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盼望长寿 不如早点享受

时间:2022-07-30 12:26:37

珍惜来自儿女的那份真情

最近读了一本不属于上了年纪的人读的书――《趁父母还健在》。看书名,显然是给年轻的儿女一代看的。

我之所以也动手翻阅了起来,一是由于内容涉及到我们这一代,想看看儿女们趁我们健在的时候想做些什么?二是在书的封面上,那行醒目的字“世上唯有孝顺不能等待”,深深吸引了我,以至于拿起就放不下了。

细读书的前言,编者更是淋漓尽致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不懂感恩的心灵会长满杂草,不知回报的人生将无限悔恨;岁月碾过父母的青春留下皱纹,但你的改变,会带去贴心的滋润和甜美的抚慰。”

“我们忙于恋爱,忙于求学,忙于事业。可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当双亲还健在的时候,却忽略了对父母更多的关心,疏于对他们表达爱的行动。”

这部书稿,吸引了不少年轻读者,网上的帖子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那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即使二老中只有一位还健在,那你也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你还有机会。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你就会无所适从,因为人间最悲伤的事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趁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对他们好一点。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年轻读者的关注,不仅是拨动了深埋在他们心底的爱,还提出了80条具体落实的建议,有些想法和做法,对父母来说,真有点意想不到,比如:

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和生活,不要让父母为你担心;

把父母的时钟拨快一刻钟,让他们不会因办事迟到而着急;

尊重包容父母的缺点,而不是想法去改造他们;

和父母谈论你小时候有趣的事,让他们感觉温暖和幸福,回忆是老年生活的重要部分;

尊重父母的隐私;

说话时看着父母的眼睛;

要把感谢父母的话说出来;

对父母学会报喜不报忧,别让他们在牵挂和思念中多添忧愁……

上了年纪的人是很容易满足的。依我看来,用不着洋洋洒洒写十几万字来解读80条内容,只要用四个字解读一条就足够了,那就是“想到就好”。有了这一条,点明白的80条会做到,没点明的照样也会创造性地做到。

但上了年纪的人有时又很不会去享受儿女的孝顺。面对儿女送来的礼物,往往会从厉行节约的角度切入话题:买它干什么?旧的还能用。一句话,口水不多,却把儿女的孝心全淹没了。看了这本书,我才感悟到,儿女的孝心,来之不易,我们唯有珍惜,才能享受来自儿女的那份真情。

更要珍惜退休后的每一天

这本书之所以令年轻人觉醒,令老年人感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提出了孝顺老人在时间上的急迫性,趁父母还健在,这句话的潜台词无非就是父母随时都有老去的可能。这一话题,也许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难以接受,但静下心来想一想,七十岁的你和六十岁的你会一样吗?八十岁的你又和七十岁的你会一样吗?岁月不饶人,说的就是这个理。

问题是年轻人已觉悟到要抓紧时间孝敬老人,而老人们是否意识到,要抓紧时间,不要把想做的事一拖再拖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儿时看的那部《等明天》的童话电影。

说的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凡事都推到明天去做,整天玩呀玩,老玩个没够,结果什么事也没有做成。以此教育孩子改掉遇事不抓紧的坏习惯。

现在想来,如果说孩子的明天有限,那么相对于孩子来说,老人的明天更有限。退休后最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总以为退休后有的是时间,凡事都不必着急,凡事都可以推到明天去做。其实,退休后的时间更珍贵。就像长跑比赛,离终点越近,越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

我们应该向年轻人学习。他们抓住“趁父母还健在”的机会,提出落实80件大事,我们为了了却自己的心愿,不要随意延缓想过的生活,更不要吝于表达心中的话。

相对年轻人,我们的未来更难预料。因此搞它几个五年计划,抓紧完成若干件终身大事。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完成任何一件大事都是一种超常的享受。

至于何为退休后的大事,也要因人而异。有人说,学一门知识是大事。我深信这一观点:一个总是在学习和工作中生活的人,是不会察觉自己老之将至的。有人说,外出旅游是大事。我也有同感,来到这个地球,一辈子永远呆在一个角落,怎么想也觉得悲哀。有人甚至说,学会感恩也是一件大事。我也很赞成,因为不会感恩的人肯定是个没朋友的人,而老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当然退休后最大的事,依我看来还是健康两个字,千万不要等倒在床上再想到去找医生,也不要等迈不开双腿,才想到去练习走路……

生命是短暂的。养老生活中千万不能出现这样一种场景:今天还在浪费着生命,明天突然发现生命已远离你。所以,与其盼望长寿,不如早点享受。退休后的生活,最珍贵、最需要实时掌握的是今天,而不是明天。

大家发言

没有及时去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心静如水(网名,50岁):忙于生意,没见到爸爸最后一面

我对这个话题感触很深。我的父亲去世时才76岁。国庆节我们回家聚会,老爷子还上房看看漏不漏雨。我就想着他这身体再活十几年没问题,就在十天之后,他打电话叫我们姐弟五人回家,问什么事儿,又说没事,我因为开商店,一直没回去,她们四个都陆陆续续回家看看,只有我财迷,我回复她们说,我比都忙。十月十四日,那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一大早,大姐打电话说爸住院了,我说没事,半个月前还上房呢!直到中午我的心感觉不踏实,赶紧去了医院,只见父亲已经昏迷,一种不祥的预感袭来……大姐说,父亲来医院时,还和我们大伙说话呢!当时我感到无地自容,全家成员连媳妇、姑爷都在场,只有我这亲闺女却怕耽误生意而没有及时跟着去医院!竟连父亲清醒时最后一面也没有看到!在装有父亲的纸棺材眼看着被推进入焚尸炉的瞬间,我歇斯底里地哭喊着:“爸爸,我对不起您!我财迷!连最后这一面都没有见着您!您就这样走了,以后谁还疼我呀……”事后听妹妹说,我当时都哭傻了!

在父亲去世的两年里,我只要看到又好又大的雪花梨,总想着买六个,然后拿起电话告诉家里,我一会儿回家,买了爸爸最爱吃的雪花梨。妹妹告诉我,爸爸早没了,你怎么又忘了?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痛哭一场。在我们五个孩子中父亲最疼的是我,而我是唯一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亲人!

父亲去世七年多了,这件事在我心里成了永远解不开的结,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让我追悔莫及!各位亲人朋友们,关爱父母刻不容缓,没事常回家看看吧。父母双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付出的辛苦,绝不是用笔墨所能够表达完的!

李曼华(80后青年导演):在一起不等于有交流,儿子没有关注父母的愿望

我有个朋友,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生活得不错,他把父母接到城里自己的别墅来住。也许是工作比较累,他回家后和父母也没有什么交流,老两口想跟儿子一起吃个饭都难。后来老爷子一怒之下就拉着老伴回老家了。回去后老两口一商量,干脆就出门了,到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老朋友、老同学处走了一遍,然后又去了一些一直想去没有去的地方。这一路上老两口非常开心,也没跟儿子打招呼。儿子知道这事后,一个劲埋怨父母,说好好的清净日子不过,到处跑让人担心,还发了脾气。最让人唏嘘的是,老两口这一圈走回来后,不到3个月,老太太就去世了。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要趁早,老人有梦想,儿女有孝心,都要趁早,立刻行动做自己心里最想做的事。也就是“享老”,如果不行动,就会变成“想老”,想着想着就老了。那位儿子后来一直很自责,自己没有早一点去帮助老人实现梦想,那个不大的、非常容易实现的梦想。二是儿女要改变观念,要理解父母,要让他们放开心,活出自己。更要鼓励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做,去追梦。能够帮助父母实现梦想,也许是父母人生最觉得不留遗憾的事!内心的渴望是最重要的,不是安全第一。子女父母都要马上行动,不要让自己留遗憾。

牛丽(56岁):我错过了北京

女儿生孩子,公婆从山东来北京探望。交流育儿经验之余,亲家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聊起了北京,他俩一看便知都是爱玩的人,以前出差或者游玩也常来北京,说起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传说掌故如数家珍,甚至一些老胡同和特色小餐馆都说得上来。我们这北京人却说不上来多少。想想我们这些年,鸟巢、水立方,除了奥运会时在电视里看过,就是乘车路过瞄一眼;国家大戏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都没进过;故宫和长城,20年前去过,更别说年轻人喜欢的什刹海、三里屯、锣鼓巷了,压根不知道它们现在什么样子。

其实,每天吃喝拉撒睡,单位和家两点一线,在哪里生活都差不多,我就没感觉出北京是个政治文化的中心。我突然意识到,我错过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总觉得那些好地方什么时候不能去呢?结果到了快60岁了就真的没怎么去过。

我跟老伴说,好在我们还不老,抓紧退休后这有限的时间,好好去感受一下北京。我们打算过一段时间先推着外孙走遍北京的公园,等他会走路了,和他一起游遍北京。

其他老年朋友没有及时行动留下的遗憾

老伴过世了,自己从没对他说过一句“我爱你”。

总说老朋友聚会,但人凑不齐,搁置下来。后来终于聚了,但有几位永远凑不齐了。

早说去拍张像样的全家福,张罗多次,但是一直没去,直到老伴突发脑溢血过世……平时拍的照片,缺这个少那个,称不上全家福。仅有的一张全家福,时隔10年了,那时孙子不到一岁,女儿还未出嫁,女婿和双胞胎外孙始终没和我们拍过全家福,以后再拍,永远不会再有老伴的身影了。

特别喜欢的衣服只在春节时穿了一次,舍不得穿压箱底了,直到过时了或者体形变了永远穿不了。

从小喜欢画画(或唱歌等等),但是没有条件学,退休后终于有时间也有条件学了,但不知为何,还是搁置了下来,一晃十年过去了。

总说带着老伴去旅游,不知为啥就没怎么去,去年老伴膝关节做手术,帮她推着轮椅,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愧疚。

喜欢葡萄酒,也知道它的多种益处,孩子们送了很多,应该每天喝一小杯,可就是一直放着没动。保质期10年,看看不少已经过期了。

上一篇:秋日漫步,品味城市情更浓 下一篇:喧嚣背后的寂寞解析大妈广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