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30 04:14:59

干扰素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消旋卡多曲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效果,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收集本院住院治疗的12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口服蒙脱石散及肠道益生菌,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干扰素肌注,及消旋卡多曲口服,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结论:干扰素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干扰素;消旋卡多曲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75—01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秋季为发病高峰,多见于2个月~3岁以下儿童[1],本病发病率高,但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治疗措施为口服或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本院采用干扰素肌注联合消旋卡多曲口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2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2]。年龄在2个月~3岁,其中男75例、女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等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长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本次调查。

1.2 治疗措施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补液,口服蒙脱石散及肠道益生菌,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肌注干扰素5mg/(kg·天),连续3天,口服消旋卡多曲1.5mg/(kg·次),3次/d,每日总剂量

1.3 观察项目 治疗期间记录大便的次数及性状,密切观察并记录患儿的退热时间,同时记录是否有腹胀、便秘、皮疹、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 执行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①显效:经治疗72h内,患儿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经治疗72h内,患儿大便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改善明显;③无效:经治疗72h内全身症状、大便的次数及性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7%(p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其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是造成婴幼儿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可造成死亡。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轮状病毒受体,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其变性、坏死、脱落,导致肠黏膜吸收水分及电解质的能力下降,肠液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2]。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较理想治疗方式是抑制肠道的过度分泌,减少水和电解质的缺失,同时又不影响正常的水盐吸收。消旋卡多曲通过抑制脑啡肽活性,抑制内源性脑啡肽降解,延长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从而抑制水、电解质过度分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抗分泌作用,不影响正常的水盐吸收。

干扰素是抗病毒感染中最主要的淋巴因子之一[3],可以通过抗病毒蛋白的产生,分解病毒mRNA或阻止病毒mRNA的功能,使病毒不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保护宿主细胞不受病毒的破坏,另外,干扰素进入机体后可以刺激免疫活性细胞,防止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变态反应; 轮状病毒患儿体内产生干扰素能力下降,导致内源性干扰素不足,因此增加外源性干扰素后通过刺激机体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大量干扰素,从而弥补内源性干扰素的不足,增强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提高T细胞、B细胞免疫功能,增加巨噬细胞的功能,阻止病毒进入正常细胞,减轻对正常细胞的破坏,从而缩短病程。总之,干扰素可以通过减少病毒mRNA 的生成,减少病毒复制,使病毒感染的细胞减少,同时增加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率,从而达到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目的。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症组(P

参考文献:

[1] 邓寅业.消旋卡多曲与西咪替丁联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9):891-893.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4-496.

[3] 殷思纯,尹红,李发武。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6,8(6):834—835.

上一篇:人工流产术后口服妈富隆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的临... 下一篇:透刺电针加TDP治疗周围性面神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