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降逆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29 06:31:56

清热降逆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胆汁返流 降气 清热 胃炎 中药疗法 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胆汁性胃炎、十二指肠反流病,主要由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的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糜烂甚至溃疡[1]。近年来,由于电子胃镜的广泛使用,brg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目前西医治疗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停药后多易复发,长期服药又有一定的副作用。2006-06—2007-11,我们应用清热降逆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并与应用吗丁啉治疗34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病例均为河北省晋州市中医院内科门诊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 92例brg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21~59岁,平均(38.86±2.35)岁;病程2个月~14年,平均(5.1±0.65)年。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20~59岁,平均(38.53±2.54)岁;病程2个月~13年,平均(4.78±0.76)年。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2]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临床症状:胃痛,胃胀,烧心,嗳气,恶心,口苦,呕吐。②胃镜检查:证实为胆汁反流,并有胃部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出血。

1.2.2 中医辨证标准

主症:胃脘疼痛,胃脘胀满。次症:可兼有①烧心或胃脘烧灼感;②胸闷食少,嗳气吞酸;③胃痛攻串两胁,甚及后背;④进食辛辣或遇恼怒忧思后加重或复发。舌脉:舌红,苔黄腻或黄,脉弦等。除主症及舌脉必备外,兼有2项次症即可。

1.2.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纳入试验前1个月内检查证实诊断。

1.2.4 排除标准

排除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合并心、脑、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清热降逆方药。药物组成:蒲公英20 g,黄连6 g,连翘12 g,柴胡12 g,黄芩6 g,枳实12 g,三七粉2 g,延胡索20 g,白芍药20 g,半夏9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分服。

1.3.2 对照组

吗丁啉(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片)1片,每日3次饭前15~30 min口服。

1.3.3 疗程

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一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药物。

1.4 观察项目

观察2组治疗前后证候疗效、胃镜疗效以及停药6个月后胃镜下炎症复况。

1.5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症状采用记分法,分无、轻、中、重4个级别,分别记0、1、2、3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减少<30%。证候积分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 v8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2 结 果

2.1 2组临床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临床证候疗效比较例(略)

表1中数据经ridit检验,2组临床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炎症程度比较

见表2。表2 2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炎症程度比较例(略)

表2中数据经ridit检验,治疗组治疗后胃黏膜炎症程度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3 2组停药6个月后胃镜下炎症复况比较

见表3。表3 2组停药6个月后胃镜下炎症复况比较例(略)

表3中数据经ridit检验,2组停药6个月后胃镜下复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 论

brg临床上以胃脘痛、烧心、反酸、恶心等为主要表现,据其证候当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呕胆、吐酸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热客于胃,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明确指出与热毒密切相关,无论是饮食或情志所伤,均可致胃气郁滞中焦,气郁日久,化热化火,热为毒之渐,毒为热之极,热毒内蕴影响胆之通降,胆汁随热毒之邪上逆,故而发病。故以清热解毒、和胃降逆为法组方。方中蒲公英味苦甘,性寒,为君药,善清热解毒,泻肝和胃;黄连、连翘为臣药,清热解毒,其中黄连泻火解毒,善清胃火,去中焦热毒,与半夏配伍清热燥湿、和胃降逆,连翘可清胃中郁热;柴胡轻清升散,疏邪透发,疏利肝胆气机,与黄芩配伍清火通降解郁;半夏、枳实行气和胃降逆,枳实善行气宽中,消胀除痞,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共同调畅中焦运化之气机;延胡索行气疏肝,活血止痛,对于热郁中焦,心腹胁肋诸痛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三七粉既可活血又能止血,“活血止血,通脉行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明显的保肝、利胆和降血脂作用,可减低胆汁中胆酸、胆色素及胆固醇浓度,减少胆盐对胃黏膜的损害;枳实可促进胃肠正向运动,减少胆汁反流[4]。全方针对肝胃郁热、胃失和降之基本病机,治以疏肝和胃、清热降逆,使肝胆疏泄正常,胃气和降,胆火清降,则诸症消失。清热降逆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确切,与吗丁啉相比,在症状的消除、炎症的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以及预防复发等方面均有一定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夏玉亭,吴云林,房殿春,等.胃病诊治进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9.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30.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5-129.

[4]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6,547.

上一篇:正常妊娠产妇的护理评估与护理诊断 下一篇: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式探讨