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梵呗

时间:2022-07-29 10:28:49

日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扬州的高明寺听到僧人一清唱诵,忽有“如听仙乐”的感觉,内心宁静中升起喜悦。当时,有几百人在座,座中很多人莫名地感动、流泪。后来请教僧人一清,他告诉笔者,唱的是华严字母,他的唱诵是根据民国时期的一位高僧流传下来的录音学习的。

华严字母是梵呗的一种。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梵呗是印度语,“梵”意为“清静”;“呗”,意思是“歌咏或者赞颂”。梵呗,包括赞呗和念唱,是佛教徒(确切地说是出家比丘)举行宗教仪式时,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声音修行法门。

为什么打动人心

兰溪:在僧人唱诵华严字母时,我看到很多人都流了眼泪,为什么?

田青:流眼泪就是动心了,音乐能让人流眼泪是因为它能打动人心。一方面是内心深处某种东西被触动,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庄严环境也会影响到人。在一种庄严肃穆的环境中,你内心带着某种期待,全身心都是打开的,比平时更敏感。这跟你在大街上和酒吧里,听到音乐的感觉不同。

华严字母其实跟英文字母一样,它的流传就是为了学习梵文的,就像我们唱英文字母歌一样,你听到它会很感动,说明你有特殊的因缘。这种现象最好不解释,不管是梵呗还是世俗的音乐,只要声音和你的心灵起了某种共鸣,就会被打动。一个简单的曲子,别人可能毫无感觉,但是有人泪如滂沱,这跟个人的经历有关系,这个经历可能是别人没有的。

还有一种原因,是华严字母本身,佛教的信仰者相信它具有某种力量。华严字母是梵音字母,它本身不具有概念性的意义,就是单纯的声音,就是这个声音不表示什么概念,也没有具体的所指。完全是一种人心和声音的撞击交流,授受,这样的感受更容易有特别的力量。

兰溪:为什么出家修行的僧人唱的梵呗容易打动人,而一个唱流行歌的人去唱,往往没有那个效果。

田青:出家僧人的声音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单纯、直接、朴素,没有任何普通音乐形式上的附丽,越是这样简单的东西越容易打动人,这也可以称作直指人心。

有些歌手,越经过专业训练,他的声音越不感人,因为他学的都是发音的方法、技术,时间一长,他心里想的都是发声的气息、位置啊,完全忘了唱歌要表达的内容,自己都不感动,怎么能感动别人呢?我们平时听到的很多演唱,基本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他们最大的弱点就是把艺术变成一种技术,甚至有的人就是在卖弄技术。你听这些听多了,忽然听到非常简单的声音,被声音的本身打动,而那些被包装过的,经过精雕细刻的声音,往往不知不觉丢掉了声音本身的灵魂,不能打动人,因为声音里面的东西没有了。

为什么现在人们除了听美声唱法、流行唱法,还喜欢听原生态的歌?因为原生态是没有经过修饰的、单纯的,更真诚。这其实也是一个轮回。欣赏音乐的人开始接触的都是简单的音乐,之后开始接触复杂和丰富的东西,但是过了一个阶段,可能反而更能感受那些单纯的。就像一个人小时候爱吃妈妈做的饭,长大了觉得邻居家的饭香,再长大了喜欢西餐、泰国菜等不同口味的饭菜,但是等年龄再大些,还是觉得家里妈妈做的饭最好吃。人追求的美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再到简单的回归过程。

心灵比声音更重要

兰溪:长期修行的人唱的梵呗和普通人唱的梵呗,给人的感觉,差异是非常大的。

田青:当然啦,比如,我唱一段京剧,跟马连良唱一段京剧,差异也会是天壤之别。

兰溪:我想说的是,声音本身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歌者的心灵更重要。比如一个修行的人,可能他的嗓音并不好,但是他的内心非常宁静美好,因此,他的声音仍然可以打动人。

田青:是的。心灵是要表达的内容,声音是手段,内容当然要比手段重要。(兰溪:这可能是修行人唱梵呗,尤其能感动人的原因。)

兰溪:有些梵呗是没有实在意义的,为什么却能有很大的心灵安抚作用。

田青:梵呗是个大的概念,里面包括很多内容,你刚才说的没有实在意义的这些叫做真言,或者咒语。所谓真言就是佛陀在世时所说的声音,他的意义微妙不可言说,所以只有声音流传。大家熟悉的真言就像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现在也有学者试图把它翻译出来,说意思是什么莲花之类的,我认为没有必要。为什么?真言本来不被某一个概念和意义所局限,具有无限的神力,但是经过这样的翻译,它的意义就被窄化,固化了。

佛教认为,持咒有很大的功德,这里面有信仰的力量,也有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一种力量,比如有人用持咒修行,能打通任督二脉。因为声音本身有物理的能量。

古代印度有“五明”(五门学科),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明”可以简单解释为学问。“五明”包括:声明(语言、声音)、因明(逻辑、哲学)、医方明(医学)、工巧明(各种工艺技术)、内明(宗教)。其中,“声明”就是专门关于声音的学问,这里的“声明”跟外交部抗议的“声明”不是同一个概念。

声音能够对人的精神和心灵产生作用,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简单的,不对应任何概念,不让人联想到具体事物的声音,比如,“唵嘛呢叭咪吽”,当它有规律的反复的时候,对人的心灵有一定的抚慰作用。

声音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就是让你静心,排除杂念。

禅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高僧,在山上看到山下有一座茅草房,上方有祥云笼罩,就知道茅草房中住着一位得道的人。所以就去拜访,进门见到一个老太太,就问老太太是如何得道的,老太太说,我就是持咒,六字大明咒,每天念很多遍。高僧问她怎么念的,她就念一遍,“唵嘛呢叭咪牛( niu)”。高僧说,呀你念错了,最后一个字念“吽(hong)”。老太太懊悔不已,念了二十年,都念错了,她决定以后改过来。高僧回到山上,回头一看,茅草屋上面的光没有了。因为此时,老太太的心已经不再安定,心乱了。这个禅宗的公案,就是告诉人们,声音的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能宁静下来。

已近失传

兰溪:现在有一些音声瑜珈,在现代心理学中也有应用,我想,去掉了信仰的这一层,仅仅靠声音对人进行疗愈,效果可能大打折扣了。

田青:对。就像西方心理学的一些流派,可以用来做心理治疗,但跟梵呗是两回事。不过,它们也会有一点作用。

兰溪:出家人每天早晚课都要唱诵,真的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田青:修行用心与否,质量不同。专心投入的唱诵,当然会有很大的功德。但有口无心的唱,心不在焉,就没有用,有些人把出家当成一种职业,这样即使天天在那里唱诵也没有用。

兰溪:汉传佛教和藏传、南传佛教的唱诵有什么不同?

田青:梵呗,在藏传佛教中保留得更多,但在汉传佛教中几乎失传了。藏传佛教中还保留了“声明”“因明(逻辑学)”等。但对声音和梵呗的研究,现在的汉传佛教中已经很少了,很可惜。比如,华严字母,现在会唱的僧人就不多,最近几年才有人按照原来的流传学唱。以前汉传的和尚都会建庙,因为学习了“工巧明”(各种科学技术),现在也没有人学了。甚至大藏经,放在庙里,又有几个和尚去看?

现在,真正的佛教音乐的传承,存在很大的问题。

上一篇:创新创造大不同 下一篇:童享铅笔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