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诵读教学回归语文课堂

时间:2022-07-30 07:33:40

让诵读教学回归语文课堂

提要:语篇是体现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的显著特征之一,而诵读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求知欲,让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得到有效地提高呢?那就是教师要引导并帮助学生“入境”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关键词:诵读;语文教学;作用

中国分类号:G633.3

现代语文教育心理认为,诵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活动,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它更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诵读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艺术美、情感美、思想美,而且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诵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将诵读进行到底-----是我们语文课堂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如《诗大序》所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者为了抒发心声,情不自禁地要吟诵、要歌唱、要手舞足蹈:而读者在真正领会到作者思想感情后,要再现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也只有通过朗读,因为朗读时一种再创造。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求知欲,让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呢?

一、 创设诵读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学习兴趣使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趋向。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并且认真感受到其不可或缺的时间作用,那么他就会积极的投入所诵读的东西。我们可以先从课本入手,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兴奋点,不断激发学生去诵读作品而获得灵感。比如在讲《沁园春雪》时,可以先借助国画图片给学生展示直观的视觉形象,并且找到合适的音乐作为辅助,使学生能够展开空间想象,引起学生朗读兴趣,接着问他们是否能够从所看到的形象吟诵出学过的诗歌作品。如何从画面中物体提炼一些意象,在学生心中构建诗歌的纯美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根据学生的诵读引导其进行再创造,这一创造过程是一个反复和升华的辩证过程,既不抛开那些既有的名篇佳作,也不完全囿于其中,课文内容的灵活导入是诵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要我们精心铺垫诵读情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由此可以改变被动诵读为主动诵读

二、 躬亲垂范,树立榜样,能使学生跃跃欲试

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辞发”,我们读文章则是“披文入情”。所以,要想指导学生诵读,每教一课之前,教师要反复认真地研读教材,朗读课文,设身处地地领悟其内容美,语言美,情感美,直至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感觉方可。

朱光潜先生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读书能不能达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境界,决定于情感的有无。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提高诵读质量,我采用放名家录音、老师范读等方法。记得有一学生谈到听《荷塘月色》录音磁带的印象时说:“那甜润标准的普通话,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完全把我引牵到那优美的荷塘月色中,去感受朱自清先生淡淡的”优、喜“的情韵-----我是那次诵读后,才知道怎样诵读的“。老师的示范诵读,对调动学生的激情,帮助学生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很有益处。实践证明,凡是老师读得好的文章,学生也读得好,凡是要求学生背的,老师先被给学生听了,学生也会背的快些,甚至十倍的有情有韵。学生的范读也很重要,一个班级总有几个比较出色的诵读手,让他们当领头羊,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三、看准时机,点播引导,引导学生品味意蕴

东树说:“读古人诗文,当赏其气势健拔雄绝处,文法高古浑迈处,词气抑扬顿挫处,转换用力处,精神处,清真动人处……“无论是讲读课文,无论是自读课文,凡是精美的文段,我都让学生熟读成诵,读出意境,进入角色,做到心中有书而忘乎其它,这样,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活的美感和愉悦感,从而加快景、情、理的积累和沉淀。《沁园春长沙》是写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意境深远,情景交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把“读”作为课堂的线索,贯穿课堂的始终,以读导学,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把诗歌的情感基调及停顿、节拍、韵律和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等。同时还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自由读、分组读、集体读、男女生分部读,最后能使学生将这首诗完全背下来。如此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的兴趣,有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们听老师读的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所以,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诵读习惯。中学生由于受社会的各种影响,有时会把方言当做文化的鲜明特征。当他们看到文本时,就会不自觉的发出相应的方言发音。在诵读速度上,要么快要么慢,而不是根据文本思想感情的需要。

四、思读结合,提高学生思维与写作能力

朱熹有言,“熟读而精思”,诵读的目的可感知,可理解,可感悟:而要感知、理解、领悟就必须精思。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刚读书不思考是不行的。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把“读”和“议”、“读”和“写”结合起来,先读后议,先读后写,议后再读。如此反复,学生就会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领悟,从而悟出文章的至理至文。如我在指导学生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提出“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为表现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你觉得那些词句写得好?”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悟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由于我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抓住了诵读教学,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较快。

高尔其指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而我们表现为这种艺术的魅力,就应该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那样:“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舒卷风云之色。”达到了这个境界的语文课堂教学,又何须过多地去对课文条分缕析呢?学生们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在润物无声中内化语言,理解课文,体味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的阅读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而在朗读课文时朗朗上口,流利畅达,做到以声传情,生情并茂。

上一篇:化学导学案课堂之我见 下一篇:寓学于境 寓境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