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花生产业现状及育种方向

时间:2022-07-30 12:57:47

四川花生产业现状及育种方向

摘要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分析四川省花生生产现状,指出其生产面积日益扩大,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总结四川花生育种的主要方向,以为新品种的选育与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 花生产业;育种方向;食用型花生;机械化收获;分子标记;四川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055-02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起源于玻利维亚南部和阿根廷北部,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加入WTO后,花生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宗作物之一,规模化和商品化的发展使中国花生种植面积、单产居世界第2位,总产居第1位[1]。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花生总产3 552万t,其中我国花生总产占全球的1/3,居世界首位。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花生出口大国,具有一定的产量和价格优势,但油酸/亚油酸(O/L)比值偏低、耐贮性差;黄霉素含量、农药残留超标;食用率低、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等品质问题成为阻碍中国花生应对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2]。因此,O/L值比较高、高蛋白、低脂肪、高油脂且宜榨油、抗性强的品种将成为今后我们着重选育的优良花生品种[3]。如何通过继续提高产量、改进花生品质和精化、深化加工手段以增加其利用渠道,来增强中国花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扩大其销售量,增加花生种植户的收益,是我国花生育种工作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四川花生产业在农业中的重要意义

1.1 四川省花生面积日益扩大

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花生种植分布较广,规模种植区域相对较集中,在1985年以前植面积保持在6.67万~10.00万hm2,到2000年达到了23.96万hm2,2009年花生播种面积为25.60万hm2,近年来四川花生面积保持在26.67万hm2左右,并有上升趋势。播种面积在大春作物中仅次于水稻、玉米、红薯,列于第4位。预计到2020年四川花生面积可在2000年基础上翻1番,达到近53.33万hm2(表1)。

1.2 花生适宜范围广泛,是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在四川东北边远山区,气候条件干旱恶劣,相对其他作物,花生在山区更适宜生长,是山区脱贫致富的先锋作物。花生已发展成为一种高产作物,理论上增产潜力还很大,而目前四川花生的零售价格为10~15元/kg,高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经济效益高,在其他作物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的情况下,花生的比较效益优势将更加明显,所以发展花生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与山东、河南等省相比较,四川省花生生产始终处于自给自足的原始农业阶段,所以在采取措施增加花生产量的同时要加以引导使其产业化、专业化才能达到进一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1.3 特色花生在四川已经广泛应用

黑花生是彩色花生的一种,也被称作富硒黑花生或黑粒花生。黑花生的外衣呈黑色,其仁与普通花生一样依然为白色,黑花生内含钙、钾和8种维生素及19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适口性好,同时还富含硒、铁、锌、铜、锰等微量元素和黑色素,可有效保持人体良性循环,清除体内多余脂肪。黑花生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其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含量分别达到30.68%、10.81%、44.67%,比普通花生分别高5.00%、96.55%、0.90%;同时黑花生中精氨酸含量比普通花生高23.9%;其中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锌、硒含量分别为3.7 mg/100 g、8.3 μg/100 g,比普通花生分别高48.00%、101.00%[4-5]。近年来,黑花生在四川大部分地市均有种植,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4 四川花生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加工层次低。四川花生的加工层次非常单一,只是将原料加工为花生食品,没有利用花生副产物加工饲料、蛋白粉、医药原料、化工原料等产品,产业链效应和资源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无从体现。二是良种化水平低。四川花生育种居全国中上等水平,中粒种选育具有明显优势,“八五”以来已育成适应不同栽培制度、适于不同用途的花生品种,提纯复壮也从未间断,为生产应用创造了良好基础[6-7]。但四川原有的少数花生良种繁殖推广机构早已解体,新的体系尚未形成,大多数农户习惯于集市购种、自种自留,一次更换、长期使用,导致品种布局不合理,新品种推广缓慢,良种退化严重,制约了“天府花生”良种丰产潜力和品质优势的发挥。

2 四川花生育种方向

2.1 加强食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

四川花生的深加工转化率很低,仅占可消费的4.2%~5.7%;四川地处内陆,花生出口仅占全国焙烤花生出口量的0.57%,出口总量少;四川传统习惯消费菜籽油为主,花生用于榨油的比例极低;四川花生约90%的产量用于直接食用[8]。因此,食用型花生新品种的选育是主攻方向。在继承四川省花生品种适宜食用和加工(口感好、外形美观)的传统基础上,开展食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主要技术措施是丰富四川省花生育种资源,从国内、国外引进大粒型花生品种,通过与当地品种杂交,适当提高花生的百粒重,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2 特色花生新品种选育

黑花生营养丰富,富含硒、钙、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及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适口性好,品质优,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潜力。特色花生育种也将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从我国其他省份及国内主要花生科研单位引进黑花生品系,以四川近年审定的推广品种作对照,经过综合评价确定亲本材料。利用杂交转育配制多个杂交组合,利用系统选择方法培育黑色花生新品种[9]。并进行黑花生产品的商业化推广,形成的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3 适合机械收获的花生新品种选育

目前,花生的收获主要还是靠人工来完成,耗时,费力,生产成本高。借鉴小麦联合收获机对外服务和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农民已把花生收获机械当做是增加收入的又一个好途径。在国内人工成本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花生产业在高劳动成本的挤压下,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开展适宜机械收获的花生新品种选育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4 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育种的应用

花生新品种的选育都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要想得到综合农业性状优良的品种需要长达数十年时间。由于花生栽培种是异源四倍体,研究发现其在DNA水平上多态性较差,因此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上的应用明显落后于该技术在其他物种中的应用。花生的DNA分子标记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在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种质资源分类鉴定以及辅助选育等方面上得到了应用。Hong et al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对物种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杂交后代进行精确鉴定。同时,构建栽培花生的指纹图谱能够对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进行定位,并能确切地鉴定花生品种,从而为花生育种工作提供可靠保障。因此,通过综合运用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方法,加快了对专用花生新品种的选育进程,并提高选择效率,同时加快对花生产品的商业化推广,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巨大商业价值的新品牌,以此带动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

3 参考文献

[1] 邹晓芬,陈志才,宋来强,等.黑花生新品种赣花9号的选育[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5):24-25.

[2] 董文召,汤丰收,张新友.花生育种目标的市场诱导创新因素[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3):97-99.

[3] 翁伯琦,林代炎,罗旭辉.花生高产优质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对策思考[J].花生学报,2003(32):185-194.

[4] 黄秀泉.黑花生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J].江西农业科技,2003(5):11-12.

[5] 黄玉鸾,杨四军,路兆英,等.黑花生新品种(系)的引进和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04(5):31-32.

[6] 范育科.特种黑花生91-1选育研究初报[J].安徽农学报,2000,6(1):38-39.

[7] 岳福良,张小红,张相琼,等.黑花生新品系BH-3的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03.

[8] 李军华,孙春梅,杨勇.开农黑花生特征特性及高层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8):164.

[9] 邹晓芬,陈志才,宋来强,等.黑花生新品种赣花9号的选育[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5):24-25.

上一篇:淮北地区麦茬水稻直播探讨 下一篇:北海地区甘蔗地玉米间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