种植户,大川农业在乌什已经建起了一个28万亩的全国最大的紫花苜蓿种植基地。

利润与风险的共同转移

要实现农业工业化的转变,品牌的营造是关键。大川开始利用3万亩荒地进行招商,与一批种植大户签订了30年的承包合同。“我们针对的是那些有一定的资金和种植经验的农业投资者,规模都在千亩以上,大川把这些人手中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打造乌什的农业品牌。”

艾斌向记者介绍,在与这些承包大户的合作中,大川把土地分包给他们,由他们出资来改良,按照面积的大小和土壤墒情,3~6年内不收取承包费用,免费期满后,收费由每亩30元起步逐年递增,150元封顶。在这期间,大川可以为承包户提供开发土地所必需的资金和大型农机设备,待土地开始产生收益后,由承包户分期偿还。企业针对一些承包大户的产品,新建相应的加工厂,在销售上,承包户既可自行销售,也可委托给大川。目前,已有几十户承包户加入大川旗下。

熊仁辉就是这几十户承包户中的一员。2005年初,他从家乡四川来到乌什,承包了4000亩荒地搞起了水稻生产。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间隙中,熊仁辉向记者介绍,自己一直想搞规模化农业,但资金、土地、销路等都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而现在,他的精米加工厂已经入驻大川工业园区,准备把自己的稻米经过加工包装推向各大超市。在另一处4000亩的核桃种植园内,来自湖南的承包户向记者介绍,园内所种植的是大川引进的新品种核桃,挂果后每亩可获利4000元。

到记者采访之时,大川农业建立起一个种植示范基地和农业、工业、林果业三个生态园区。而乌什这个天山脚下沉寂了千年的新疆小城,也已经基本完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目前,大种已经引进了三家加工企业进驻工业园区,将项目、土地使用权以股权形式转让,与合作企业进行利润分成。记者问到,这样做不会使大川本身的利润有所减少吗?站在昔日冷冷清清,如今厂房林立的乌什县城里,艾斌意味深长地说:“利润的转移是和风险的转移同时进行。要想让农业走上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就必须集中多方的力量,大川的作用,其实更像是一个农业的‘联合国’。”

上一篇:宠物电台等10则 下一篇:商标“红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