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村的“中国梵高”

时间:2022-07-29 10:14:57

大芬村的“中国梵高”

赵小勇走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的人群中,看着人们手臂下夹着的“梵高油画”。他认得这些油画中,哪些是自己的作品。

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临摹梵高作品,完成了九万多张梵高油画订单。不少人称他为“中国梵高”。

赵小勇来自深圳大芬村。一年的时间里,他和大芬村的画工们可以制作一百多万幅油画。这些技法熟练、装帧精美、规格不一的“世界名画”被运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占据着全球油画市场60%的份额。

遇见梵高

1997年8月,赵小勇和老乡一起从一家陶瓷工艺厂辞职,来到大芬村。当时,这里只有香港画商黄江开设的一家油画工厂和几百名画工。赵小勇最初和老乡的哥哥张正京合租,跟着后者学习油画。张正京在深圳做了十年商品油画,从黄江那里拿订单,回家自己画,定期交货。

刚开始的时候,赵小勇什么都想画,找不到定位,始终画不好。两个月不到,他就开始失去信心,不想画了。张正京建议他画梵高的画。梵高的画订单多,张画不完,分给他一些订单,让他赚些生活费和房租。

赵小勇画了两三个月,在张正京的指点下,开始慢慢上手。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临摹梵高的作品。发现《向日葵》和《咖啡馆》最好卖,有段时间就只画这两样。

到大芬村一年以后,赵小勇画梵高顺手了很多,渐渐只画梵高的画,对其他画没了兴趣。他开始买梵高的画册和书,研究梵高的画。零星、持续的学习,让他的油画技艺长进不少。

晚上,黄江经常在村子里溜达,看到赵小勇的行画有进步,给了他一捆画布。“这才是真正的订单。”赵小勇说。之后,黄江只给他一些单价几元到几十元的低档画订单。

第一年不算成功,不过把女友接到大芬村结婚让赵小勇感到安慰。

“中国梵高”

1999年,赵小勇背着自己的画到长隆附近,向一个香港画商自荐。画商觉得不错,给他发了十张梵高油画订单。他领回样稿之后,画得非常认真、细致,一幅画差不多画了两天。交货时对方很满意,又给他发了20张订单。此后,他有了固定的订单来源,收入好转了很多。订单多了,行画水平也逐步提升。

这一年,大芬村出现了第一家画廊。这是一个新加坡人开的,专门向聚集在这里的画工们买画。福建人郭s看到了商机,也开了一家顺发画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到大芬村参观、买画。几年内,大批画廊出现。

赵小勇与人合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在四楼。他们把客厅改成画室,各据一半。赵小勇把自己的画一张张钉在客厅墙上,地上也整整齐齐地码了很多“梵高油画”,还在窗户外挂了“专画梵高”的牌子。

有一天,香港的高先生看到“专画梵高”的牌子,爬上四楼,在客厅里转了十几分钟,对赵小勇的画兴趣浓厚。他当时便给赵小勇下了一笔20张画的订单,单价180元,一个月后收货。交完货不到一星期,高先生又下了80张梵高画订单,第三次200张。到2000年,高先生每个月发来的订单都有500张,后来甚至有一笔5000张的订单――梵高的《鸢尾花》。人手不够,赵小勇又不想把订单发给别人,陆续把在竹子林摆地摊的四弟和在老家的小舅子喊来帮忙。最忙的时候,四个人一个月要画一千多张大小不一的梵高作品。依然忙不过来,他就买了一套油印设备,直接印底稿,省去了用铅笔起底稿的工序,然后再手工补充、上色,效率倍增。

从1997年到现在,赵小勇和他的妻子、弟弟、小舅子等已经临摹了九万幅梵高作品,仅《鸢尾花》就画了两万幅,《向日葵》差不多一万幅,之后是《星空》、《咖啡馆》。

危机与变化

行画市场在2008年以后已经开始低迷。当年经济危机爆发,大芬村行画的主要市场欧美遭遇衰退。大芬村在经历了五年的辉煌之后,失去了最大的客户群。很多画工一张订单也接不到,不得不离开大芬村,甚至扔掉画笔转行。

赵小勇的大客户高先生发来的订单越来越少,从每月至少一批,到两个月一批,2009年全年只有一批订单。第二年,他便再也没有找过赵小勇。

订单变少的时候,赵小勇在大芬村中心街附近开了一间小画廊,挂一些高仿梵高画,渐渐接些中高档油画订单,想借此转型升级。他运气不错,新店开张不久,一个叫赫拉德荷兰客户在大芬村闲逛的时候,看到他的画廊,说像梵高博物馆。这个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旁边卖纪念品和梵高油画印刷品。他对赵小勇画的梵高作品感兴趣,决定把这些油画带到荷兰去卖。2016年,赫拉德的订单也没了。赵小勇认为赫拉德要的产品都太便宜,赚不了钱,没意思,也不想再过一幅画重复几十张的生活。

自从行业在2008年发生变化之后,当地政府一直在鼓励大芬村油画村转型升级,一方面把市场调整到国内,另一方面则是往原创方向发展。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人员王可介绍,2017年1月6日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上,大芬村有49件作品参展。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龙腾飞已经逐步把市场转向国内。所以,他在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比较小。龙腾飞还在大芬村附近的南岭开设总面积一万平米的创意工厂,开始做介于收藏和低端市场之间的创意装饰画。与传统的行画不同,这些画作不再只是用颜料和画布,在色彩、材质等方面都有变化。“比如,我拿一把沙子,撒在上面,好看就行。”龙腾飞介绍。龙腾飞被很多人视为大芬村转型最成功的画商之一。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龙腾飞这样的经济实力,很多人的转型相对简单些,是从低档行画转向更加精致的中高档行画。更多的人不知道怎么改变,依然在重复着过去简单直接的复制。为了生存,没订单只能压价,以廉价争夺订单。

梦想

赵小勇画了半辈子的梵高作品,他特别想看看梵高的真迹到底是怎样的。他说这是他从临摹梵高作品开始就有的梦想。

2014年8月,在摄影师余海波和他女儿余天琦的陪同下,赵小勇和他的两个朋友终于去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见到了梵高的真迹。在梵高博物馆,看着画了无数遍的《星空》和《咖啡馆》真迹,他萌生了做原创绘画的想法,用梵高的手法、色彩画一些自己的原创画。过去,他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一直只是纯粹地模仿,赚钱养家。

赵小勇在荷兰呆了半个月。回国之后,他按照1:1的尺寸,又画了几幅梵高作品,每幅都花了三四天时间。他拿出过去自己临摹的梵高作品对比,觉得差距明显。

2016年,他在宁波建了一家新画廊,这个九十多平方米的画廊主要是为了实践他做原创画和梵高仿画的想法。荷兰之行后,赵小勇开始尝试画自己的原创画,先后画了五幅,包括他自己的《自画像》和老家的风景画。这些原创作品都有着浓郁的梵高风格,已经卖出几幅,均价超过5000元。

“我的原创画有梵高的影子。我就想以梵高的影子来创作,看着跟梵高的东西差不多,但是有加进我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赵小勇依然有做画家的梦想,“就努力去做,看缘分咯。艺术不是那么好玩的。”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南方人物周刊”

上一篇:让你感动到哭的“变态”餐厅 下一篇:金虎:让石墨稀产业正名“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