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宫廷文房用具

时间:2022-07-30 06:24:20

清代乾隆时期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相应发展而来的各种辅助文房器具,形式多样。其制作来源广泛,一部分出自内廷制作,如内廷设有“墨作”和“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品制作。一般是按皇帝谕旨由内廷画师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内廷恭造之式”。另一部分来自于地方进贡,或按内廷样式交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如御用笔、御用纸等,每年均按内廷要求制作进贡,其数量可观。特别是宫廷御用制品,不仅注重实用而且更加注重装饰艺术,选材精良,工艺精湛,可谓是集多种工艺之大成。

乾隆时期御用笔

乾隆朝内廷御用笔的制作,所用材质精良,金、银、玉翠,木、竹、牙管,应有尽有。表现在装饰、造型方面更趋于观赏性、艺术性,集多种工艺技法于一体,雕镂饰管,极尽上巧。这一时期,仍以浙江湖州制笔最负盛名,每年地方例贡文房用具中均以湖笔数量最多,还有一些管端题名笔是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织造承办制作。各地巡抚官员每年朝贡也均以湖笔进贡。

1 按内廷样式制作

乾隆朝内廷用笔,主要来自于地方进贡。一般是按内廷样式制作。如据档案记载:“乾隆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由内交出刻云汉为章笔一枝,珠圆玉润笔一枝,云中鹤笔一枝,万年青笔一枝,河清海晏笔一枝,青管小提笔一枝,奉旨:六样笔著常安照样,每年各做五十枝进来,钦此。又刻惟精惟一笔一枝,奉旨:此一样笔著常安,照样每年各做二十枝进来,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16册,479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详细记载了每年照内廷发样制作各式题名笔的情况。又如“乾隆十二年七月十二日,由内交出经天纬地笔一枝,奉旨:著常安,照此笔样做十枝进来,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16册。515页)其中所述有青管小提笔和管上题名笔两种形式。由此可见,笔管镌刻云汉为章、珠圆玉润、云中鹤、万年青、河清海晏、惟精惟一、经天纬地等题名笔,成为乾隆时期御用笔特点。至今这些毛笔仍有一定数量传世,均尚未开笔使用。此外,内廷御用抓笔每年也有一定数量制作。如乾隆档案记载:“乾隆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传旨:常安每年所进之笔,着将式样传与顾宗令,每年按数做来,再另发抓笔四枝,照样大小要做兼毫,每年每样各做五十枝进来,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16册,520页)详尽记载了大小兼毫抓笔均按内廷发样,每年每样各做五十枝进贡。此后,每年地方均有一定数量的毛笔进贡内廷。至乾隆中后期宫廷所贮毛笔数以万计,材质种类多样。正如清吴振械《养吉斋丛录》所述:“供御文房四事,别类称名,不可胜纪……笔之属则以书‘福’笔为‘万馔珍用’之管。所谓赐福苍生也;御书常用者,有斑竹管、大提笔、髹漆、文檀各种提笔。其寻常供用朱书、墨书之用者,则有万年青管、经天纬地、万年枝、云中鹤、惟精惟一、云汉为章,及竹管、檀管、钿管、皆由外省供进。”(清吴振械《养吉斋丛录》第28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这些题名管笔在乾隆朝《宫中进单》中也有详细记载:如乾隆十六年十二月,两浙盐政兼织造苏楞额进贡笔墨纸砚数百件,其中笔品有“经天纬地”“万年青”“云汉为章”“表正万方”“小紫颖”“云中鹤”“檀香笔”等(清乾隆《宫中进单》第0089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种类多样。这些题铭笔成为皇帝御笔朱书、墨书日常用笔。

2 地方进贡

清代内廷用笔,主要由江南织造、江宁织造、杭州织造等按内廷发样承办制作。每年地方官员单以毛笔进贡的数额高达数万件。除大量的御用笔备用外,还有颁发内廷各处记录、抄¨或赏赐等用途。据章乃炜《清宫述闻》记载:“庚申十月,赐内阁翰林院官笔五千枝,为阁中票签、院中讲章、记注之用。内阁分其半,余给讲官人各五十枝,写正本者人各五十枝,写副本者人各三十枝。更以五百枝备写档案,存起居注。五百枝备写讲章,存外衙门。笔为丁酉年制,世祖御书房所藏也。”(章乃炜《清宫述闻》第105页,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5月)(庚申为康熙十九年,丁酉为顺治十四年)从上述记载可知,清代内廷所需用笔的数量可观。每年地方均有一定数量的制作进贡内廷。如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云南巡抚刘藻贡品中仅湖笔一项,数目高达四百二十枝。至乾隆晚期,增加至五百零三枝。(清乾隆《宫中进单》第ri040单)因内廷库存数量过多,乾隆晚期便减少各地进贡方物,其中毛笔的数量也有减贡。据《养吉斋丛录》记载“乾隆五十七年,以各省督抚呈进方物,有非本省土产,……应贡土物有过多者,亦皆核减。其时,如懋勤殿所存的色笔有两万余枝,故令浙抚于三次应进一千五百九枝内,减为七百五十枝,以备御用而已。他物裁减亦类是”。(清吴振域《养吉斋丛录》第263页)以上所记例贡毛笔均为湖笔,由此可见,当时浙江湖笔,成为宫廷御用笔的主要来源。

3 毛笔的形制特点

御用毛笔的形制种类丰富,极具特点。其材质有竹管、木管、漆管、瓷管、玉管、玳瑁管、骨角、牙管等,选材精良。除一般常用的传统竹笔管外,还流行一种带斗的提笔和抓笔形式。其形制一般由笔管和笔斗两部分组成,也有管斗一体的形式,在清代广为流行并大量制作。提笔的管斗装饰精美,笔斗与笔管取材或相同或相异,争相斗艳,既具实用又具装饰效果。笔斗的材质各异,如玉斗、牙斗、木斗、珐琅斗、骨角斗、瓷斗等,形制多样,富于变化。按提笔规格的大小不同,又有小提笔、中提笔、大提笔之分。因提笔纳毫丰满,且笔直沉稳,适宜书写各种书体。抓笔较提笔更加沉稳,纳毫丰满圆健,笔的形制短而粗壮,一般为鬃毫或兼毫,适于书写匾额、横幅大字。

毛笔的选毫讲究,常见有兔毫、羊毫、兼毫、狼毫、貂毫、鬃毫等,并有敷彩毫或点翠笔毫,装饰精美。笔毫的造型也富于变化,有兰花蕊式、笋尖式、葫芦头式等,形式独特。除选毫精细外,其笔颖更具“尖齐圆健”之美,特别是敷以彩毫或翠毫装饰,更将实用笔的制作与精美的装饰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清代毛笔极具特色的时代风格。

4 笔管题铭及装饰特点

笔管的题铭是清代制笔工艺的特点之一。特别是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笔,笔管均镌刻题名,如万年青、经天纬地、云中鹤、惟精惟一、云汉为章、表正万方、小紫颖、云中鹤、海晏河清等,赋予毛笔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于笔端,无不构思奇妙。笔管注重装饰,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笔管描金彩绘图案或薄艺雕刻,采用镂雕或浅刻或留青工艺等,技法娴熟,极具艺术效果。

此外,每年元旦或新春,皇要举行开笔仪式,案设盛有屠苏酒的金瓯永固杯,置放朱红描金云龙绢及朱墨,其书“福”用笔,管端镌铭“万年枝”或“万年青”,或“万撰珍用”管笔,御笔亲书吉语,祈福苍生,永保江山基业永固。这些题铭诗句的毛笔,一般是按内廷要求或样式交由地方制作,至今故宫博物院藏有文房用笔数千余件,大部分尚未开笔使用,应为内廷御用或陈设备用笔。

乾隆时期宫廷御墨

清代宫廷造办处设有“墨作”,专门负责御用黑墨和朱墨的制作。“墨作”自康熙年间建立至清代晚期一直沿袭制作,所制御墨一般署有“御墨”字样或制作年款,以康、雍,乾时期最具特点,并形成“内廷恭造之式”。特别是乾隆时期内廷御墨的制作仍承袭旧式并创新发展。其形制种类多样,既有以内廷书斋命名的墨品,又有以传统历史题材为内容装饰的各式博古集锦墨。如仿明式或仿前朝各式墨品,并制作有黑墨、朱墨、五色墨等多种形式。并出现墨品纹饰描金或设色彩绘,极具典稚华贵。其在造型、装饰内容等方面呈现出宫廷独特的艺术风格。

1 以书斋命名的墨品

乾隆时期内廷御墨的制作形式多样,其中以内廷书斋命名的墨品,成为御墨的特点之一。如敬胜斋法墨、敬胜斋珍藏墨、遂初堂藏墨、御制淳化轩墨等,均以内廷斋堂轩室命名于墨品,极具文化内涵。这些墨品,均造型规整,多为长方矩形,便于研磨使用。除本色黑墨外,还制作有朱墨形式,供御笔朱书或墨书所用,它们极具实用性,不仅成为内廷文化活动的消耗品,而且更赋予墨品浓郁的文化气息。

2 各式博古集锦墨

乾隆时期除以书斋命名墨品外,内廷“墨作”还制作有大量的各式博古墨。其形制各异,不局限于单锭墨品,而是以多种形式组合的各式集锦博古墨。所制墨品或仿明式或仿康熙朝墨式等,有以造型命名的墨品,也有以装饰图案命名的墨品,其形式多达数十种。如乾隆四十年重装所制博古墨,以四十种各式墨组合而成,分别有螭佩、凤佩、青圭、昭文、国宝、七香图、鱼佩、艳友、春华秋实、仙山楼阁、天保九如、有虞十二章、内殿轻煤、兰亭高会等,图文并茂,或以图文或以造型命名于墨,并特制红雕漆龙纹墨匣盛装,为乾隆时期内廷御墨形式。这些博古墨品,除本色黑墨外,还制作有各式彩墨或漱金墨以及在墨品纹饰上描金或彩绘,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极具皇家品位。

3 地方贡墨

除上述内廷“墨作”所制御墨外,还有一些墨品是按内廷样式交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办或由地方按年例进贡,每年地方官员均有例贡徽墨。如乾隆时期《宫中进单》详尽记录了地方进贡墨品的情况。

从上述所列贡墨分析,地方例贡墨品中多以“朱锭”“徽墨”共二百锭为数进贡,每年进贡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四月,七月或八月,或十二月,既春贡、万寿贡、年贡。每次进贡的墨品多为万年红朱锭或徽墨,其中徽墨有光被四表、太平雨露、耕织图墨等,至今这些贡墨仍有一部分传世。现藏故宫博物院。

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纸

乾隆时期御用纸的制作来源广泛,一般是交由地方织造,按宫廷式样尺度制办,每年各地官员均有纸绢进贡。纸品种类多样。特别是乾隆时期制作有大量的仿古精制纸,均按内廷发样制作,数以万计的纸品源源不断来自地方进贡。

1 地方进贡

清代内廷用纸来源广泛,一般是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按内廷画样承办制作。自清康、雍、乾时期至清代晚期,每年各地朝贡、岁贡、春贡、万寿贡等,均有纸绢进贡,其数量可观。特别是乾隆时期,每年各地进贡纸品数以万计。据清乾隆(《宫中进单》记载,苏州织造在乾隆十七年(1752)、二十四年(1759)、三十三年(1768)、三十九年(1774)、四十年(1775)、四十一年(1776)所贡纸品,仅蜡花笺一项每次进贡一万张。(清乾隆《宫中进单》第0048单、第0059单、第0064单、第0055单、第0075单、第0055单)各地进贡的纸品也均有定数。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八月,漕运总督德保进贡“上用”纸绢,有“福字绢笺”“对联绢笺”“条山绢笺…‘横披绢笺”各一百幅,又“本色宣纸二百张,罗纹纸二百张,”(清乾隆《宫中进单》第0023单)仅一次进贡纸绢多达九百张。乾隆五十四年(1789)福建巡抚徐嗣曾一次进贡上用仿藏经纸五百张。(清乾隆《宫中进单》第0059单)另外,毁抄废纸也是交由杭州织造承办制作。

除年例贡纸外,清代内廷还有各种特殊需要的专用纸,如谕旨、敕书笺纸,均按内廷式样交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盐政等承办制作。

2 纸品种类

清代宫廷御用加工纸绢,仍沿袭旧制,在继承了明代制作技艺基础上有长足的进步和提高。特别是乾隆时期,纸品种类丰富,制作精良。宣纸加工技艺精湛,并出现多种用途的仿古佳纸,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乾隆时期内廷纸品种类多样,常用的有大榜纸、磁青纸、高丽纸、油高丽纸、棉榜纸、连四纸、本纸、呈文纸、油呈文纸、西纸、台连纸等。除油画多用白素绢笺外,内廷用纸按功用大致可分为:御笔书画用纸、写经用纸、书籍用纸、装裱用纸、工程用纸、画样用纸、包装用纸、日常用纸等。如御笔书画用纸有各色粉蜡笺纸、洒金纸、罗文纸、宣纸、仿金粟山藏经纸、侧理纸、仿明仁殿纸、梅花玉版笺、澄心堂纸等。内廷特殊用纸,如“谕旨需用十二龙黄笺纸”、“敕书应用独龙大香笺”(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41册,第345页)、装饰贴落或糊墙用蜡花笺纸等,均形成一定规制。

乾隆时期内廷纸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制作数量庞大,不同原料、不同装饰、不同规格的纸品,均有制作。这一时期纸品加工技术成熟,表现为仿古精制纸的再加工技艺精湛,均代表了清代造纸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

3 仿古精制纸品

清乾隆时期仿古纸有多种,如仿晋侧理纸、仿宋金粟山藏经纸、有斑点藏经纸、无斑点藏经纸、仿澄心堂纸、仿明仁殿纸、仿梅花玉版笺、仿高丽纸等,均有传世纸品。如现藏仿明仁殿纸,纸面幅有“乾隆年仿明仁殿纸”戳记。据乾隆四十三年十月记载:“将杭州织造徵瑞,送到仿明仁殿笺纸五十张,有斑点藏经纸二百五十张,无斑点藏经纸二百五十张,宣纸一百二十四张,随做样纸一张,呈览,奉旨:仿明仁殿纸交宁寿官、淳化轩,各十二张,懋勤殿十张。有斑点无斑点藏经纸,交宁寿宫、淳化轩,每样各交一百张。懋勤殿各五十张。其宜纸交热河五十张,宁寿宫、淳化轩,各十二张,其余三十四张,并做样纸一张,俱交懋勤殿。再传与微瑞,此次做来藏经纸消薄,亦有道子,嗣后,抄做略厚些,不可有道子,每十张一卷,不必用纸衬垫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38册,第650页)记述了乾隆时期杭州织造微瑞承办仿古纸的情况。

乾隆皇帝对御用纸张均有的特殊要求。如仿澄心堂纸不局限于一种颜色和花纹,由最初的绿色、兰色、粉红色三种,发展为五种颜色,其中有染黄、绿、白、粉红、淡月白等五色,纸面装饰花纹各异,如画金龙纹、画金折枝碎花纹、金钱、流云福花纹等,均按内廷画样制作,纸幅均有“乾隆年仿澄心堂纸”印记,其印戳有牙刻或石刻之分,也是由内廷刻制。这些精制纸笺的仿制成功,均体现了乾隆时期传统的造纸技术的发展和技艺的高超,在中国造纸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砚

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砚品,大部分是由内廷“砚作”所制,其中有松花石砚、端石砚、歙石砚、仿古澄泥砚、暖砚等形式多样。也有一些砚品是交由地方按内廷样式制作。如乾隆年仿古各式澄泥砚,由内廷发样交苏州织造承办进贡;还有少量的砚品来自地方官员的朝贡。内廷砚作所制砚品,一般是由如意馆画师画样,呈准后,再由内廷的砚匠照样制作。每年内廷砚作都有大量的砚品活计制作,以供内廷陈设或备用。除砚作外,内廷还专门设有匣作、木作、油漆作等,随砚形配盒,一件砚品做好成型后,一般还交由“刻字作”刻字,并镌刻御题诗文和年款等,均形成内廷规制。

1 宫廷御用砚

清代内廷设有“砚作”,专门负责内廷御用砚品的制作。砚石材料多来自于地方开采和进贡。自康熙年间,始以松花石为砚,深受清代帝王的青睐。因石材产自吉林松花江流域,为满州发祥地,即“龙兴之地”,各朝均承袭制作,并形成内廷定式,成为御笔朱批或赏赐近臣用砚。

松花石砚的制作多出自内廷“砚作”。自康、雍、乾时期,均以四十方为定数备用。据清《养吉斋丛录》记载,“松花江石也称松花玉,绀绿色,出混同江边抵石山,清圣祖时始创为砚,四朝以来,各有妙制珍藏,滑不拒墨,涩不滞笔,允为佳品”。又“端凝殿为乾清宫东配殿,其南三楹藏康熙、雍正、乾隆间所用砚、墨,其砚悉以松花江石为之,三朝各四十枚,形式不一。”(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第283页)记述了三朝所制松花石砚的情况。至今三朝所制松花石砚均有大部分传世,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博物院。

暖砚作为政务用砚或冬季用砚形式,各朝均有制作。一般出自内廷“铜作”或“珐琅作”。特别是乾隆时期,承袭和发展了前朝暧砚形制,不仅有用水温砚,还制作有水温和炙炭合二为一的暧砚形式。其造型有葫芦形、圆形、八角形、长方形、双履形等,并多次制作烧古铜匣暖砚。如乾隆二年十一月,珐琅作记载:“珐琅暧砚一方,烧古暧砚一方,传旨:着照珐琅暧砚上花样足子,做铜烧古暧砚二方,再照铜烧古暧砚样,做烧砚十方,足子亦照珐琅暖砚上足子样式,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7册,第738页)其中记述有烧古暖砚一次成做十余方。从中可知,御用暧砚均出自内廷制作。至今这些暖砚仍有部分传世,并与档案记载相符。如乾隆六年三月广木作记载:“交铜烧古鎏金葫芦暖砚书灯冠架福寿陈设一件,传旨:着另换木座,应收拾之处收拾,钦此。……于本月二十三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铜烧古鎏金葫芦暖砚书灯冠架福寿陈设一件,另换的紫檀木座,持进交高玉呈进讫。”(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10册,第200页)记述了一件铜烧古鎏金葫芦暖砚另配紫檀木座的情况。此件暧砚现藏故宫博物院,长26厘米宽25厘米,高28厘米。造型以五个葫芦果实相围而成,中问大葫芦巧做为暖砚、其外左右对称两对葫芦形器,一对呈横卧状,可用作贮物盒。另一对呈直立状,其一为水盛,其二为书灯,书灯铜蜡阡可拆装隐于盒内。暧砚盒盖上饰铜鎏金五蝠捧寿纹,盖面上高擎的铜柱为冠架,冠架顶上饰鎏金团寿纹,有寓福禄寿吉祥。此器造型独特,由大小五个葫芦组成,瓜瓞连绵,是一件集多功用为一体的文房暖砚,极具宫廷特色。

此外,乾隆时期内廷“砚作”还制作有大量的各式仿古砚,其材质有端石、歙石、紫石、澄泥等。其形式多为有所本的仿制,或仿自明砚谱或仿自旧砚。如仿汉石渠阁瓦砚、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仿唐八棱澄泥砚、仿宋玉兔朝元砚、仿宋天成风字砚、仿宋德寿殿犀纹砚,以上六种砚式分别成套制作,并镌刻御题诗文于砚及砚盒。每件砚品或配以嵌玉木盒,共装一紫檀木盒,成为乾隆时期特有的御用砚品。特别是各式仿古澄泥砚均由内廷发样或发料交苏州承办制作。

2 苏州澄泥砚的制作

澄泥砚,除内廷“砚作”制作外,还有一些是发往苏州按内廷式样制作,也有一些是照内廷“砚作”做好的蜡样、木样制作,其中所用澄泥原料也是由内廷发往苏州。如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行文记载:“传旨:虎砚头项不好看,着拨蜡样呈览,准时向乾清官要澄泥四块,发往苏州合做虎砚二方,钦此。……于二十九日照虎砚蜡样做得木样,并做样虎砚,随盒交太监如意呈览,奉旨:着交苏州照样成做。其颜色务必与原样一样,得时不必刻字,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39册,第522页)这应是,一件澄泥虎伏砚的制作过程。乾隆晚期曾有多次制作虎伏砚,分别陈没在内廷或香山、瀛台、行宫等处备用。

澄泥砚自乾隆四十年开始大量制作至乾隆晚期一直没有间断,或交由苏州承办制作。如乾隆四十四年活计档案记载:“澄泥砚二方,加用宜兴澄泥三成,烧造砚二方,其澄泥砚交苏州全德,将所传做之澄泥砚,俱照加宜兴澄泥三成之法烧造”。(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43册,第513页)从中可知,澄泥砚的制作不仅有取汾河之泥,而且还有加用宜兴澄泥之法制砚,交苏州所制成品砚,再由内廷懋勤殿拟字或专门刻字人镌刻诗文或款识。至今故宫博物院现藏砚品中,还有一些尚未题刻诗铭的各式澄泥砚。又据四十七年行文记载:“交澄泥二十七块,传旨:着发往苏州成做澄泥砚,足做几分做几分送来。”(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45册,第411页)至五十年十二月,分别以大小两份为数成套进贡,共计十四份,每份六件,共计八十四件。由此可见,乾隆时期澄泥砚的制作数量之多,均交由苏州按内廷样式制作。

3 地方贡砚

除上述交由内廷“砚作”所制澄泥砚外,地方也有少量的成品砚进贡内廷。特别是乾隆时期,地方进贡的澄泥仿古各式砚,均按内廷样式制作,如乾隆四十六年《宫中进单》记载:“山西安察使,臣袁守诚跪进,御制铭澄泥砚十八方三匣。”(清乾隆《宫中进单》第0094单)也应是六方成套仿古各式砚。现今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署名“臣徵瑞恭进”款的仿古各式澄泥砚,其中附黄纸签上墨书:“发下澄泥砚六方,臣等公同阅看,系乾隆年间徵瑞仿古制造承进者,泥质尚细,陶范亦精,惟火气未退,骤难适用,谨奏。”此套砚品,因当时不合用被放置一边,至今仍完好如初。由此可见,澄泥砚的制作,除内廷砚作制作外,还有山西、苏州等地进贡。至今仍有大量传世,再现了乾隆时期宫廷用砚的基本形式。

现知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房用具约八万余件,大部分是清代宫廷旧藏,特别是乾隆时期,根据皇帝的个人喜好制作有多种文房器具,除笔墨纸砚外,还制作有多种形式各异的辅助用具,如笔架、笔插、砚滴、水丞等,极具时代特点。乾隆皇帝更喜赋诗题咏,御题笔墨纸砚等文具多达数百首,并命内廷臣匠将御题诗文镌刻于墨品、砚品、砚屏、笔筒、笔洗、文具匣等,极具文化内涵和文人品位。呈现出宫廷独特的艺术风格。

上一篇:深心托毫素 雅玩伴三余 下一篇:孙中山题赠“品重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