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电子产品及网络滥用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7-29 11:49:04

议电子产品及网络滥用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手机、电脑、音乐播放器等电子产品如今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标准配置。上网、听音乐、玩手机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电子产品和网络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投放过多的精力对学生成长造成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不仅可能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有可能在学生的心理和成长的诸多方面埋下隐患。如何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与网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电子产品 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36-01

随着电子产品种类的增多和产品价格的急速下降,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电子消费群体。手机,电脑,音乐播放器等电子产品如今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标准配置,上网,听MP3,玩手机,是大学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这些电子产品和网络上花费过多时间和投放过多精力,对学生身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1 电子产品及网络滥用影响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

1.1影响身体健康

在电脑前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的前倾坐姿极易导致颈椎病变。由于脊椎神经受压,严重者更会导致心肺等各器官功能不断衰退。接触和使用电脑的时间越久,对人体所产生的辐射越强,会导致内分泌功能发生紊乱。

长时间听耳机,易造成听觉疲劳,还会造成一些全身性的不良影响;一些学生还会出现头晕脑涨,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和反应的灵敏性以及记忆力减退,还会变得烦躁不安、缺乏耐心。戴耳机骑车更会严重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交通安全。

1.2资源浪费,攀比成风

大学生的电子产品消费行为表现出过度消费的倾向,尤其是对高档电子产品的过度和非理性消费问题。随着社会上电子产品种类的增多和产品价格的下调,大学生已经成为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和MP3等电子产品的主流消费群体。据调查统计,购买MP3产品的顾客中,大学生群体约占68%,其他群体仅占32%。[1]而当下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学生群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相互攀比的现象。在校大学生大多经济不能独立,攀比消费无疑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

1.3削弱学生的交流能力

网络人际交往使大学生人际交往暴露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2]网络身份的掩护可以弱化现实中存在的差距,使人表现出不为身边人所察觉的一面。然而网络上找到的自信心,并不足以应对现实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现实客观环境的逃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较之面对面倾谈,更愿意选择网络交流,甚至完全依赖网络交流。在网上与陌生人侃侃而谈,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自闭和不信任。

1.4精神鸦片考验自制力

由于青少年所特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与自控能力相消长,一旦沉迷于网络即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症状。这种成瘾症状的特征,被称为“电子海洛因”[3]。上网成瘾和坐卧不离手机的习惯考验着许多在校学生的自制力。作息时间混乱,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导致缺课挂科,是大多数沉迷上网的在校大学生面临压力的来源。

1.5不良信息,网络暴力和诈骗的危险因素

在匿名的环境中,有无需负责的心理暗示下,第一时间用情绪代替理性。目前国内在网络安全上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有些事件后果令人触目惊心。在校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尚浅,敏感脆弱易冲动,容易激怒,容易受到蛊惑和诱惑,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和诈骗的受害者。

2 如何控制滥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危害

控制滥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危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家庭教育

保证到位的关爱,在学生遇到困惑时不缺失可以沟通的对象。

2.2学校教育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和关心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在即将走上社会之际,完善自我的人际交流能力,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保持对生活的热忱。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明亮的眼睛和聪慧的耳朵去观察真正的生活,通过亲身接触和主动思考来切实地体验人生,获得切身的体验。

2.3学生进行自我修养与完善

明确理想,强调责任感。关心自己:自我保护。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近自然,丰富大学生活。

在校大学生要学会经营自己的健康和精力,而不是肆意挥霍。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去,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长远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评判自我的行为,增加自我约束力。同时要自省自查,明确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

2.4社会督导

社会保障网络安全,培养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网络公共道德。当今社会,网络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在校大学生,网络更是他们了解和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保障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从教育的立场来说,是关系着社会教育成败的关键。

我国古人曾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电子产品和网络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扩开我们的视野,打开了我们的学习通道和新的学习方法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如何“善假于物”,使之成为学习和职业规划的助力,是需要家庭,社会,高校教育者与在校大学生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波,刘永智,张庆松.电子产品的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及引导[J].中国商贸.2011年第9期.

[2]贾淑芳.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信任、人格的影响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王克先,吴德祥.“电子海洛因”对青少年的危害和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年第5期.

上一篇:关于《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何为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