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07-30 01:16:22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是各新建本科高校都在思索和积极探讨的问题。合肥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先行一步,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了一套创新的教学体系,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校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47-03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量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产物,它既不同于传统的老牌研究型高校,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那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应该如何培养?这是全国近600所新建本科高校共同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本文试图以合肥学院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模式一词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它体现着隐藏在事物内部之间规律的关系。模式(Pattern)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它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如果将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归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就形成了模式。[1]所谓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换句话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形成教学形式上经验的高度归纳和总结,是在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逐步发现和抽象出来的基本规律。只要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现象一再地重复出现,就一定会存在着某些基本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应用型高校教育实践,在应用型高校教育实践的运行过程中自觉遵守和运用的管理规则。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多次教学过程中一旦产生,就会反过来指导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在模式规律的指导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设计出一个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成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不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得到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最佳办法。

二、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合肥学院确立“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借鉴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近三十年合作办学历史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和自己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以及传统优势,深入调研,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教学改革上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取得了系列初步的成果,在安徽省乃至全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11年,合肥学院在普通高校二本招生中,理科投档分数线高出全省理科二本线35分;文科投档分数线高出全省文科二本线28分。2011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7.85%,蝉联“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09年,学院被教育部列入全国第二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两所数据采集的试点院校之一,得到了专家组和教育部评估中心的高度评价,为全国高等院校第二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做出了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学院是国家首批承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大学之一,被教育部誉为全国高等院校第二方阵的排头兵。合肥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校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合肥学院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了一套创新的教学体系,主要由具有内在联系、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相互呼应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和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改变过去的课程建设理念,实现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合肥学院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经验和理念,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己的优势条件,探索出了应用型人才新的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的知识型转向综合能力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坚持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互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增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专业,形成了“工、经、管为主,文、理、教育兼有”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专业体系。培养方案是造就人才的关键,以应用型培养为目标,设计人才方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与优化,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按照“大教学观”的理念,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专业分析、请企业家、业界知名人士论证等多种方式,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从学期设置,课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及资源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好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结构、教学环节设计、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等内容。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围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应用开发、市场研究、行业咨询和知识转换为能力的训练,并体现出特色和特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凸显应用为特色,创新课程体系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探索产学合作之路。

2.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为了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在全院所有专业的第一学期开设一门20学时左右的专业导论课,由专业教授、业界知名人士授课。主要介绍专业概况、职业去向、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学习特点和方法、职业素质和职业准则、专业发展和学科前沿动态等,使学生一开始就较为全面的明确所学专业的基本状况、意义和目的,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3.实行“N+2”过程考核改革。合肥学院探索“N+2”学生学业考核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N+2”学业考核是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考核制度。以学习能力提高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过去在教学中只注重结果考核,忽视过程监控的做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整个教学环节的全过程。所谓“N+2”过程考试考核制度。“N”是指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N≥3,即每门课至少有三次以上的过程考核,每次过程考核可以是小测验,也可以是课程综述或小论文等,共占总成绩的50%;“2”是指期末考试和读书笔记,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10%。这种变化改变了过去课程结束时“一考定乾坤”的做法,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使得教师和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平时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上,其目的是让更多学生懂得学习、学会学习,不仅收获知识,更要培养一种意识和能力。学生能力在过程考核中得到提升,近几年毕业生签约率均在97%以上。按照院长蔡敬民的说法:“‘N+2’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模式,更要求学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沉下心来搞好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改革等最基础的工作,才能使提高教学质量落在实处。

4.探索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该院正在借鉴欧美国家通行的模块化方案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逐步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在全院范围内从47个专业中选取22个专业,作为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试点,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优化了结构体系,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模块化课程还具有使教学针对性更强,有利于拓展学生个性和特长,教学安排灵活等特征。所谓模块(Module),就是打破原有教学课程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围绕特定的主题或内容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构建出以能力为核心的独立的教学单元,其核心是学用结合、学作一体。模块是围绕特定的主题或重点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一般说来,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和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是一个构成单位或建筑构件。模块内容的确定及对应获取的素质能力的界定是有难度的。每一个模块应该致力于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能力,如专业能力、交际能力等,教师可以对模块进行定性(内容)和定量(学分)的描述,学生在学习一个模块后,其掌握情况要能够通过考试被评判,模块设计者要对其所占份额及相互关联性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模块排列顺序,并构造出可转化的教学单元体系。模块有很强的灵活性。在一个模块化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其组合过程中以及组合完成后,可以对其进行再改动或重新组合成新的模块,并且各单个模块均可以被其他模块化所替换,这样就使得模块体系整体组合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在进行模块设置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经过该模块的学习就能够获取部分技能。通过模块的积累,学生的能力将不断得到提升,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所设置的全部模块后,学生将获得一种综合的能力,也就达到毕业的标准并可获取学位。在大学学习实行模块化首先意味着教学结构的新组织,一个模块化的教学结构是有许多模块构成,每一模块又由若干教学活动组成。实行模块化就是把能力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高等数学为例,以前的教材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适用”差异性,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在实行改革后,高等数学课程的学时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的不同要求,分为180学时、150学时、90学时三个层次,按照教师讲解专业基础理论、前沿信息、教师设计课程模块―学生收集资料完成教学模块内容要求―学生随堂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结合所有模块内容完成本课程的综合作业―课题结题陈述―教师点评的程序进行教学。学生纷纷反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知识之间的关联思考更加深入,学习效果明显改善。

5.推行认知实习制度。认知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的生动体现。通过更加规范、科学、合理的组织,让认知实习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感受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学院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前后增加一个10~12周的认知实习学期,将现有的传统的“8学期”改为“期”,各系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安排实习基地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进行。合肥学院自2006年增设认知实习小学期以来,作为学院在全国范围内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改环节,经历了6年的摸索和改进,该形式已经得到了省内外诸多高校的认同与借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认知实习要注意做到:首先,实习基地建设是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并尽可能争取到与学生专业吻合度较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认知实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目的。第二,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的工作力度。通过鼓励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实习,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指导教师作为应用型专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第三,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对认知实习环节的认识。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实习态度和实习效果具有极大帮助。第四,进一步提高认知实习的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

6.对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实行“应用选题、真题真做”改革。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水平、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创造性人才成长的重要措施。合肥学院针对过去有些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化”、“空谈阔论”、“拼凑抄袭”的现象,自2007年起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经验,实施了毕业论文(设计)百分之百“应用选题、一人一题、真题真做”的改革。此项改革不仅使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环节得到保证和加强,而且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毕业实践环节上,探索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应用选题、一人一题、真题真做”构建了校系、学生和实习单位“多赢”机制。改革的成效受到校系、毕业生、指导老师、实习单位及其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兄弟院校、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具有很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应用选题、一人一题、真题真做”要求把毕业论文(设计)写在企业中,把设计落实在产品上。要求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即结合实习单位(有单位名称)、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结合所学专业或方向。拒绝大而空且无力完成和容易抄袭的毕业论文(设计),做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毕业论文论述要“以实习单位和应用选题为主线”,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理论部分只是作为分析依据和分析工具,分析过程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结论必须有针对实习单位、切合主题、具有创新性的评述、改进建议、具体措施、要解决实习单位的具体问题。在毕业论文(设计)“应用选题、一人一题、真题真做”的基础上,合肥学院正在积极尝试探索着毕业论文(设计)的“真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7.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开展实践教学改革。调整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工科专业比例由过去的不足20%调整到30~40%,其余专业由10%左右调整到20~25%,并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实验教学的顺序,不仅有理论课之后的实验,也有理论课之前的实验,同时,整合单一性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做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三、结束语

合肥学院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在探索高校内涵式发展方面带了个好头,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的尝试虽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和有益的探索,但这只是初步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及时总结和不断完善。

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只有一套或几套固定的模式,各个高校只有结合自己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改革教学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合肥学院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或许具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咸纲,张志骧.G管理模式[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侯继红,蔡敬民.德国高校模块化教学对应用型德语专业建设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3]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4]刘重庆,徐国庆.关于模块课程的误解与澄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2).

[5]蒋乃平.集群式模块课程的理论探索[J]教育与职业,1994,(11).

[6]高林,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蔡敬民,陈啸.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路江(1958-),男,湖北武汉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上一篇:基于“卓越计划”的《化工分离过程》教学改革... 下一篇:《电子电工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