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阅读教学内容的三个视角

时间:2022-07-29 04:16:36

重构阅读教学内容的三个视角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小学语文阅读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写什么,还要了解文章怎么写的;不仅知晓学什么,还要学会怎么学的。即让学生得“意”、得“言”又得“法”,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从理念层面的认识到实践层面的操作还是有一定的距离,面对具体的课文,如何研读教材,从哪些视角开掘教材教学价值,重构阅读教学内容,不少教师依然深感困惑。笔者以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和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就小学语文阅读课如何重构教学内容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目标为纲,纲举目张

由于小学语文课程没有明确的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目标体系,很多教师对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不甚清晰,有的甚至一团模糊,导致阅读课教学设计随意性与盲目性过大。目标是教学之魂,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重构阅读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以目标为纲,准确开掘教材内蕴的语文教学价值。深入研读教材发现教材的原生价值即阅读价值之后,教师必须翻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课标对本学段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思维、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哪些发展要求,然后再次研读课文,对教材价值二度开发,即删选教材蕴含的语文教学价值:此文本适合落实本学段哪些语文课程目标,要达成这些目标,文本中哪些教学价值是有效的。语文教材蕴含的教学价值是多元、多维的,基于课程目标进行删选,才能捕捉到有效的教学价值,并转化成合宜的阅读教学内容。

如教学《大禹治水》一课之前,在研读教材之后翻阅《语文课程标准》,查看第一学段阅读目标,就会明确本课适合落实下列阅读目标。1.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进行阅读。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3.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思考落实如下识写目标: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指导左窄右宽结构的汉字的书写方法,书写规范、端正。经过对目标的这一番考量,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教什么,让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发展到什么“度”等,教师心若明镜。又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可以明确适合落实下列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也自然呈现:由语言形式走进内容,在心中树一株柳的形象,感受柳的精神与信念,体悟作者借柳抒情;品味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句段和写作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感受作家语言风格;指导边读边想象和比较阅读等阅读方法。

常言道“纲举目张”,目标是“纲”,目标明确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有了依据。因此,教师研读文本后不要急着设计教学过程,不妨先仔细阅读课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删选教材教学价值,重构教学内容,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教材为源,广开“材”路

王荣生教授曾说:语文课程内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是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则是指“语文教学实际上教了什么”。语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只能通过教材这一载体来落实,教师教的是课文,但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教材所承载的课程内容。因此,明确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再次研读教材,寻找哪些可以教和学的,即从教材中寻找可以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资源。

如《大禹治水》一文,明确目标后再次审视教材,根据课标的学段目标寻找到如下教学资源:本文故事内容简明,人物形象鲜明,适合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九座、三次”等带有数字的词语极富特色,值得让学生认识与了解词语的形式与特点;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三句话分别从“下决心治水——察看水流地形——带领百姓引导洪水入海”三方面写禹治水的经过,可以训练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本文生字表中左窄右宽的生字比较多,适合引导学生把握“穿插避让”等书写规律;文中有几幅插图形象展示了洪水泛滥、禹和百姓开山挖河等情景,可以化解低年级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困难。用好文本这些教学价值,可以突显低年级学习重点,提升学生识写能力、解词能力和读懂句子的能力等。又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再度审视,发现教材具有如下语文教学价值:首先,以“巍巍然撑立”为抓手,感受柳的形象,感悟“撑立”一词在文中丰富的内涵——从直接描写高原柳的词句中感受柳高大伟岸的形象;联系高原环境了解柳生存之艰辛,体会其顽强;结合作者的联想了解柳扎根存活、成长壮大遭遇的种种磨难,感悟它不屈不惧的抗争精神;与灞河柳对比,体会高原柳不抱怨命运、不放弃生存希望的执着信念,进而体会作者传递的人生哲理与情志。其次,品味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及其表达效果:本文的短语极有特色,“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等短语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青海高原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生铁铁锭的色泽,巍巍然撑立,粗实而坚硬”等短语又绘就了高原柳坚强不屈的形象和精神,这些极富表现力的短语应该引起学生重视,感受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表达效果;本文用词精当,如“巍巍然撑立”中“撑”字非常传神,准确表现出高原柳的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与执着信念;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描摹高原柳,以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侧面衬托高原柳的坚韧,以故乡灞河柳对比衬托高原柳不抱怨命运、不懈抗争的毅力,这一写作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可以带领学生咀嚼。再次,指导学生获取一定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象,感受高原恶劣环境和柳树生存之艰辛;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词句的表现力,将“撑立”与“屹立”作换词比较,感受“撑立”写出高原柳枝叶繁茂、顶天立地的伟岸形象;将“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作删词比较,删掉短语的修饰部分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精准,这些修饰词语写出了高原柳遭遇的是毁灭性的打击与灾难,有力表现了柳“撑立”之神奇。开掘这些教学价值,并将之转化成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主旨,品味作家语言风格,获取言语智慧,“意”“言”“法”皆留存于学生心间。

三、学生为本,本固枝荣

教材蕴含的教学价值与资源是丰富的,但并非教材所有的价值都适合落实于课堂,课堂究竟适合教什么,最终还得根据学情作取舍。教师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阅读此文该学什么,得到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知已会的,哪些内容可能是他们学习的难点、盲点;学生的哪些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以学生为本,删选教学资源,重构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学内容更科学合理。

还以《大禹治水》为例,对学情教师可作如下分析:二年级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要求不必过高,能读顺课文,大致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即可;在内容理解方面,第二自然段应该是一个难点,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限,对禹如何观察地形和水势,这一行为对治水的作用以及禹采用这种治水办法的智慧,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要想办法突破难点;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写能力,因此,写字教学既要重视,也要适当放手,重在引导学生揣摩字形特点及书写的基本规律。在对学段目标、教材特色和学情特点作一番考量之后,可以确立如下教学内容。一是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禹不怕艰险、一心为民、富有智慧的特点,意会禹之“大”的内涵。第二自然段“察看水流和地形”“引导洪水流入大海”这两处,借助媒体、简笔画和教师浅显生动的讲述,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真切感知禹勘查细致、治水办法独特有效,突破难点。二是词语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拆字法,了解“治水”“代代相传”“千辛万苦”等词语的意思;在阅读情境中帮助学生认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等词语的特点和作用,积累“千难万险、千家万户、千秋万代”等成语;借助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初步辨析“察看”与“看”的区别,初步培养语感。三是生字教学。本课可以将揣摩左窄右宽这一类字的书写规律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将渗透汉字“结体”的基本知识作为生字教学内容,领悟书写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写能力。四是方法指导与能力培养。根据本文特点,将渗透拆字法解词、抓住关键词语读懂句子意思、借助文本插图阅读等方法作为本课的又一教学内容。如用拆字法了解“治水”即是“治理洪水”的意思;借助插图想象大禹和百姓一斧斧劈开大山、一铲铲挖通大河、一车车运送泥土的情境,从而感受大禹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将方法指导与能力训练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旨在举一反三,为学生自能阅读奠基。

语文教师心中始终要有“人”——学生,找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起点,以学定教,教学内容才更切合他们的发展需求,在语文课堂得到“语文”的收获。“本固”才能“枝荣”,夯实语文基础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为纲”,需要教师有明确的语文课程意识,从学语文、用语文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教材为源”,需要教师有课程资源开发者的意识,独具慧眼,发现、开掘教材内蕴的语文教学价值;“学生为本”,需要教师有鲜明的学生立场,以他们的需求重构教学内容,才能教到学生的心坎儿里,才能促进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等有充分的、长足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许红琴老师《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随着作者的思绪,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想象世界,这株柳还有怎样的遭遇?作者哪些语言极富特色,深深触动了你?

生:“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些句子对我的触动很大,特别是从三个“多少”和“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些词语中读出这株柳经历过无数次的摧毁和灾难。作者用叠词和反复手法起强调的作用。

师:你很会阅读!叠词、反复手法写出高原柳遭受的摧毁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不是一年,而是年复一年。这样有力表现出灾难之多。对这句话,你们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觉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这两个短语也很有特色,形象表现出高原柳遭遇灾难之大。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独特语言的眼睛。我们不妨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品味。

(出示:多少高原风雪 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多少场雷轰电击 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一次又一次摧残 一次又一次摧毁)

比较读读,你体会到什么?

生:“虐杀生灵”“铺天盖地”表现出高原风雪、雷电之残酷,“摧毁”比“摧残”更具毁灭性。这些词写出高原柳遭遇的是置于死地的毁灭性的打击和灾难,它能长成一片绿荫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如果去掉这些词,就不能表现高原柳“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

师:通过比较、辨析,我们品出作者的用词多么精准!语言要锤炼,锤炼了才精准、传神。透过这些语言信息,你了解到这株柳成长的道路是怎样的?

生:这株柳成长的过程充满着艰辛、危险与灾难。

生:这株柳承受了无法想象的磨难。

生:它遭遇过令人不可思议的灾难。

师:这就是高原给予它的“独特锻铸”!面对重重艰难与险恶,面对一次次毁灭性的打击,这株柳“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此刻,你从“巍巍然撑立”中又读到什么?

生:我读出了高原柳具有坚忍不拔、不惧不畏的精神。

…………

师:看,联系上下文深入思考,你们读出了“撑立”的丰富内涵,它不仅撑出高原柳顶天立地的形象,更撑出了高原柳坚韧不屈的精神与执着生长的信念。一个“撑”字用得多么传神!

【评析】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一株极其平常又令人望而生畏的神奇的高原柳。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带领学生由文本语言走近高原柳,感受高原柳顽强、坚韧的精神与执着的信念,又带领他们走进文本语言,体会反复手法、叠词等的表现力,体会其表达效果,更指导他们运用比较的方法品析语言,发现语言的魅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语境体会“撑立”的丰富内涵,辨别词语的感彩,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传神。整个教学,笔者力求将内容理解、语言品味与方法指导三者融为一体,教学目标与内容有机整合,让学生“意”“言”“法”兼得,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上一篇:筑巢引得凤来栖 下一篇:数学课,“慢”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