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测及相关基础研究

时间:2022-07-30 02:08:1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测及相关基础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法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为在本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进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150例患者,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病情分为ⅢB期55例,IV期95例。治疗有效120例,治疗有效率为80.0%。另外对患者的血清CEA水平进行测定,高患者为90例(60.0%),正常患者60(40.0%)。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情况和病情程度方面无差异性,即具有可比性,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和诊断影响不大。结论 采用EGFT-TKI治疗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疾病,临床效果甚佳,较为安全,可靠度较高,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非小细胞肺癌;疗效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简称NSCLC。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疗效一般,并发症等方面较多,且预后欠缺安全可靠性。当今医学科技不断发展,肺癌等癌症类疾病目前的研究突破较大,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研究较为透彻,已逐渐深入到肿瘤分子靶向的治疗法研究[1]。在全球范围内,NSCLC公认程度较高、使用频率较高的治疗药物应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简称EGFR-TKI。该药种的主要成分为两种: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采用EGFR-TKI治疗NSCLC时,往往采用双药物叠加配合法治疗,对之前采用铂类化疗失败的NSCLC患者而言,该治疗法在安全性和获益性等方面能得到一定保证。若是患者为女性、患有腺癌、不吸烟且EGFR-基因突变的话,则较为敏感。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法的疗效最强预测因子应该是EGFR基因突变,但目前缺少标准化、统一化的检测方法,因此检测结果会有一定出入[2]。从而需要对该疗法对于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其意义对于临床而言不可言喻。对此本次研究将作出进一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NSCLC患者150例,其中男80例,女性70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5.7±4.9)岁,均已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疾病,符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6版TNM分期标准,且均有可进行测量的病灶。病情程度分为ⅢB期55例(36.7%),IV期95例(63.3%)。所有患者有以下共同特征:经确诊为ⅢB期或是IV期;进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治疗前进行血液生化和肝肾等常规检查,可接受该药物治疗而不过敏。

1.2方法 视患者病情程度使用不同药物,厄洛替尼者40例(26.7%),吉非替尼者110例(73.3%)。前者服用150mg/d厄洛替尼,直至疾病进展恶化或出现毒副反应;后者服用250mg/d吉非替尼,同样直至病情出现进展或毒副反应。

1.3疗效判定 治疗之后的第3个月初,对患者进行随访登记病理资料、疗效判定,且过后每3个月复查1次。评价标准参考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NCI-RECIST1.0版)。疗效判定程度分为4种:完全缓解(CR):病灶消失,无复况出现,即为痊愈。部分缓解(PR):病灶长度缩小程度>30%以上或是无新病灶出现即为部分缓解。疾病稳定(SD):病灶长度虽有虽小,但缩小程度较小,或是无新病灶出现两个月以上。疾病进展(PD):病灶长度增加了20%以上,或是出现新病灶。。治疗有效率=(CR+PR+SD)病例数/总病例数×100%。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是指从服药开始至复查第1次发现肿瘤恶化的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电脑,采用统计学软件SPASS15.0进行统计处理。统计中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则运用χ2及t进行检验。若是计数资料结果:P0.05,则为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没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有效120例,治疗有效率为80.0%。CR45例(30.0%),PR22例(14.7%),SD53例(35.3%),PD30例(20.0%)。另外对患者的血清CEA水平进行测定,高患者为90例(60.0%),正常患者60(40.0%)。其他各项指标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作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物成分之一,对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国内外的刊物研究表明,在不吸烟、女性或是患者为腺癌等,对于吉非替尼治疗获益效果更高,吉非替尼的有效率高达60%~75%。本次研究的的部分患者生活习惯良好不吸烟,为腺癌患者,DCE69.5%。

若是采用EGFR-TKI治疗法,应视EGFR的基因状态而定,使该疗法对NSCLC疾病的疗效达到最佳。如前所言,目前尚无对EGFR基因突变进行统一的标准检测,因此各种数据结果不一样在所难免,同时给临床用药治疗带来一定难度[3]。

本次研究中,注意到一个现象:女性、不吸烟、腺癌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EGFR-TKI治疗效果更佳。人的大脑是NSCLC患者较为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转移率高达30.0%。而吉非替尼是对于脑转移有效活性药物之一,治疗期间,无脑转移患者是不会出现脑转移的,需要格外注意。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过程中,因为会发生继发突变或是药物本身等其他原因,90%的NSCLC患者都会对该药物产生抗药性。因此,EGFR基因的活化突变是预判疗效的最有效指标,没有之一。

血清CEA水平高低作为广谱的肿瘤标志物,本次研究对患者的血清CEA水平进行测定,高患者为90例(60.0%),正常患者60(40.0%)。血清CEA水平高低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影响最大。弄清CEA的水平高低对于治疗该疾病效果有着重要意义,一般而言,CEA水平高的患者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晚期NSCLC疾病,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配合各项数据指标,能够给患者带来较好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吴一龙,主编.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86.

[2]赵玲娣,李峻岭,等.影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临床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3(3):157-159.

[3]邝浩斌,黄冬生, 吕, 等. 多西柴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 2010 , 15(1): 3.

上一篇:建立医院临床用血评价体系的探讨 下一篇: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尿流动力学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