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思路及对策

时间:2022-07-30 03:49:56

边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思路及对策

摘 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在城市务工经商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语言、、生活习俗、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困境,融入城市的进程较为艰难复杂,提出有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思路和对策,对于边疆城市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82-02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城市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新疆城市化的进程更是明显加快。据统计,新疆的人口城镇化率由1977年的22.9%提高到 2009年的39.8%。①城市化必然导致人口流动的加速与频繁,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势必会打破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更加紧密。无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多元文化的形成、带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正确全面看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务工经商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困难,城市适应过程显得较为艰难复杂,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同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城市的管理和民族工作等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妥善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的各种困劲和问题,使他们更好的尽快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中,这对于巩固和发展新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继续推动城市民族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更好的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创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推动并维护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

一、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南疆社会经济

与全国相比,新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尤其是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问题。例如,目前,新疆贫困人口还有227万人,约占新疆农业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西南缘的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人口占到全新疆贫困人口的八成以上。而由于地处边远、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南疆三地州人均GDP仅为全自治区平均水平的31%,绝大多数县市财政不能自给,无力于建设和发展,农民增收和居民就业极为困难。②因此,大力发展南疆三地州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才是缓解城流动人口压力的根本之策。20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并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即力争利用5年时间使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所以说,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座谈会精神,大力发展南疆经济,切实解决南北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是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二、加大教育、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素质

“教育是获得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机会的主要手段,是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③由此看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适应乌鲁木齐市城市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的限制。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及收入水平,并使他们成为城市中的“新贫困群体”。④所以城市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政府财政投入、委托培训学校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汉语水平;同时,强化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的在职培训、专业培训和就业培训,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他们获取就业机会的水平。这不仅是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呼声,也是维护城市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三、想法设法拓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是大势所趋,第三产业也将逐渐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城市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减轻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税负、提供信贷支持、在技术支持、员工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等各种措施,大力扶持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实际,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带动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此为流动人口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和空间,并使第三产业成为创造就业岗位和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

其次,加快新疆中小城市化建设步伐。作为典型的绿洲经济,新疆各城市间的距离较远,地域观念鲜明,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动效应相对较弱。而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小城市在承接核心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并向中小城镇传递信息扩大产业带动效应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据新疆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进一步加大中等城市的建设力度,将有条件的地州所在城市发展成中等城市,并在这些中等城市间有重点地发展一批小城市,最终形成体系较为完善的城市格局。这对尽快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解决流动人口的就业,加快新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具有积极作用。

四、改善和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格局

伴随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少数民族农民工进入城市,并在城市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聚居区,对城市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就业和社会交往。新加坡作为一个马来族、印尼族、华裔、泰米尔族等人口都占相当比例的国家,该国80%的房屋都由政府开发,从立国时就强制性规定,任何一个居住区都要实行各族裔混合居住。通过采取这种各族裔融合的政策,该国出现了长期社会稳定、和平发展的局面。所以,边疆城市政府可以考虑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考虑将所有商品房都要配建一定比例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使各族群、各阶层能和谐混合居住生活。⑤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使城市中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均等布局,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充分享受城市发展成果提供法律保障,通过企业的就业优惠政策、政府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等形式鼓励和吸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杂散居居住,改变民族成分相对单一、高度聚居的相对隔离的分布格局,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合程度,以便于城市相关部门的服务管理。

五、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系统益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其文化、职业与收入结构来看,他们中的许多人属于城市弱势群体。所以说,政府和社会对于他们的帮助与扶持很有必要。政府部门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消除他们进城后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社区服务、住房、劳动就业保障、劳动力市场管理等方面受到的歧视,还农民应当享有的同等国民待遇,吸引少数民族农民进城。从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为他们在城市生活提供明确而稳定的预期角度出发,相关部门可结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在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养老保险、医疗保健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享受机制。以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并能享受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为他们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转变自身观念,通过不断积极主动的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现代文明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其自身首先要克服“等、靠、要”等制约本民族发展的传统落后观念,在政府、社会的大力帮助及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外,更应该自觉主动地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突破民族的界限,不以民族身份作为事物评判的标准,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民族。在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人口已冲破原有的地区和民族界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杂居”的格局,城市也成为了多民族共居的城市。这也要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就业、教育、医疗、日常交往等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步突破封闭狭隘的民族界限,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在与其他民族的逐步交往联系

中,懂得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团结、互助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积极主动与城市各民族交流联系,并逐步融入城市现代文明体系。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共同的努力,来不断消除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困境,最终使他们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机会和资源,这关乎城市发展稳定、民族关系和谐的大局,还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智慧和耐心。

注 释:

①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92.

②樊英利,赵春晖.民族地区发展新亮点 新疆以民生“起笔”绘蓝图.新华社,2010-05-30.

③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13.

④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⑤仇保兴.乌鲁木齐市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0(8).

参考文献:

〔1〕马戎,潘乃谷,周星.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3〕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社,2007.

〔4〕周竞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民族研究,2001(4).

〔5〕汤夺先.试论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几个因素[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6).

〔6〕王希恩.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少数民族人口流迁及应对原则[J].民族研究,2005(3).

上一篇:论雕塑空间的历史文化内涵 下一篇:非遗视野下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