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记事学中国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2-07-30 03:30:45

科学记事学中国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

认识世界、掌握规律,让环境为人类服务,是人类永恒的活动内容。我们的祖先在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成功的生存活动中,逐渐地积累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找到了一种认识事物、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科学记事研究法,即中国地方志记实性学科。地方志学科是人类认识世界,掌握具体学科运动规律,了解自身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一、人类劳动、交往联系的增多和知识的扩大,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世界记事交流需求的产生。

1.人类集体劳动,加强相互间的协作,经过对外界事物长期的观察,反复接触,由看到的事物外部的各个现象、各个片面,而产生认识上的突变,形成了理性上的思维。在外界的刺激下,人脑形成了,喉部得到改造,人类产生了意识和思维,进而产生传达思维的语言工具,进入了通过语言交流精神文化世界的阶段。

2.劳动、社会交往联系的增多和知识的扩大,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记事交流需求。人类迫切需要通过记事来记录下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和征服世界,为自己创造出更加适合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准确、简洁、通俗、易懂、实用和述而不论的记事科学开始产生和发展。最初产生的记事是口头记事,进而发展到实物记事,最后形成了文字记事。随着记事科学的产生,科学记事学,中国地方志学科产生了,并促成了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诞生,其后为各学科研究起辅助作用的工具书也产生了。

二、记事科学方志体裁的形成和发展。

1.口头记事:起源于人类的口头传说和神话故事。由于没有文字,人们只能将自己经历的事情、加上个人不科学的想象代代相传,形成了历代相传的口头传说和神话。如中国三皇五帝的传说、伏羲氏教人渔农、创八卦的传说、女娲补天的传说、龙的传说、后羿射日的传说等,进而产生了宗教的萌芽。最初是对祖先的崇拜,后来又产生对天的崇拜。当人们看到植物的不断复生,又联想到人的复生,从而幻想出死后的天堂世界和冥间地狱世界,宗教思想产生了。这些都是口头记事阶段的产物。

2.实物记事:

(1)按大小绳扣、长短绳扣情况记事的结绳记事,发展到伏羲氏改结绳记事为画八卦、用长短横代表阳和阴的方法记事,在河南裴李岗文化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的卦象文字中得到证实。它是我国文字的起源阶段。

(2)刻痕记事:如陶刻、石刻、金刻、木刻、骨刻、龟甲刻等。在中国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黑陶和彩陶刻画文化,进而发展到氏族中的妇女小雕像大量出现,发展到雕刻艺术产生和建筑艺术的产生。在刻痕图画中记载了大量古代人类活动的情况。

(3)画图记事从画图表意发展到图画文字,最后产生了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和象声文字,并产生了绘画艺术。如中国的文字,就属于艺术美的象意文字。

3.文字记事:文字记事是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扩大发展起来的。

(1)氏族时期:氏族组织最大也就100多人,他们可以通过议事会和民众大会解决重大问题。由于人少,可记的事少而简单,表现为单一内容的记事。

(2)胞族时期:由两个以上的氏族组成的胞族组织是族外婚形成的结果。几个氏族组织合在一起,可记的事就多了一些,内容也复杂了一些,表现为复杂记事阶段的记事方法。

(3)部落时期:由几个胞族组成的部落在中国表现为从太昊伏羲氏时期至炎帝时期。由于不断出现战争,各地加强了管理和记事交流。伏羲氏统一中原以后设龙官管理各地和记事交流。内容多了,开始实行分任务、分类记事,将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内容按类分配进行管理和记事。炎帝神农氏设火官进行管理。少昊金天氏设14鸟官进行管理,那时已经出现了历正、司分、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事及工正、农正等具体分工。分类管理和记事,便于集中研究,认识事物变化规律较快。

(4)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轩辕氏设云官六相24官员分管各事和记事交流。尧设16相、60官员分管各事,舜设22官员12州牧分管各事,记事的内容更加复杂,分类更加精细。

(5)国家形成以后:夏禹分九州,通过万国会盟形成王权。禹朝相传在会稽会盟时,防风君迟到、禹斩之。禹通过会盟,控制万国诸侯,设六卿120官员分管各事、分记各事。商控制三千余国诸侯,设事官和240名官员分管各地。西周控制一千八百国诸侯,设63675名官员分管各地各事并改事官官名为史官,设五史管理朝政,其中专设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职方掌天下图、诵训掌道天子、司会于郊野县都掌其书契版图。东周春秋时期有几百国争霸,战国时几十国诸侯争霸,到秦时统一中华,改史官官名为吏官,记事范围更加广泛。到西汉时期,县以上官员达15.2万人,人口达59594978人;疆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交趾、日南,东到辽东、乐浪,西逾葱岭至巴尔喀什湖,东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青藏高原。在疆域扩大、人口增加的过程中,科学记事学中国地方志的志体体裁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三、中国地方志书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中国地方志体裁的形成,地方志书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志书体例。

1.地方志书由单一志体向多体并用,以志为主的方向发展。地方志体的基本结构是横排竖写,以横为主。既然偏重横排,就缺乏整体形象、缺乏各部分之间的竖向联系、缺乏形象性和具体性。于是地方志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有用的体裁,用多种表现形式来补充自身的不足,主要吸收了述、记、传、录、图、表体及谱体、考体、略体等体裁,现只存七体合一。“图体”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画图记事,夏朝形成地图和各种示意图。如现存的春秋《中山兆域图》铜制版地图。秦时形成图经合体志书,宋时合并成多体志书。“表体”记事自周元王四年越长城长干之时起。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列有十表,东汉班固《汉书》列有八表,南宋《嘉定镇江志》首设郡县表,《景定建康志》形成多体并用志书。“传体”产生于春秋时期,在《孟子梁惠王下》中记有书传、自传、别传等传体,分人物传和事物传。东汉时刘秀为表彰家乡令南阳编修《南阳风俗传》,以志和人物记述为主要体裁。“序体”产生于春秋时期,在《诗经》、《尚书》等著作篇前都设有小序,南宋时期进入志书。民国时,黄炎培的《川沙县志》首设概述,但仍为序言。1984年董一博发表《论概述》一文后才形成今天的述体。“纪体”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鲁春秋》,又名《竹书纪年》。《吕氏春秋》中也有《十二月纪》。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中均有帝王本纪。南宋时《剡录》首列县纪年大事年表,《景定建康志》形成多体并用志书。“录体”产生于战国时期《公羊传・隐公十年》,西晋时将军府普设录事官。南北朝梁朝周兴嗣著《梁皇帝实录》。唐代各皇帝即位后均记前朝皇帝实录。南宋时《景定建康志》成为合体志书。元朝时录体转到结尾部分为附录至今。多体并用,唐以前为两体、三体合并,宋时转为五体、六体合用。到民国以后才形成七体合一志书。

2.内容与门类不断增多,形成自然与社会并列,内容广泛,无所不包的志书属性。从内容上看,最初是单一的地理环境内容,后来增加了社会、物产和风俗习惯等内容,如《禹贡》、《山海经》。之后又增加了历史内容,如《晋乘》、《鲁春秋》、《周志》、《郑志》等,还有介绍政治机构的《周官》。汉代出现了地、史、人相结合的志书,如《越绝书》、《华阳国志》。秦代的《秦地图》出现了介绍井田制的经济内容,汉朱赣的《地理书》增加了许多社会内容。隋代的《区宇图纪》以图、地理、社会为主。唐代的《括地志》以地理、物产、人物为主。《沙州图经》中增加了行政机构、教育、歌谣和古迹,开始将地理与政事相并列。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增加了政事、文化、社会和人物,首次将姓氏、风俗、人物、官爵、诗词、艺文等列为志书主体内容,使志书体例大变,从以地理为主转为以自然和社会并列的格局。南宋的志书内容涉及到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物的领域,志书开始了以自然与社会并列、地理与历史并列的范围。志书内容的变化引起了志书属性的争论,出现了清代以戴震为首的地理学派与张学诚为代表的历史学派的争论。民国时期,又形成史地两性兼有的学说。内容的增加,引发了门类的增加。《秦地图》一书有4个门类,即户口、人民疾苦、塞、山水。《越绝书》中有5个门类,即地理、建置、人物、都邑、冢墓。东晋南朝的张僧鉴编著的《豫章记》中有12个门类,即传说、旧事、古迹、建置、冢墓、地理、风俗、地名、故城、物产、山水、人物门类。《三辅黄图》中有14个门类。唐代的《沙州图经》中有19个门类。宋代的《咸淳毗陵志》中有30卷和60个门类。到元代的《大元大一统志》中第一次编修750卷,第二次编修1300卷,门类更是大增。门类随时间发展内容增多而增多。

3.体式不断变化。体式的变化又引发志书结构上的变化。最早出现的是“平列体”,诸多类目并列平行为一层,横排互不统辖。如《禹贡》、《山海经》、北宋的《吴郡图经续记》等志。此类体式门类清晰、一目了然、编纂省事,但缺乏整体性,适用于内容简单的地区和时代。“纲目体”,全书先立大纲,纲下分细目,以纲统目分两层或两层以上。一般分为按事物分类和按地域政区分类两种。南宋的嘉定《赤城志》、明代的嘉靖《河间府志》和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清代的《大清一统志》分属这两种分类法。“纪传体”,也属纲目体中的一种。它是先按体裁分类,如纪、志、表、传、录、考、谱等体裁,类下再分细目,也是两层结构。南宋的《景定建康志》也属这种类型,它是志书由地理向历史发展的标志。分期体,按时间分类。先按古,后按今。如唐代的《贞元十道录》、北宋的《舆地广记》,但南宋以后,方志横排分类已成定型,故以后就不再使用此类型修志,已被后人否定。1980年出版的《呼玛县志》和《台安县志》,前者先分期后分类,以时系事。后者纵横交叉,多数按时系事,也被历史否定,认为它们不属于志体结构。“三书体”,按志、掌故、文征三部分组成,志按体裁分类,掌故、文征记典章制度和文献专辑。因前后资料大量重复,除志体用著述体编纂方法被保留外,其他形式也不再使用。“三宝体”,总体以土地、人民、政事三大块为结构,门类太少,内容不易归类,也没有流行。清代出现的“编年体”,不分门类,以时为序,因果关系难究,也没能流行。“章节体”,即现在常用的体式,清末引入志书,结构是横排事物,大类为章、小类为节,具体事物为目,横排竖写,层层相辖,逻辑性强、整体性强,是这次修志使用的体式。“条目体”,由年鉴编法而来,条目比较分散、整体性差,但编排灵活,适合年鉴使用。

体式的变化影响志书结构的变化,志书由纵横交错不定型转为以横为主,以事分类,类为一志的格局。层次增加,形成层层相辖,按同一标准分层的要求。逐渐形成以社会分工和以专业、职能、社会位置分工相结合的结构形式。横排分类按事物、不按机构、不按时间已成定型。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系统论也强调具体事物要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功能性。其中整体性是其本质属性,功能性是其特征。志书体式的变化和结构的完善,是志书成熟的表现。

4.章法趋于确定。章法是志书编纂的内容要求和规定。

(1)编写范围:以现行区划为准,书不越界,书不越时,境内全写,不分辖属。这是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明文规定的范围。

(2)专志的编写要求:专志贵专。综合性志书中的每一个分志都属于专业志。要按社会分工与专业职能分类,专志贵专,横排竖写。按专业职能分类是专志的基本要求。

(3)记事的内容时间要求:详今略古,要抢救现状资料,特别是那些没有形成文字的资料。必须众手修志,上下结合,共同完成资料的搜集任务,现今的资料内容必须要全。

(4)设门类的规定:按整体性事物的要求规定,以类系事、类为一志、不分辖属。同类事物必须放在一起认识,才能更好地掌握该类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同一类事物在志书中只能出现一次。

(5)人物传的立传要求:生人不立传,是为防止假公济私,搞人情面子,古人一直遵从。

(6)选材重点要求:不唯上、不唯亲、只唯实,按志体要求办事。

(7)搜集资料的原则:广征博采,竭泽而渔、宁多勿漏。

(8)顺时记事,寓观点于记事之中,客观记述,使用第三人称记事。

5.志书的种类不断增加。按地域说,可以分为一统志、总志、省志或通志、府志、州志、地区志、厅志、市志、区志、县志、乡镇志、村志、边关志、所志等。按时间分,可以分为通纪志和断代(续)志。按内容和广度分,可以分为繁体志和简志。按专业分,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志、工业志、农业志、商业志、教育志、文化志、社会志等多种专业志。还可以分为综合性志书、专业性志书和部门志志书。在具体修志中要注意辨体,体裁错了,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合格。用部门志代替专业志不行,用史体代替志体也不行,年鉴体和志体也不相同。辨体很重要。

6.政府主持修志和连续编写已成制度。商周时期由史官主管地方志。两汉时期皇帝亲自下令修志,规定上报时间。新朝皇帝王莽还亲自写了一本志书。隋代形成官修制度,由国家组织修志。宋代中央成立“九域图志局”。民国成立省修志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实行“一纳入,五到位”,由政府一位主要负责人主持修志工作,由政府公布修志规划。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地方志书,连续修志已成为制度。修志工作已经进入新的法治管理的历史阶段。

以上的多体并用、以志为主,内容广泛、自然与社会并列,体式多变、不断选优,结构由社会分工和专业职能相结合,章法独特,连续编写,众手修志是志书的主要属性,其核心本质属性是志体的本质属性。

(作者单位:天津开发区地志办)

上一篇:浅谈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下一篇:蒙授生大学英语学困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