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时间:2022-07-30 04:44:55

春晚,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一张春晚节目单,浓缩社会大舞台。祖国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家庭的忧乐,人们的观念,都能在春晚节目变迁中找到缩影

独特的民俗情结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嵌入中国人人生和人心中最富文化内涵的节日。1983年开始的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又为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涂抹了浓彩重笔,在家人团聚、包饺子、吃团圆饭、写春联、放鞭炮的春节内涵中,从此加入了“看春晚”这一新的内容。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中国人过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娱乐大餐。

从1983年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连续举办了24年,高达90%的收视率,覆盖祖国大江南北、穷乡僻壤,乃至全世界的华人区和众多的国家和地区,其影响力无可比拟。尽管主持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节目翻新了一遍又一遍,对春节晚会的评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除夕夜看春晚,却始终成为了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春晚成了一个民俗,成为了春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它似乎春节就不完整。

折射出中国的变革

春节联欢晚会,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台文艺演出,它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深刻而巨大的变革。从人们的衣着,晚会的场景,演出的服装,节目的形式到主持人的语气和串连词以及请到现场的热点人物,无不生动形象地透视着中国时代的进步,折射着24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内容的变化,成为中国社会的变迁缩影。

透过24年春晚的节目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世纪80年代的节目内容以主旋律的“歌”为主,形式上以“个唱”为主,它承载着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意识的启蒙,承载着刚刚挣脱精神枷锁后“我要歌唱”的国人内心喜悦,当年费翔《故乡的云》、张明敏《我的中国心》、苏小明《军港之夜》及《龙的传人》等今天看来很是平常的歌曲,在当时却能让全国观众如痴如狂掌声如雷,也反映了当时有电视的人少、节目频道少、娱乐节目更少、人们的选择少的时代特点和人们的民族情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对文化节目需求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春晚的节目与时俱进。上世纪90年代春晚的节目更注重情节,内容一改上世纪80年代单调、死板的布局安排,变得更欢快、更轻松。形式上以“演”为主,语言类节目增多,杂技、歌舞、国粹京剧及形形的地方剧目陆续在春晚的舞台上受到欢迎,即使是歌曲的演唱,也更多地以联唱的形式出现。它折射出了中国文艺舞台的日益繁荣和人们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文化舞台更加丰富多彩,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越来越多,同一首歌、欢乐968、星光大道、阳光快车道等晚会类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大众娱乐的方式、方法日益增多,看电影、看电视、看戏、唱歌、上网、玩游戏等日益成为人们娱乐的选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希望生活得更快乐、更轻松的诉求,延伸到对春晚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将“娱乐”、“联欢”、“喜庆”作为主格调,节目选择和内容安排以语言类节目为主,表现形式更多地是“说”,幽默风趣的小品,谈笑风生的相声,让国人在春节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开怀大笑,尽情欢乐,消除工作的疲劳,忘却生活的压力,舒展快乐的情感,张扬人生的乐趣。

一张春晚节目单,浓缩社会大舞台。祖国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家庭的忧乐,人们的观念,都能在春晚节目变迁中找到缩影。

见证了中国的成长

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种科技形象化的综合载体,从春晚的灯光、音响、舞美设计、布景、服装、道具、场面等绚丽耀眼、具有浓厚现代气息的视觉效果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83年的5962.7亿元增加到2006年超过20万亿元的增长历程,仿佛看到了我国“神舟”卫星的发射、杂交水稻的培育、微观世界的探求,仿佛看到了我国融入世界的坚实的脚步声。

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面折射社会变迁的镜子,从节目内容的多样化、人们选择的多元化、欣赏口味的层次化、品评春晚的大众化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人审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化、选择的多样化,仿佛看到了中国文艺舞台上的百花齐放、人才辈出,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仿佛听到一个海纳百川、宽容和谐的中国社会成长的呼吸。

春晚,是一盘小菜还是一道大餐我们姑且不论,因为在一个打破了思想樊篱的多元社会中,众口难调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透过春晚和人们对春晚的评头品足,看到了中国人欣赏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的丰富、心情的舒畅、思想的解放,看到了由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进而信息社会的国人,在逐步扬弃烧香祭祖大吃大喝、发压岁钱放烟花爆竹、恭喜发财互相拜年这些祖宗留下习俗的同时,力图挖掘全面聚会的春节中春晚的娱乐价值的期待。

春晚,因为盛名和隆重而承担着太多的责任、太多的期待,同时也承载着太多的包袱。祝愿春晚越办越好。(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众人谈春晚>>

看春晚 品亲情

春节晚会对于文化生活匮乏的农村那是一道大餐,能够给乡亲们带来愉悦。尽管每天电视里各类节目丰富多彩,但我最钟情的就是每年的春节晚会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东西,看着春节晚会,说着家长里短,守候着零点钟声,享受着温馨的家庭亲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希望今年的春节晚会能使大众越过“审美疲劳”,不断获得新鲜的艺术感受。――任继祥

添欢笑 悟人生

24个春节晚会就好像24朵美丽的鲜花在我心中种下了深深的“春晚”情结。回首历年的春晚,那一首首甜美的歌声,那一段段令人开怀大笑的相声和小品或是那一个个美妙动人的舞姿,都像丰盛的“年夜饭”,给我一种美的享受。看春晚是一种美的享受,也可以使你从笑声中去感悟人生。――肖 敏

遭异化能长久吗?

春晚的诞生,初衷很简单,就是给人们添点乐子,或曰,这是一档娱乐节目。娱乐,是需要点精神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春晚的娱乐精神被异化,这样的节目自然很难有安身立命的根基。

另外一种异化,就是在娱乐精神丧失的情况下,春节晚会成为演员的名利场,商家的广告台。很多“除夕演员”除了这一晚,几乎不见可持续发展。当一场娱乐晚会成为少数人的PK台时,它早已经被它的唯一上帝――受众在心里PK掉了。――刘 丰

文化多元化导致春晚式微

春晚作为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化权力,从80年代的高高在上,面对亿万嗷嗷待哺期待精神食粮的受众,到90年代尚能保持向主流群众的文化灌输能力,再到如今的惨淡局面,其实正是主流文化权力日益疲软,社会文化渐渐多元化,大众逐渐脱离整齐划一的文化消费趣味的必然结果。――胡刊珊

上一篇:从“兰成长案”反思媒体功能 下一篇:“民间悬赏”:私力救济不宜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