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纸里的“时尚投资”

时间:2022-07-29 12:04:29

旧报纸里的“时尚投资”

在销售过程中,包装的作用是渐渐被苏娅认识到的:单纯的一张旧报纸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他们更看中整体的包装档次。

200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苏娅开始找工作,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口专业。苏娅与几个同学在深圳开办了一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只有1万元港币,开业后的一段时间,公司的生意并不好。

闲暇时间,苏娅看见写字楼里常常有人上门收购废品,对方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堆放在办公室里被大家不屑一顾的旧报纸。苏娅一问,得知旧报纸、旧杂志收购的价钱比较高。

苏娅觉得很有意思,她上网查了一下,了解到由于现在人们的怀旧意识渐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行业中来。那些带有文化色彩的收藏品目前已凸显出供求矛盾。苏娅琢磨:自己开办的是文化公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她完全可以挖掘其中的商机,从旧报纸堆里开掘利润。

苏娅打电话给她的朋友,他们无一例外地告诉她,他们都希望能享有这方面的特色化服务。苏娅最先开展的业务是找到与顾客出生日期相同的旧报纸,加上精美的包装,做成“生日报”,再以高价卖给顾客。生日报的经营范围是解放后的全国性报纸。如《人民日报》、《文汇报》、《大公报》等,其中上世纪60~70年代的报纸是主力,占到了整体销售额的90%以上,上世纪80~90年代的报纸目前主要当作收藏品储存,以备将来销售。

苏娅认为,有创意的项目商业化以后很容易被别人模仿,尤其是遇到有资金和有规模优势的竞争者。所以公司必将面临很大挑战。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她除了将“生日报”这个文字商标注册,还琢磨出一套独特的经营法宝:精美的特色包装。

在销售过程中,包装的作用是渐渐被苏娅认识到的:单纯的一张旧报纸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他们更看中整体的包装档次。“生日报”的包装不但要方便邮寄、便于携带,还必须起到保护报纸、值得收藏的作用。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旧报纸大同小异,要想赢得顾客青睐,必须在附加的包装上动“特色化”的脑筋。

经过分析,苏娅把包装的成本分成3部分。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和开发设计成本。在材质方面,苏娅一开始选用纸盒。但是纸质品不但粗糙,而且不方便收藏。后来苏娅看中了相对精美的皮革,但是由于当地气候潮湿,皮革会发霉。最后经过重重筛选,她选择了大气精美的实木包装。

在设计方面,苏娅别出心裁地将一整块的实木作成书的样子,中间凹进去的部分放入报纸,其余三面用激光雕刻。由于包装不断推陈出新。比如送给商业伙伴的刻上“恭喜发财”,送给领导同事的刻上“步步高升”,这种细分顾客群的方法不但留住了回头客,还为苏娅的公司进行了良好的口碑宣传。

“生日报”的生意一经展开,苏娅的公司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创造了平均每月2万元的营业额。有些人纷纷效仿,但是他们没做几个月就支撑不下去了。苏娅告诉前来取经的人,投资旧报纸不需要太多的资金,3000元左右就可以启动项目,但是在收购和销售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风险,她把它戏称为“一场赌博”。

报源的难题是每个投资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凭借个人的力量收集报纸,不但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还需要机缘巧合。苏娅解决报源的办法是通过收购收藏爱好者的旧报纸,用以积攒自己的产品。

一般古旧书报的收藏者之间会有广泛联系。苏娅通过朋友打入这个圈子,然后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收购他们手中不同年份的旧报纸。由于地域限制。苏娅往往选择邮寄的方式获取报纸:将货款汇给对方,等待对方发送报纸。但是这种交易的可靠率不高。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付了钱后对方逃之夭夭的情况。

投资者需要克服的另一个风险就是销售低迷。由于资金限制。投资者往往没有能力打广告,成堆的旧报纸压在手上卖不出去。同一堆废纸没有任何区别。

针对报源和销量两个难题,苏娅选择了借助“网络”的力量发展业务,她联合同行发起成立了一个行业协会,希望所有从事“生日报”的竞争对手联合起来,在货源、包装等方面共享一个平台。

“我们和竞争对手共同的难题。是如何把市场培育起来。资源共享是我们最好的出路。”苏娅表示,如果深圳的顾客需要一张某年的《北京日报》,她可以通过协会内部从北京的同行手里调货,按照一定的百分比付给对方利润。这样做不但满足了顾客的需求,还能为同行扩大销量,可谓是双赢的选择。

上一篇:破镜重圆再起纠纷怎么办等 下一篇:信用卡让我感觉更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