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物权法》第二条第二款

时间:2022-07-30 04:47:15

摘要:《物权法》对物的内涵规定不明确,从文意角度理解,该条采用隐形但书的方式规定了物权的不动产、动产和权利三种客体。权利作为物权客体则规定在担保物权制度中。

关键词:物;权利

物权,作为私权领域内三大重要财产权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物权法》的颁布,使得这一财产权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和保障,对于定分止争,充分发挥物尽其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物权法》第二条第二款,对于物和物权的客体规定的仍不够明确。而对于《物权法》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行使权利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理的角度对该条款做一解析,明确其内涵。

一、对物权客体的文意理解

我国《物权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这款指明了物权的客体范围,即动产、不动产和权利。

本款前半句:“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这看似是在对物的含义进行立法界定,但实际上并没有指出物的内涵,仅从外延的角度给物划定了范围。动产和不动产则表明了物权的客体。该款后半句:“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与前半句比较起来,整个第二条第二款则表明了两曾意思:第一层是说物权的客体范围通常情况下为动产和不动产,这是通常的理解。第二层则表明了物权的客体除了动产和不动产外,还包括权利,只是能作为物权客体的权利必须是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作为物权的客体。也就是说,“权利”作为物权客体,则是法律的例外规定。由此可见,立法者在表明该款后半句时采用了“隐形但书”的方式,以表明物权客体的例外。这是从文意的角度,所作的浅层次的理解。

这里仍需明确的两个问题是:第一,明确“物”的内涵。第二,作为物权客体的“权利”在法律上体现在何处,究竟为何指。对于第一个问题,物的内涵,通常见于学理层面的解释。这里仅从狭义上讲,即能够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物是存在于人身之外的,能够满足人的利益需要,并能为人所支配和利用的物质实体。”①“指人身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控制并具有经济价值的有体物。”②“民法上所说的物与日常生活中的物不尽相同,后者泛指世间一切物理上所称之物,前者则必须能够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民法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人体之外,占有一定空间,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并且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具有稀缺性的物质对象。”③其实,作为民事客体的物,其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只要客观存在,能够满足人的利益需求,并能为人所支配的物质,无论是自然之物还是人类创造之物,都是民法学上的物。尽管学理上对“物”的定义进行种种相似而不同的表述,但都显示出“物”的含义的抽象性。因此,很难有统一的界定。故而立法者在制定《物权法》时有意无意的回避了这一问题,而仅从外延的角度对“物”进行界定。即表明,《物权法》上的物,通常指动产和不动产。权利作为物权的客体,其本身具有抽象性,难以为一般人所理解,是物权客体的非常态的表现。在立法技术上采用了例外规定。该款前后两句在逻辑上是转折关系。因此,笔者认为,立法者在《物权法》第二条第二款表述时采用了“隐形但书”的方式。这也是不同于通常采用但书的立法方式。关于第二个问题,则重点在于把握该“权利”在法律上的表现。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物权制度的相关法律,明确物权的类型,再从中找出作为物权客体的权利。

二、有关物权制度的相关法律

在《物权法》颁布之前,我国并无系统的物权制度,法律规定中甚至未使用“物权”一词,但我国的《民法通则》以及与物权制度相关的法律,诸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海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渔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海域使用权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中确立了诸多实际上属于物权的类型,主要有:财产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然资源使用权、采矿权、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相邻权、渔业权、水权、海域使用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及优先权等。在我国制定物权法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规范物权的种类,学界和立法机关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推敲,《物权法》中最终确定的物权类型包括所有权,其中包含有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以及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养殖权、捕捞权、抵押权、(含一般抵押权、最高额抵押权)、质权(含动产质权、权利质权)、留置权。《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所以,物权类型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三大块,即: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法》第39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本条是关于所有权内容的基本规定,其中明确指明所有权的客体为“动产和不动产”。可见,所有权所指向的客体不包含有“权利”。

《物权法》第117条“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本条是关于用益物权人享有基本权利的规定。同所有权规定类似,法律明确规定用益物权所指向的客体仅指“动产和不动产”,也没有包含“权利”。

《物权法》第170条“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本条是关于担保物权含义的规定。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担保物权与所有权以及用益物权所采用了不同的立法表述,但并未明确其所指向的客体。在该条中,法律用但书的形式表明,除了法律另有规定外,原则上,担保物权是权利人对担保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也就是说,这种权利是一种原则性规定。

在此,我们进一步对担保物权进行解析。从学理的角度来讲,担保物权是以直接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以确保债权实现为目的而设定的物权。其成立要件为:(1)担保物权以确保债权人的债权得到完全清偿为目的。这是担保物权与其他物权的最大区别。(2)担保物权具有优先受偿的效力。优先受偿性是担保物权的最主要效力。(3)担保物权是在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财产上成立的权利。(4)担保物权具有物上代位性。由此可知,担保物权尤其是抵押权和质权皆重在对他人之物享有的权利上,重在实现物的交换价值。从担保物权的成立要件上,我们看到,担保物权与所有权以及用益物权有诸多差异。那么,《物权法》第二条第二款所称的“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中的权利就有可能体现在担保物权这一块。

三、结论

担保物权包含了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这三种权利不仅规定在《物权法》中,我国《担保法》对此也有规定。由此,作为物权客体的权利所能体现的“法律”,除了《物权法》外还有《担保法》。至于前文所述其他有关物权的立法,即我们可以称为准物权的立法中,是否还包含有作为物权客体的“权利”,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考量。而作为物权客体的权利则是指向担保物权,具体来说,则为担保物权的具体类型。其实,这与物权制度的发展也有诸多关系,物权最初主要包含了所有权,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衍生出用益物权,然后是担保物权,以加速物的流转,充分实现物尽其用的目的。权利作为物权客体本身也产生于动产和不动产之后,故,法律将其作为物权客体的例外规定。(四川大学10级民商法学;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民法学》(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五版,第94页。

注解

① 王建平:《民法学》(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② 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③ 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五版,第94页。

上一篇:浅议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 下一篇:代孕的合法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