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长中我们还缺什么

时间:2022-07-29 08:37:50

当前,一个与“短缺”相对的名词――“流动性过剩”正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超过9%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国力日渐强盛,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中国经济表现出的巨大活力,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如今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上应有尽有的货物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国人,一个以物品短缺为显著特征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一些经济学家高呼中国进入“过剩时代”的今天,曾经的“短缺”在我们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我们真的如所想的那般真正告别“短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快速发展的中国仍有短缺的隐忧,如资源短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品的短缺等等,这些都在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制约着我们的发展。

当然,在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现阶段,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相比,如今的“短缺”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是一种新型的“短缺”,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它是一种“相对短缺”。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表现为物质产品的真正匮乏,人们经常要为温饱问题发愁。而如今的短缺则不同,已经迈入小康社会的中国百姓,他们不仅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且消费层次和标准也不断上升,他们需要更高质量的生活。比如汽车随时都能买到,只看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款式;孩子哪里都可以生,只是想选择一个好医生、好医院等等。在社会优质资源比较少,而需求旺盛的情况下,“相对短缺”就出现了。

它是一种 “结构性短缺”。近3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比较好地解决了私人产品的供给问题。随着私人产品的逐渐丰裕,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随之高涨。然而承担着社会平衡器作用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品的供给却投入不足,且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发展不平衡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如今全国各地区经济和城乡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居民的贫富差距仍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社会上一部分人相当富裕,还有少部分人依然处于贫困境地。如果公共财政没有向最需要公共品的人群或地区倾斜,就会出现需要的没有或者不能充足供给、供不应求,而不需要的却比比皆是、供过于求这样一种结构性失衡的现象。

它是总量较大,均值偏小的“短缺”。虽然我国资源比较丰富,很多资源和产品的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之首,但再大的总量除以13亿人口这个庞大的分母,其结果都是一个较小的数字,如人均GDP、一些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很难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只有了解了“短缺”在现阶段的特征和变化,我们政策的制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007年3月16日,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谈到,近些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他的脑子里是充满了忧患。温总理的话让我们震撼和清醒。

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还缺什么呢?

我们还缺“资源”。资源的“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短缺”,是真正“忧患”。中国一直以来都以“地大物博”为傲,但却忘了接在后面的 “人口众多”。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资源瓶颈制约作用已逐步显现,如果不加以正确规划引导,放任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厉行节约、保护环境,必然导致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制约中国未来发展。

我们还缺“公共品”。如果说对于资源短缺的概念,百姓觉得离的还很远。那么对于公共品的短缺,他们则有着强烈的切身感受。因为公共品与民生话题联系得非常紧密。国民对一个国家的认同与凝聚,从经济层面来讲,很大程度上是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中形成。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个别地方豪华办公楼越盖越多,但民生福利保障前进的脚步较慢,公共产品投入有限。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事实上,如果能够解决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还可以有效地缓解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经济增长速度并非判断经济运行好坏的唯一标准。经济发展中不仅要解决如资源合理配置问题,而且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即国民福利最大化问题。同样的生产水平下,不同的分配结果会带给民众不同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中国到底还缺什么”,知道 “缺”什么,才知道要“补”什么。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倡导艰苦奋斗精神、反对奢侈之风和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上一篇:创新和竞争是金融机构发展之“纲” 下一篇:告别票证时代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